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21 10:59:08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在农民全部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还受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困难,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偏低、增长缓慢等因素制约。要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为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在农民全部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是上世纪末期农民收入出现增长缓慢困难以来,农村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最大亮点,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统计资料显示,1996、1999、2002和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分别为450.84、630.26、840.22、和1175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则为23.4%、28.5%、33.9%和36.1%,呈逐年上升趋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2001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为771.90元,比上年增加69.2元,增长11.0%,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约为50%;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1175元,比上年增加176.54元,增长17.7%,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55.5%。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现象,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因素在现实中还客观存在,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就业仍有不少困难

1.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村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仍不合理,适应不了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许多地方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只注重第一产业的调整,对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重视不够或缺少有效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只注重量的扩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因而农民在加工方面增值增收的不多,从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项目)产品、品种增收的不多,从提高技术含量增收的不多。

2.向乡镇企业转移受阻。在本地乡镇企业中获得劳动报酬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个重要来源。但随着经济短缺时代的结束,低技术含量、低资本构成的乡镇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日益滞销,乡镇企业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萎缩,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随之减弱。

3.进城务工受到限制。进城务工所获得是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因城乡分割得二元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乡经济割裂开来,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虽然近年来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是由户籍制度衍生出的如住房、劳动、人事、教育等方面的许多方面的许多不平等制度及歧视农民就业的政策依然根深蒂固。

(二)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被拖欠克扣现象比较严重

1.农民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增长缓慢。据国务院研究室的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而且增长缓慢。以广东省为例,与珠江三角洲年均20%多的GDP增速相比,农民工的工资近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近12年来,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而从1980年到2004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由人均762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16024元。

2.工资被克扣和拖欠现象比较突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近日完成的《农民工工资和劳动保护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一些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变相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少数企业欠薪逃匿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多数农民工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工资却不能正常足额领取。更为严重的是,在东南沿海个别地区的部分私营企业,企业主将农民工工资据为己有并携款潜逃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民整体素质低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制约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农民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技能,因而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据调查,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21%,培训的内容大多限于农、林、牧、渔知识,内容简单,对农民外出就业帮助不大。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低,即使他们能够转移出去,大部分所从事的是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劳动保护设施不健全的体力劳动。

大部分农民外出就业以自发和亲友介绍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比较大。用工信息、劳动力价位等一些外出务工者十分关注的信息不及时,致使一些外出务工者让个别街头广告欺骗,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难度。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还存在一些误区,往往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社会公平;重视招商引资及对投资者的保护,而轻视对就业者的保护;重视对农民工的监管和收费,轻视对农民工的服务等,使劳动力市场监管出现缺位,对企业侵犯农民工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四)农村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完善,束缚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手脚”

土地使是当前农民最基本生活的保障。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土地使用权未能实现商品化,农民还不能完全支配及自由处置如出租、抵押、入股、转让等土地使用权。这既不利于“剪断”农民工对土地的依赖,事实上也成了对农民脱离土地的束缚。

另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农民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影响了他们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如农民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享受到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以致农民工成为城市中的“边缘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直接影响了他们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基本对策

(一) 发展城乡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与增收渠道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挥资源特色。要搞好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以区域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调整优化结构和区域布局,在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区域产业带和产业群。

2.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发展乡镇企业是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新办中小型乡镇企业,要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

3.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进一步突破传统理论,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从产业升级的要求出发,配合政府政策导向,鼓励大力增加第三产业投资,按照市场规律,促进农村旅游、商业、文化娱乐、饮食和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产业繁荣与发展。

4、鼓励发展城市中小企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城市中小企业一直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主战场。发展中小企业的重点是政府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有效激活各种民间投资主体,鼓励和促进各种所有制性质中小企业发展。

(二) 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调整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一般维持在3/4,而我国工资占增加值的比例目前仅为25%,应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标准等引导企业提高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政府要定期开展农民工工资水平、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物价指数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分析,为建立农民工工资调整机制、促进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等,引导用人单位合理调整各层次劳动岗位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2.贯彻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施行办法》,鼓励劳资双方就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为保证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顺利推行,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维护职工利益,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应每年公布一次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提供参考依据。

3.规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农民工权益。彻底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职工工种限制及不合理的歧视性规定,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顺畅流动;继续深化户籍改革让农民工在住房、就业、保险、医疗、子女入学诸方面享受市民待遇;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协调,逐渐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4.在各类企业中组建和完善工会组织,积极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以工会的集体力量来制约企业的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工会集体力量,使职工在和业主的利益博弈中争取有利地位,提高工资报酬。

5.对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进行整治,确保农民工能按时足额领取到工资。国家应指导、推动各地逐步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对违法企业依法严惩,还可以向社会曝光。

(三)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制度改革,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发展农村教育的重点一是实施农村教育基础建设工程,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进行全面更新改造,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学条件。二是实施九年免费教育工程,逐步将过去由农民承担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变为国家统一支付,使农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平等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机制。应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依法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逐步建立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以素质培训和岗位培训并重,以职业培训与扩大就业相结合,高中低各层次培训相配套的培训模式,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扩大就业领域。

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大农村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为农民顺畅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首先,完善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和服务机制,通过制定中长期转移劳动力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和疏导工作。其次,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减少盲目流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五)完善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制度,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现状,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就是要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把土地承包经营作为生产要素完全推向市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转让、抵押、租赁制度,使那些想进城务工或在城镇生活的农民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从而更大限度的增大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提供制度保障。完善社会保障的重点是解决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社会保障的不平等问题,即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和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也能把农民工覆盖在内,使农民工流动中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最终建立起城乡统一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上一篇: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偏差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