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生态牌怎么打

时间:2022-05-21 02:29:50

武汉东湖生态牌怎么打

东湖作为一个独立于长江的城中湖,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连通六湖的工程主要为了提高水交换,提高其自净能力。然而对于打着生态保护旗号,进行商业开发的担忧,让一则要填东湖的消息,牵动了许多人的神经。

在8年前,武汉市启动了汉阳地区“六湖连通”工程,投资6亿,计划在2007年完工。现在距离完工日期已经过去3年,工程仍未完成。在2008年,一项更为宏大的“大东湖生态水网”计划抛了出来,力图建成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中湿地公园,工程投资涨到了15872亿元。2009年11月,武汉又举行了世界湖泊大会,发出了“让湖泊休养生息”的《武汉宣言》。武汉与东湖,成了难以分开的两个词。

水果湖新颜中的旧味道

在前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生所)的路上,梧桐林荫、连椅成排,太阳能路灯沿湖成列。4月的天空明亮,但仍有一阵腥昧很重的气味扑鼻而来。在水生所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成水平研究员告诉记者,这个水果湖过去是东湖的一部分,前几年曾经进行过一次大型的清淤,但现在仍然是5类水质,远没有达到规划的目标――3类水。

他说的清淤行动,是指2003年武汉市水务局耗费3000万、耗时两年的治理行动,可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个不到200亩的小湖水质并没有好转。

比太湖差,比滇池强

对于东湖的水质状况,成水平说:“东湖水质只能说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或者说恶化的趋势已经止住了。如果说改善,也是很缓慢地在改善。”

对于东湖的整体状况,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水生生物学教授赵以军介绍说:“东湖由于长期排污再加上政府没有系统计划,造成水体质量的严重下降。水体质量的下降在国内是普遍的,东湖的水质情况是中等偏下,比太湖差一点,比滇池要好一些,基本在4类和5类水质之间。”

历史上,东湖水质的恶化主要来自于急剧膨胀的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发展,20世纪50年代湖滨人口只有2万人左右,20年后已超过10万人。目前全湖区人口已逾百万,之前生活污染、医院和工厂污染都是直接排放到湖中。

据成水平讲述,从20世纪80年代起,东湖水质已经引起了重视,截污行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真正发力是进入21世纪后,最近几年效果显著,“大东湖主体周围90%的点污染源已经截除了,一旦点源污染截除好,湖泊的污染速度就慢下来了。”

截污是重中之重

相对于目前受到关注的生物操纵法处理藻类、清淤、湖泊连通等治理措施,截污是重中之重。不能控制污染源头,无论什么措施都没用。在采访中,成水平研究员和赵以军教授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控制污染源的重要性。

目前对于大东湖主体没做什么工作,只是做了周边截污。并且截污有几个点还没截好,比如北湖的截污没做好,水质还在恶化,“当然,剩下的10%也是必须截掉的。”成水平强调。

至于自净能力,“东湖好一点就是水交换能力比较强,水交换主要靠降雨,因为武汉的降水还可以。如果说没有大量水的补充,营养盐浓缩,富营养化只会越来越重,滇池就是这样,那里降雨量低于蒸发量。”赵以军教授说。连雨水也是污染源

但是由于中国的排水机制问题,使雨水同时也是污染的源头,这就是所谓的除了“点源污染”外的“面源污染”。“比如水果湖这一块,平时看起来还不错,一场雨下来,马上就脏得很,立刻变成劣5类水,这也是为什么湖泊的水质没有根本性好转的原因之一。”成水平继续拿水果湖举例。

雨水把马路上的物质冲到下水道,下水道平时走的是污水管道,下雨的时候污水处理厂的处理速度不够,只有打开闸门往湖里放。平时管道里积累的淤泥和脏东西,一场雨一冲,都进入了湖里面,“面源问题目前没有得到任何解决”,他说。

当污染源被控制以后,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东湖改善水质,“因为生态已经被破坏了,不可能在截污后自己就能慢慢恢复起来,如果让东湖自然恢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需要一些人为的生态修复措施加速这个过程。”成水平说。

构建大东湖生态水网的想法

常见的措施有疏浚清淤,因为沉积在湖底的泥巴氮磷含量很高,有些还含有重金属。一种方法是把泥巴捞起来,另一种是将淤泥固化,让里面的营养不释放或少释放。另外控制蓝藻很重要,方法除了常见的机械捞藻外,刘建康院士发明的通过饲养鲢鳙这种滤食性鱼类,降低藻类密度的生物操纵法在控制东湖水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水平告诉记者,按照东湖的这种水质应该很容易爆发水华,但是东湖没有像太湖和滇池那样爆发水华,说明刘院士的理论在东湖是得到了印证的。同时,赵以军教授透露,他实验室研发的一个技术,第一次使用微生物杀灭藻类,在滇池里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除了这些生态修复措施,东湖水动力条件变化对于生态的影响过去虽然也有人提起,但一直到2009年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项目的出现,才引起关注。这个宏大工程的生态意义和前景如何呢?

为何要连通六湖?

