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学风建设

时间:2022-05-21 08:54:22

浅析大学生学风建设

摘 要 学风建设是思想风尚建设的范畴之一。现代大学生学风建设应该成为其学习的价值取向,治学精神和学习态度诸方面行为习惯优化的思想作风培育活动,应建立以市场经济的人才机制为背景以高校教育思想的创新为导向,以大学学术活动实践为基础,以日常养成教育的新发展为手段的新型学风建设系统工程。

关键词 大学生 学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现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定义

论及大学生学风建设,首先必须认清大学生学风的本质。要在对传统学风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出其现代品质,才能对学风建设赋予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解,为探索现代大学生学风建设之路奠定必备的思想基础。

1.1学风内涵的现代审视

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同志也认为: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历史证明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认为:思考是道德的关键人类的头脑是通往真理的大门,对它的训练要有清晰的准确无偏见的思想方法。我国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十分明确地指出:高校学风是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

1.2学风建设的现代视角

依据上述大学生学风的本质,我们不妨将大学生学风建设定义为:高校根据大学生学风的特点、形成规律和建设目标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治学精神、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考核诸方面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日常管理活动是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日常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该定义至少包含以下三层主要意思:其一,学风建设问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三个原问题。其中的核心是“为什么学”也就是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问题。其二,现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切入点,就是如何端正其学习价值取向的问题。其三,现代大学生学风建设应当凸显现代大学教育思想,遵循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优良学风的要求,遵循大学生学风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

2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正处于持续变化的环境之中,学风建设要卓有成效,其思想方法就必须适应社会的新需要,必须具备很强的前瞻性。为此,必须对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新趋势进行宏观地战略把握。

2.1市场经济的人才机制成为其新背景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人们是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必须面对和立足于社会,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大学生的目标追求行为,确保目标导向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2.2高校教育思想的创新成为其新导向

当前,高校正在适应未来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力更新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3大学学术活动的实践成为其新基础

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高校作为重要的科学教育机构,正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大学科研、学术活动的品质,激发大学生兴趣。

2.4日常养成教育的新发展成为其新手段

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累积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因此,高校学风建设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养成教育。

3如何加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

3.1逐步实现规范养成教育全过程化、全员参与化

规范养成教育已经持续整个大学教育过程,逐步渗透到专业课程校园活动和日常集体生活之中。

3.2重点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

当今高校十分注重分析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特点和关注的热点,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自我参与、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建设,推崇和建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实现由“制度管理”为主向“自我管理”为主转变。

3.3重视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时代要求与自身习性的关系

诸如正确处理发挥个性特长与严格标准要求、增加自主空间与遵守纪律制度、强调创新实践与学习基础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大力提供大学生发挥自身个性、弘扬创新精神的培育环境,又对他们的学习、实践行为加以适当规范引导、无疑正在成为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又一新举措。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学习学习再学习[J].求是,1994.

[3] 弗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 布列克力局・杭特.教育社会学理论[M].台湾: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65.

上一篇: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