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范文

时间:2023-03-03 20:50:17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范文第1篇

你家的垃圾是你倒吗?你一定是把它扔到指定的垃圾箱里,可你知道这些垃圾最终到哪里去了?

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就是简单地填埋或焚烧。填埋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会产生环境污染,而焚烧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大气。

怎么把敌人变朋友

垃圾每天都大量产生,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有办法,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加上不同的处理,使它们变成有用的东西。

垃圾分类的好处就是“变废为宝”,在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我国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四大类:

生活中的烂菜叶子、果皮、坚果壳、果核、鸡骨、鱼鳞、鱼内脏等等,属于餐厨垃圾。把它们收集起来,经过添加菌类、降解发酵、深加工等诸多环节,可以变成优良品质的生物饲料或者有机肥料,用来替代化肥使用,能改善土壤,绿色环保。

每回收1吨废纸,就可以制造好纸850千克,节省木材300千克。

回收1吨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千克汽油和柴油,难怪有人称回收旧塑料为开发“第二油田”。

【我们可以这样做】

1.在家里可以用一个大纸盒或者不用的纸袋来装可回收类垃圾,包括纸类、金属(铁、铜、铝等制品)、玻璃制品、除塑料袋外的塑料制品、橡胶及橡胶制品、牛奶盒等利乐包装、饮料瓶等,方便拿去回收站,也不浪费塑料袋。

2.厨房里总会有些菜梗菜叶、动物骨骼内脏、茶叶渣、果壳瓜皮、蛋壳等,可以用塑料瓶收集起来, 发酵后埋进花盆作肥料;同时要合理安排膳食,可以尽量少制造厨房垃圾,不浪费食物。

3.家里常见的有害垃圾有电池、废旧灯管灯泡、过期药品、过期日用化妆用品、染发剂和杀虫剂容器、废弃水银温度计、废旧小家电等,应该把它们放进小区专门的收集箱。

4.整理垃圾时,纸类应尽量叠放整齐,避免揉团;瓶罐类物品应尽可能将容器内产品用尽,清理干净后投放;厨房垃圾应做到袋装、密闭投放;碎玻璃等锋利的物品应包好,以防伤及保洁员。

5.投放垃圾后应注意盖好垃圾桶上盖,以免垃圾污染周围环境,蚊蝇滋生。

废物们的希望

可乐瓶:别喝光饮料就把我扔了!我还能做很多东西,最起码在我屁股上戳几个眼,装进水一挤,就是个喷壶。

冰棒棍:人多力量大。按你需要的形状,把我们交叉粘在一起,就可以做成相框。你的相片,我们来支撑……

旧画报或者广告纸:我们五颜六色的,多好看啊!用我们折成纸钱包,大小随意,环保又时尚!

玻璃小瓶:如果你有3个以上的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做成个风铃啦,“叮叮当当”在风中摇摆,让我们为你唱歌。

奶粉罐:帮我们穿上好看的“衣服”:贴上布做的娃娃五官,或者缠上五颜六色的毛线,我们就是笔筒、收纳筒!

旧丝袜:你家一定有不少小肥皂头,碰到我们它们就重生了。把各种小肥皂头都装进我们的肚子里,两头一扎,清洗脸盆、台面,超干净!

废旧光盘:我们的用处很多呢。最简单的,剪两块好看又不用了的

垃圾分类范文第2篇

这个假期里,穆睿奇和小伙伴们一道,参与到小区的“垃圾分类”行动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以及随之而来的“光荣感”。

说起这次行动,算得上“事出有因”:看看我们的地球,污染日益严重,有着一颗“环保心”的穆睿奇,很希望能为保护地球贡献力量。可是,植树造林、绿化沙漠、净化水源等大工程,似乎离一名小学生太遥远。

假期已到,穆睿奇想起在学校学习到的垃圾分类知识——这既对保护环境有利,实施难度也并不大。他决定先从简单处下手,在家里做起了垃圾分类的“示范教学”。两位学员——爸爸和妈妈学得挺快:首先,不能乱丢垃圾;其次,将它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第三,分类放置,分类处理。在睿奇的倡导下,家里准备了三个垃圾桶,贴上不同的标签。看着垃圾们有了各自的归宿,爸爸、妈妈不停地称赞这个主意好!

