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前“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5-21 11:56:46

以课前“导学案”为载体的学生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1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改热潮的兴起,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导学案”似乎成了一线中小学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这种教学模式遵循着“先学后教”的理念,即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比较典型的模式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杜郎口模式)、“学案教学法”(金华模式)以及“讲学稿”(东庐模式)等.

但是在“导学案”的模式下,学生探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存在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将“导学案”当成自己的拐杖,只顺着老师所指的方向进行探究,时间一长,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从而阻碍了学生对问题探究能力的发展.有的学生将“导学案”作为自己的笔记本,只是将课堂知识要点记载下来,循规蹈矩地跟着老师和导学案进行知识的整理,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热情,渐渐养成了探究惰性.

如何在“导学案”的模式下,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探究,对于完善“导学案”这种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课前导学的方法与途径

2.1温故知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新旧接轨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建构主义也指出,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对新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在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但是此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教师的课前指导是必要的.

以“解斜三角形”一课为例,经过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学生对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建立了基本的数学模型,也具备了起码的转化思想.在此基础上,如何合理且熟练地运用两个定理来求解三角形就成为首要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还没有全面到位的认知和把握,所以在选择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判断一解还是两解的问题上都会产生困惑,如何突破学生的这一学习障碍,我们选择从学生熟悉的知识背景——三角形全等入手.由于初一教材中就有关于三角形全等的证明以及利用全等作三角形的内容,所以在课前导学案里设计下面两个问题:

(1)初中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有几个?

(2)为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推出三角形全等?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即等价于在全等的条件背景下,去探究三角形是否必然有唯一解,整节课就可以在学生熟悉的问题背景下展开.在此过程中,脉络清楚,思路自然,两个定理的应用相互穿插,相辅相成,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巩固了定理的应用. 而“角角角”,学生很容易类比通过三角形相似得到三角形无数组解;“边边角”,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解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作图,比较高与边的大小确定解的个数;也可以通过正弦定理和大边对大角来确定解.

这样的学生自我探究过程,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对高中阶段三角形求解的各种情况,起到很好的整合作用.整个过程如同登山,初中时候存留的困惑在攀登的过程中被轻松解决,知识得到了升华,使学生既领悟到知识的一脉相承,又在熟悉的地方领略到别样的风景,终会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2.2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实现知识的扩展

知识扩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以“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课前导学案,以达到扩展知识的目的.

正弦函数其实就是函数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一点是三角函数的本质.在了解三角函数的本质之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并且会和前面所学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进行联系,从而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高中函数知识网络结构.在本节的课前导学案上,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1)迄今为止我们主要学习过哪些函数类型?

(2)我们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的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学生在课前就会有目的地复习已学函数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建构一个函数的知识网络,通过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一些基本性质进行自我知识的归类整理,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就会有目的地探究三角函数的这几种基本性质,并会注意到这种函数的“特殊性”:周期性.这样学生既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又能对三角函数这种特殊函数的性质有进一步的理解,清楚三角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与其他函数的共性以及具有周期性的特性,从而,有利于学生为以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3培养学生理性精神,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现有“导学案“一般以课时或是学习单元编写,以题目为主要形式,这样可能会让学生为了解题而解题,其他的学习方式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从而使高中数学应该培养的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思辨等能力都弱化了.为了克服“导学案”的这种不足,我们做了许多“导学案”的改进,例如,在进行完等差、等比数列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关数列求和的导学案.在这之前,发给学生的课前导学案里面包括有以下几个问题:

(1)高斯的求和方式体现了等差数列的什么性质?

(2)自然数1~1001的求和可以采用高斯方法吗?

(3)倒序相加方法与高斯方法比较,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你?

(4)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的本质是什么?

(5)你能设计一个利用错位相减方法求和的问题吗?

这个课前导学案的设计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打破章节课时的界限,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梳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总结与反思

导学案的产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的成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它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新旧接轨、建立知识网络结构、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仍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们将通过课前导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导”,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

上一篇:高师《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下一篇:要“创新”更需“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