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控制措施

时间:2022-05-21 04:39:27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控制措施

摘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急剧提速的今天,由于各种配套设施的不健全,城市垃圾处理难题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本文主要介绍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及控制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厌氧工艺;生物处理法

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 A

一、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来源和特点

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技术主要分为四大类,它们分别是:(1)生物处理法有传统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厌氧固定膜生物反应器法等;(2)土地处理法。(3)物化处理法有絮凝沉淀、化学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分离和电化学法等;(4)减量处理法包括减少进入填埋场的各种水分的方法、蒸发法、蒸馏法、回灌法等;当前主流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技术主要是生物处理法与物化处理法。

垃圾渗滤液污染物的浓度很高,BOD5含量最高可达普通城市污水浓度的几百倍。一个日处理1 500t左右的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已经极其可观,其污染物负荷与一座十几万人口的城市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不相上下。全国垃圾渗滤液的污染排放量约占年总排污量的1.6%,而以化学耗氧量核算却占到可见垃圾渗滤液排放量的5.27%,由此可见垃圾渗滤液虽然绝对数量较少但是其危害程度却较大。就一般概念而言,通常所指的垃圾渗滤液的概念是指外部雨水等流体进入垃圾填埋场后,通过与垃圾填埋场内的填埋垃圾层及上覆土壤所产生的污水及本身流体所含有的垃圾液体混合而成的具有较高浓度的污水。这种污水富含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离子和病菌等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其具有成分极其复杂、污染物含量变化大、处理难度高、污染时间具有长期性等特点。且垃圾渗滤液排出量影响因素较多,排出量主要受外部水量注入量如降水等因素影响。

二、选择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原则

根据进水水质特点、排放标准要求、渗滤液处理的规模,结合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综合分析确定,选择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原则如下:(1)处理工艺确保出水稳定并达到设计排放标准,处理技术先进、可靠;(2)工程运行费用低,管理、维修方便,运转自动化程度较高;(3)可根据进水水量、水质灵活调整运行方式和参数,最大限度地发挥处理装置和构筑物的处理能力。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处理工艺,保障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理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三、某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实例

本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厂设计处理量600m3/d,设计进水指标CODcr 3000-8000mg/L、BOD5 1000-3000mg/L、氨氮1200-2500mg/L、总氮1400-3000mg/L,采用水质均化+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反渗透(RO)的组合工艺,将生化和膜处理相结合,能将渗滤液中的污染物质分解,减少污染物的总量,同时具备脱氮除磷功能,可以处理不同“场龄”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出水指标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二排放要求。

1、预处理系统

垃圾卫生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汇入调节池中,渗滤液经提升后经篮式过滤器进入水质均化罐,水质均化罐起到调节进水水质,平衡渗滤液中营养物,提高渗滤液的可生化性的作用。

2、MBR系统

“反硝化(A)-硝化(O)-超滤(UF)”称为膜生物反应器(MBR)。垃圾渗滤液含有较高的有机污染物,选择工艺时既要考虑COD和BOD5的去除,又要强化氨氮和总氮的去除。MBR及其组合工艺的主要特点:①出水水质稳定,由于膜的高效分离作用,分离效果远好于传统沉淀池;系统内能够维持较高的微生物浓度,提高了反应装置对污染物的整体去除效率,保证良好的出水水质。②剩余污泥产量少,该工艺可以在高容积负荷、低污泥负荷下运行,剩余污泥产量低,降低了污泥处理费用。③可去除氨氮及难降解有机物,由于微生物被完全截流在生物反应器内,从而有利于增殖缓慢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的截留生长,系统硝化效率得以提高。该处理工艺选择外置管式超滤膜,超滤用于去除废水中大分子物质和颗粒。超滤截留大分子物质和微粒的机理是膜表面孔径机械筛分作用,膜孔阻塞、阻滞作用和膜表面及膜孔对杂质的吸附作用,还可以去除一些胶体颗粒和微生物细胞。外置式管式超滤膜具有运行稳定可靠,操作管理容易,易于膜清洗、更换等优点。

3、纳滤(NF)

纳滤采用螺旋式卷式膜,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截留水中粒径为纳米级颗粒物的一种膜分离技术。它截留有机物的分子量大约为200-400左右,截留溶解性盐的能力为20-98%之间,对单价阴离子盐溶液的脱除率低于高价阴离子盐溶液。

4、反渗透膜(RO)

反渗透技术(RO)是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其基本原理以压力差为推动离,施加超过溶液渗透压的压力于半透膜,将浓溶液中的水压渗到膜的稀溶液一侧,而浓溶液则不断浓缩留在膜的另一侧,达到浓缩液分离的目的。RO处理系统不易受环境的影响,对反渗透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压力、温度、进水水质。RO处理系统能去除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胶体、细菌、病毒等,保证出水达标。膜分离在应用存在膜污染的问题,主要存在有无机污染、有机污染和微生物污染三种形式。由于污染物质在膜表面形成附着层或堵塞膜孔,从而导致膜通量减少、膜及膜孔结构发生变化。当进水污染物浓度较高时,进水的渗透压就特别高,需要进水有较高的压力克服渗透压,才能实现物料分离,这导致能耗较高。

5、其他处理系统

本处理工艺中生化处理产生的剩余污泥经脱水后运至垃圾填埋库区填埋;各处理工艺中产生的臭气统一收集进行处理;反渗透产生的浓缩液收集至浓缩液池,最终回灌至垃圾填埋库区。

总结,该渗滤液处理工艺运行以来,各处理单元处理效果较好,出水指标CODcr 14.6mg/L、BOD5 6.3mg/L、氨氮0.76 mg/L、SS 3.4 mg/L,根据监测结果显示水质指标均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排放要求。

四、渗滤液处理技术的应用对策

在日常研究中,人们普遍根据m(BOD 5)/m(CODcr)的数值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适应性进行分类。(1)当值>0.3时适用生物处理法,这也意味着此时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较好。如若垃圾渗滤液为高浓度的有机物时,对该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时应采用好氧、厌氧处理相结合为宜。(2)对于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必须加以整合,必须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具体的渗滤液组份的变化综合应用多种工艺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尽量考虑在节省投资、提高效率、缩短处理时间方面有所突破。充分考虑到各种化学离子及组份的相互干扰性,并充分利用这种干扰性进行交联式处理,这样既可节约物化成本,也充分利用了渗滤液的化学组分,实现了利用式处理。从最重要的环保角度而言,物化法结合生物法进行综合处理是垃圾渗滤液的发展方向与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与兵,熊惠英.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组合处理工艺工程实践[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02:54-55+76.

[2]聂法臣.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技术研究[J].辽宁化工,2014,03:285-287.

[3]刘珊珊,吴双,朱南文.垃圾渗滤液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广州化工,2014,04:8-10+37.

[4]李娟,刘阳.两级DTRO工艺在小规模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及特点[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

上一篇: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关系的探讨 下一篇:金属材料加工工艺中激光技术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