湖北省过去有着“千湖之省”的美称,武汉则是“百湖之市”,赵以军教授说这主要是因为泛滥型平原造成泛滥型的湖泊,长江经常水灾,于是天然形成了很多湖泊,因此主要的功能是能起到蓄水防洪的作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湖泊与长江连通。

在过去,这种连通使湖泊与长江成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成水平介绍说:“在没有水生所做的工作之前,四大家鱼在湖里面是不产卵的,必须在流水里产卵,即在长江里产卵。长江涨水的时候,小鱼苗就游到湖里面长大,等退水的时候,大的鱼就游出去。这种鱼通道对于鱼生态群落的调整是有好处的,增加生物多样性。”

东湖在1971年有67种鱼类,现在只有39种,其中耐污染型鱼的比例不断上升,鲢鳙占到了97%,生物多样性大大下降。过去东湖、沙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和杨春湖等湖泊,曾经有渠“湖湖相通”,除了渠道萎缩,东湖本身也被人为分割成了许多部分。这些分隔使本来联系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致命的。而生物多样性是调节湖泊水质的重要因素,“一个系统越是复杂,就越稳定,越是简单,平衡就越容易被打破。”成水平这样解释。

六湖通江只是手段之一

六湖通江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用长江水来稀释受到严重污染的湖水,让原本湖泊的死水成为活水,这个还原江湖原始形态的想法看起来很美,但对于湖泊和长江生态的影响却是未知的。

对于该工程项目是否对恢复东湖生态有帮助,赵以军教授显得十分谨慎:“希望是这样,但还有待检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的预测和对调水进行一个量的把握。”他表示,一个与六湖通江相配套的科技重大专项正在申请中。有可能把东湖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列进去,如

果批下来,那么这就不仅是个发改委的工程,而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科技计划。

成水平研究员则强调,人们不应该过于注重六湖连通和通江,因为水网连通工程只是改善大东湖水质的一种手段,在这个工程中还有污染控制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建设监测与评估研究平台三个部分,这些更有意义。

警惕非科学的“生态牌”

六湖通江工程出现后引起了巨大争议,一方面是工程拆迁涉及的面积和人群巨大。据网民称,该拆迁的公示期宣传说是2~3个月,实际上只有10天,而且公示上还缺乏足够的手续证明。

其次,从该项目的发展看,其重点已经由初期的生态修复,转移为了商业目的。2006年底所批复的大东湖生态水网改造工程,已经包括六湖通江,内容包括点源控制、生态修复和水力调度,项目总投资10.4亿元;2008年3月有报道称大东湖“六湖连通”工程获得批准,投资26.6亿元,而同年4月底项目升级为86亿元,只是加上了水果湖、内沙湖、竹子湖等5个小湖泊,而像水果湖原本就是东湖的一个湖汊,只有一道路埂将其与东湖隔离开。

2009年在武汉举办的世界湖泊大会结束后,该项目再一次升级,因获得国家发改委支持,投资增加为158.72亿元。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后来在东湖与沙湖连通项目中增加了“楚河汉街”商业部分,即建一条宽20~70米的运河,及运河边12米宽的步行街,这就占了先期投资118亿中的93.5亿。

生态治理的疑问手

从生态治理的科学角度看,该项目也有疑问。湖泊治理最重要的是截污,然而在点源没有完全解决,“雨、污同流”局面没有任何改善的情况下,就耗费巨资进行联通,其生态效果很难预测。比如投资79亿的沙湖治理,类似于西湖模式,但如何与目前以与类水为主的东湖连通,是个严重的问题。

此外,通过“闸灌泵排”方法引入江水的方式,也备受质疑。一方面从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冲进湖泊可能造成湖底的升高,其次按照规划中的设计,其“泵排”能力是否足够存疑,如果不够,间断性的泵排对于置换水体的意义就不大,而且泵排所消耗的能源也是问题。

突如其来的填湖消息

不久前,一则突然出现在《时代周报》的《武汉华侨城东湖开发调查》引起了广泛关注,报道称在450亩水面的东湖渔场将被开发为两个四星级酒店。

东湖渔场正是刘建康院士用生物操纵法治理东湖水华的鱼苗投放水面。鲢鱼、鳙鱼在生长过程中吃掉大量蓝藻,有效控制了水华。据称,应用这一方法后,自1985年后东湖再没有爆发过水华。

曾4次来东湖考察研究的美国俄亥俄州怀特州立大学的环境学家Wayne Carmichael教授看到该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图,对记者表达了担忧:“如果这个房地产项目建成,东湖渔场将会消失。一般都认为之所以过去蓝藻水华很少在东湖爆发,就是因为饲养了大量可以消耗它们的鱼,没有这个渔场,有害的蓝藻不能被吃掉,水华有可能再次频繁地出现在东湖上。”

虽然华侨城否认了填鱼塘建造酒店的计划,并承诺不会填东湖一寸水面,但东湖渔场已经被拆除。渔场的消失会对东湖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将拭目以待。

上一篇:朱奇峰:计算一座巴别塔 下一篇:野生动物失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