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命 生命》对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2-05-21 04:06:18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生命是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是生命的载体。生命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如果说动物是生命是抽象的,如果说某一种动物是生命是具体的。小小的飞蛾是作者笔下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所有动物界的生命。生命也是植物,各种各样的植物,一粒香瓜子顽强地在砖缝中生长,这不正是植物在任何地方都有生命的象征吗?“我”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是人类生命的最佳注脚。心跳若在,人的生命就在。《生命 生命》用560字把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演绎得十分清楚,这不能不让我们佩服作者――杏林子的精彩文笔,同

时我们也受到极大的启发。

一是作者敏锐地扑捉意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生命汹涌澎湃,要解释何为生命是一件十分棘手的的事情。哲学家善于高屋建瓴,这样解释生命: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这是不是越解释越抽象,以致于人们弄不懂。生物学家这样解释生命: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还有其他学者的解释,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他们的解释没有文学作品来得实在痛快,让人一看就懂。杏林子通过三个意象,把生命是生命很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是飞蛾,二是香瓜子,三是心跳。这三个意象涵盖了生命体的三大分类,可感、可触,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意象本来是诗歌的写作手法,作者为了写清一件事情,借来为“我”所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把复杂的问题形象地献给读者,让读者初步把握了生命的轮廓,看到了生命的坚强。

二是作者对生命肃然起敬的高尚情选

“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弄死一只飞蛾,是在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对我们来说,不用考虑,直接弄死它,但作者没有这样做,她“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她的善良促使她不敢毁灭生命,那怕是极小的生命载体。生命不分大小,都有生存的权利。

地球属于人类的家园,也属于动植物的家园,只有大家共同分享,才有欣欣向荣的气氛。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动植物想独霸地球都是痴心妄想。希特勒的惨败、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都证明了妄想称霸世界的行为有多么可笑。杏林子没有弄死飞蛾,是因为她深深地懂得共享生存空间的重要性。不是吗?一颗小小的香瓜子也“在墙角的砖缝中,冒出了一截小瓜苗”,“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杏林子通过这两个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写出她对生命的敬意,生命不分大小足以擎天撼地,包括“给我极大的震撼”的“我”的心跳,都令我肃然起敬!

三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深刻理念。

《生命 生命》的震撼力不在于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而是在于作者通过肃然起敬的描写对生命的深刻感悟。飞蛾“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生命的强烈、鲜明, “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 香瓜子的小瓜苗“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令我肃然起敬! ”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感悟到自己的生命。

飞蛾的生命令我震惊、香瓜子的生命令我肃然起敬、我的心跳“给我极大的震撼”,正是这三种生命体征让“我”感悟到:生命属于自己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属于自己的,怎样度过生命也是自己应该考虑的事情,有意的生命过程是让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我们的价值是让亲人放心,让社会安心,给学生爱心,给自己一颗平常心,不与世俗争宠,不与同事发生纠纷,不与任何人交恶。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如果我们会为我们的生命过程点赞,说明我们没有白白浪费生命,我们活得有意义,既没有辜负别人的期望,也没有对不住自己。

一生平凡,不伟大也不龌龊,幸福快乐地走过属于自己的那一个过程。当我们仰望夕阳的时候,微笑着欣赏芸芸众生,车水马龙,并为他们的生命虔诚地祝福,说明我们已经具有佛心,善待自己,也善待别人。

《生命 生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不仅意义深刻,而且写作手法老道独特,用简单的词写简单的句子,用简单的句子阐明深刻的道理,并于信手拈来之中完成谋篇布局,自然质朴,毫无刀雕斧凿之痕迹,堪称佳作。

上一篇:旁敲侧击劈柴照纹 下一篇:关于新教材化学实验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