“小家”里安排妥当后,穆睿奇又想起了“大家”——小区里实行垃圾分类已经有一年多了,每次都是王奶奶进行楼下垃圾的最后分类,把一些没分类或是分错类的拣出来,重新投放。现在,穆睿奇和小伙伴们主动请缨,要让王奶奶休息一下。

看着孩子们热切的眼神,王奶奶怀疑地问:“你们会分类吗?”睿奇果断地回答:“王奶奶,您可以给我们把关,看我们哪儿分的不对,您再教我们。”王奶奶又问:“你们不怕脏呀?天气这么热,垃圾可是又脏又臭!”几个小伙伴异口同声地说:“您看我们的行动吧!”王奶奶笑着点了点头。

就这样,垃圾分类清理大战吹响了号角。穆睿奇发现,或许是出于节省垃圾袋的目的,一些人把厨余垃圾和卫生间的垃圾放到了一起;或是在家里把所有垃圾归放到一个袋子里,直接扔掉。对待“非常任务”,要依靠“非常武器”!穆睿奇他们用树枝自制了几双“大筷子”,把菜叶、剩饭夹出来,放到厨余垃圾桶里。可想而知,此时味道有多难闻,小伙伴们戴上口罩继续“战斗”。

每次看到扔垃圾的邻居,他们都很礼貌地提醒道:“谢谢您把垃圾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注意垃圾分类的人也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

日复一日,虽然现在开学了,穆睿奇仍然是小区里的“垃圾分类”小助手。每天放学,他都会习惯性地跑去垃圾桶旁检查一遍。通过辛勤的劳动,穆睿奇被爷爷奶奶们亲切地称为“环保小卫士”。

垃圾分类范文第3篇

大家好,我是本期的小记者滕一菲,很高兴为大家介绍我们学校的“垃圾分类,我代言”主题环保活动。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绘画作品。

瞧瞧,这是我们创作的关于环保的绘画作品及手抄报。大家将自己关于环保的各种想法,都融入到了作品中。仔细欣赏,是不是觉得它们很漂亮,很有意义呢?

这些画作中,我要着重介绍滕若水同学的作品。相信大家都知道,垃圾分很多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我们扔垃圾时要将它们“对号入座”。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而且很多人也不能准确地判定垃圾的种类。滕若水同学的绘画作品,不仅告诉了我们垃圾的分类,更让我们知道各种垃圾的所属类别,真是棒极了!

你们是不是很好奇,她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而且分得这么清楚呢?赶紧跟我去听一听她的“秘诀”吧!

秘诀就是,我曾专门“拜师学艺”哟!

前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垃圾分类”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我们到安定卫生填埋场考察。活动中我认识了两位老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绿色宣讲团的张霞和陈家炜。两位老师不仅给我们普及了垃圾的危害、分类处理等知识,还通过有奖互动环节,考察我们的掌握情况。(滕若水)

瞧,行车途中,陈家炜老师正在“上课”呢!我们听得可认真了。互动环节,大家更是积极踊跃。不用说了,肯定都取到“真经”了。

张霞老师给我们准备了小礼物――手帕。可别小看了手帕哟,如果每个人坚持使用它,就能大大减少面纸的使用量,这一小举措,可是能救不少树木于“水火之中”呢!

到了填埋场,我们看到大量的机械设备正在“马不停蹄”地处理着巨大的“垃圾山”。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废气处理单元、渗沥液处理车间等填埋场重点处理设施,了解了垃圾处理的全过程,还“发掘”了垃圾的大作用――发电。

这次实地考察,同学们明白了垃圾处理的复杂性,以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于是,大家纷纷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环保热情,一开始我们欣赏的画作便是活动形式之一。

现在,请大家继续跟随我的脚步,去看看其他的环保活动吧!

