“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调查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2-05-21 09:07:54

“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调查研究与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整理、分析调查研究资料,概括调研结果。调研中就“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设计调研主题,重点调研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现状和错位的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教科研课题的来源以及有效开展“教师研究者行动”的着力点,得出调研结论,为职业教育决策提供调研依据。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研究者;调查研究

1.调研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钱伟长院士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没有教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师必须是研究者。

职业学校教师掌控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话语权的法宝是什么呢?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要把控课堂、授人以渔,应当实现四个转变: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教师提升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改进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增强应对新环境的能力、获得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从而最终取得掌控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话语权的法宝。

目前,江苏地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活动。然而,职业学校如何引领一线教师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积极响应者,等等,是摆在等职业教育决策者、职业学校领导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对江苏地区12所高职、中职校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2.调研目标

(1)职业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现状;(2)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道路;(3)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着力点。

3.调研对象和方法

3.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中对江苏地区在教育科研工作搞得比较突出的10所中高职学校和2所薄弱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3.2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针对此次调查研究,我们编制了无结构型问卷,内卷设计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教师教科研意识现状、教师教科研能力构成、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教师教科研课题的来源、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着力点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采用了无结构式访谈法。我们随机与部分老师进行了半控制的访谈,事先准备了粗线条的问题大纲,有的问题是在谈话中形成的,尽量让被访谈者充分发挥积极性,双方互动,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谈与讨论。

4.调研结果

4.1 问卷回收及访谈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68分,收回有效问卷68份,回收率100%。

个别访谈9人次,集体访谈1次,其中存在访谈偏差1人次(剔除其访谈资料)。

4.2 调研资料整理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笔录的归类、整理和分析,我们就这次调查研究的主题概括出如下调研结果。

4.2.1 教师教科研意识错位的主要表现

在众多职业学校教师潜意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教科研错位意识:一是科研意识薄弱、功利思想严重;二是申报经验不足、畏难情绪严重;三是合作意识不强、组织实施能力差;四是缺乏教科研能力、研究层次较低……其中第四方面表现得最为严重。

4.2.2 教师不能正确认清教研、科研与成果的关系

在问卷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教研与科研间关系是怎样的?”的回答一般受访教师不知晓。通过调研,我们帮助部分教师理顺了这一关系,使他们认识到,教研工作的范围广,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科研工作主要是指有关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见解,这种见解既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产品、专利或精品课程等;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但就教师本身而言,要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必须以科研为重要手段。

对于“一定要写论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教研与科研吗?”的回答,所有的受访教师都是一致否定的看法。他们谈到,教师进行教研、科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教研与科研能力,主要是通过教研、科研成果的精华——论文的发表来体现的,论文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通过撰写论文,不但可促使自己掌握学科动态,更新知识和深化知识,而且还可促使教师把新的教研成果和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2.3 对教师教科研能力构成的认知情况

当问及到“你想成为教师研究者应该具备哪几方面的能力?”,部分教师茫然。

我们认为应该具备三方面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一是申报课题的能力。课题申报是教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教科研的基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积累的佐证。该能力集中体现在选题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上。二是组织实施课题的能力。课题的组织实施是指课题立项后由主持人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分工协作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其中主持人作用发挥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教科研课题完成的质量。在此过程中,课题主持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很重要。三是撰写论文的能力。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是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论文质量的优劣是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而通过论文的撰写也可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4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的讨论

对于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研究者,成功转型为研究者的职业学校教师,他们谈到的体会概括如下。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的起点是阅读——书籍、期刊(提高理论修养,掌握语言系统);着力点是研究——问题就是课题(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增长点是反思——思考、积累(步步高);驿站是写作——思辨中升华……继续研究。

他们认为,成长之路无止境,没有终点。沿这条路走下去,没错!

4.2.5 对教科研课题的来源的讨论

受访教师对“教科研课题的源头活水在哪儿?”作了讨论,他们认为,教师的教研与科研的选题应扬己所长,根据自己和团队的特点进行选题,选题宜小不宜大。课题主要来源于:(1)源于理论教学;(2)源于实践教学;(3)源于工厂实际;(4)来自于教师对知识的系统化;(5)源于教师对知识的更新;(6)源于学科知识的交叉;(7)源于兴趣;(8)源于对学术的追求。正如他们所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4.2.6 对教师开展教科研着力点的讨论

找到支点,你能撬起地球吗?转型为研究者的职业学校教师们认为: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基点——“草根研究”。职业学校中的教科研应基于“为了教育”、“关于教育”、“在教育中”,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己。研究内容与学校需求“零距离”,研究目标要与教育场景“零位移”,研究实施要与教育实践“零间距”。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重点——问题研究。它是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教师可将教学研究渗透于“备课:寻找问题—上课:实施尝试—听课:感悟技艺—评课:优化尝试—课后:反思调整”的每一个步骤当中,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将学校变成教学研究的基地,融教学于教育情景之中,变教室为研究室。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亮点——微型课题研究。它是相对大课题研究而言的,是教师解决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不以理论研究为主的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具有“小”、“贴”、“实”、“真”等特点。一个问题即是“课题”,一个主题即是“课题”,一个愿景即是“课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事故”,而是困惑;将反思内容提炼为一个主题,有了贯穿研究的线索,方向才能明确,目标才能清晰;当自己在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作憧憬与勾画,并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教育工程、某一种特色教育或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你的教育教学愿景。

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的热点——教学反思研究。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需要靠感觉和悟性,而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学生,来自于教学闪光点和教育机智的瞬间捕捉。我们不必过分追求所谓学术论文的“规范”,而应选择教学后记、教案反思、教育Blog等随笔类“自由”文体风格。教师从教学成功预设、教学机智运用、学生课堂表现、教学细节疏漏、再教设想等方面,写出教学实践、记下读书感悟、“博(客)”出观点争鸣,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事件中疏忽之处,协调矛盾缺憾之点,布置任务纰漏之惑。这种永不停歇的追问能帮助自己增强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5.我们的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认识到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要解决教师教科研意识错位的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清教研、科研与成果的关系;通过正确引领,在成为研究者的成长道路上提升教师教科研三方面的能力;通过挖掘教科研课题的源头活水,基于四个着力点有效开展教师教科研活动,稳步使职业学校教师成功转型为教师研究者。

上一篇:新型宽频带多频段WiFi天线的设计 下一篇:法律地理:藏族婚姻习惯法的空间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