无处不在的环保小卡片

这是一张垃圾分类的图片,小伙伴们将它制成了小卡片,贴在教室里,以便随时查看。

还有人将它领回了家,成为了“家庭必需品”。在扔垃圾的时候,他们会让爸爸妈妈也按照卡片上的归类,合理放置。

家里的纸箱、废纸盒、塑料瓶等东西太多了,挑出来,单独放好,这些都是可回收垃圾。如果碰到小区内的拾荒老人,还可以将这些东西送给他们。(郑墨菡)

开发垃圾新价值

有些垃圾,如果被科学处理,还能“变废为宝”呢!最近,不少同学变身“小小科学家”,开始研发他们的“项目”了。

把菜叶、果皮、根茎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按照一份糖、三份厨余垃圾和六份水的比例,做成垃圾酵素。

等完全发酵后,它就是妈妈的好帮手了。它的用途很多,可以用来擦地、洗衣服,当作花的肥料等。这就是我和妈妈的成果。(墨菡)

影展――最美劳动者

“最美劳动者”是学校定期组织的摄影评比活动,同学们必须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眼中最美的劳动者。

在一个邻近果园环岛的垃圾站,我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垃圾站里有三个环卫工人,负责运送垃圾箱的司机叔叔、进行垃圾分类的阿姨和一位老爷爷。老爷爷的工作很辛苦,他每天都要把运送来的特别沉重的垃圾箱推进垃圾站,然后把垃圾倒进一个大垃圾箱。垃圾站外有一个小斜坡,老爷爷推着垃圾箱格外费力。垃圾站附近的气味特别刺鼻,我站了一会儿就觉得无法忍受,更别提垃圾站里的味道了。但老爷爷却毫不在意难闻的味道,一直默默处理着垃圾……(滕一菲)

环保形式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学校的环保主题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处理垃圾的知识,更对“环保”“节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管海涛主任:垃圾分类,是同学们树立环保意识最好的引导。看似小,但内涵深厚。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到垃圾合理分类,再去影响自己的家人、朋友,我相信我们的家园会越来越美好。

垃圾分类范文第4篇

从“垃圾围城”到“垃圾围村”,这是当前无法回避的一个生态环境问题。从我国垃圾处置现状来看,作为最主要处置方式的填埋越来越受到容量、选址、二次污染等因素的制约,实行资源化处理势在必行。

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此前的数据,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80%以上可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垃圾Y源化处理的前景十分广阔。但在有的城市或社区,分类的垃圾桶只是个摆设,各种垃圾摆放并没有分类放置,也没有人进行管理。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要求,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各地区各部门应该抓住机遇,让垃圾分类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惠民之举,为经济转型发展助力。

对垃圾分类处置和回收利用,可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发展循环经济。但是,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处置并非一件容易事。

目前,垃圾分类是个短板,亟待弥补。有关方面要加紧制定有效措施,不能让垃圾分类依然挂在嘴上,推而不行。“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现在需要找到短板,而且应该先易后难。”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徐海云说,面对垃圾分类收集问题,可回收物要与废品回收利用系统对接起来,有害垃圾的收集要与危险废物收运系统对接起来,厨余垃圾收运要与生物质的利用对接起来。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垃圾分类做得越细,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就越高,处置成本越低;其次是解决终端市场问题,要创新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处置的市场化运营。

垃圾分类是一项典型的社会治理工程。为补足制度短板,让垃圾分类更有章可循,法制保障和刚性约束手段必不可少。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首先要在一些单位或社区做好“样板”,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其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将其与单位和个人、社区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挂钩。在此过程中,有待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合力推进。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完善垃圾分类处置运作机制,还要出台配套的支持政策,如通过购买服务等实现垃圾分类的市场化运营。

垃圾分类范文第5篇

此举正好被站在垃圾桶旁边的老人郑清秀看到,老人嘴角微微动了一下。当年轻夫妇转身离开的时候,郑清秀叫住了他们,并弯腰将刚才那几袋垃圾掏了出来。

老人告诉这对夫妇:“这三个是垃圾分类的专用桶,生活垃圾不能随便丢掉。”随后,老人将垃圾袋打开,用手一样一样地将垃圾归成几个小堆,放进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

郑清秀是清水苑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她指指胳膊上的绿袖标,告诉记者,这就是她的工作:“自己挑垃圾,也告诉别人怎样分垃圾。”

不顺畅的推广之路

据了解,自2010年北京市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北京市已采取加强源头分类收集及中间转运环节的分类方式,在1800个试点小区开启了生活垃圾分类,涉及16个区县、101.85万户、300多万人。

清水苑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宋淑贤告诉记者,清水苑小区是2012年9月5日刚被确立的新一批垃圾分类试点之一。目前,小区只有4号楼4单元为试点单元,其他的单元不在试点范围内。

“这个试点单元是由街道和区里商议后选定的,考虑到这个单元的居民基本都在机关单位上班,素质相对高一些,垃圾分类相对容易推进一些。”宋淑贤说。

至于其他单元何时能开展分类工作,宋淑贤表示,会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等试点单元有了成效之后,再推动多个单元进行垃圾分类。

事实上,垃圾分类在北京已有多年历史。早在2000年6月,住建部就已确定北京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在垃圾分类方面已探索多年。

“绿袖标”郑清秀表示,经过社区工作人员和她这几个月的宣传倡导,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了意识,也会主动配合。而一部分居民因为自身传统观念,要他们改变生活习惯,仍然比较困难:“老年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很多年轻人还没养成这样的习惯,特别是现在出租房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宣传和执行起来会比较困难。”

外来流动人口成为小区垃圾分类的难点,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四块玉小区也有着同样的困惑。小区物业副经理耿丽鹏告诉记者,有些租户并不配合“绿袖标”的工作,有的租户刚被指导员的辛苦和热心行为打动,却没几天就搬走了。

有着7栋住宅楼、400多户居民的东四块玉小区目前垃圾投放准确率已经达到70%,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值得一提的是,该小区2003年就安装并运行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

据耿丽鹏介绍,该小区每天会进行30公斤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通过设备运行工作,这些厨余垃圾被加工成花肥,当花肥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再免费分配给小区的居民使用。

北京市东城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市容管理科负责人孙治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东城区140个分类小区中,目前有4个小区安装并运行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其他的136个小区由小区安排专业队伍每日进行厨余垃圾的上门收运,日产日清,从而保证各小区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节的有效衔接。

尽管东四块玉小区在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好效果,但困难依然存在。

耿丽鹏告诉记者,小区的垃圾处理设备每年需要近4000元的费用,这些费用都由小区物业自己承担。她希望区政府能加大对小区物业的扶持力度,“因为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部分是由居民完成的,另一部分就是物业做的”。她认为光靠“绿袖标”和物业公司的一腔热情,对实现垃圾分类来说不是长久之计。

老旧小区或成新问题

根据《北京市2010~2012年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折子工程》要求,东城区分别在这三年开展了45个、63个、32个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建设工作。其中,2012年的小区建设任务已经提前完成,目前共有140个小区达到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居住小区标准,占东城区居住小区个数的60%,共涉及居民7.02万户、20.67万人,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总数达到了694人。

数字很光鲜,但不能忽视数字以外的现实。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被定为垃圾分类试点和已经达标的小区都是一些配套成熟、管理完善的小区,而那些老旧小区还没有享受垃圾分类的资格。

在离清水苑小区不远的新中西里小区,记者看到,该小区破旧不堪,每个楼道口前面放着一个脏旧的大垃圾桶。记者向该小区的一位居民询问是否有分类垃圾桶时,这位居民表示没听说过这种垃圾桶:“谁管我们这啊,小区连个物业都没有。”

在几个老旧小区里,记者向多位居民询问,是否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得到的答案大多是“不太清楚,如果有分类垃圾桶的话可能就知道了”一类的回答,对垃圾具体的分类及如何划分等概念都不明确。

对此,孙治中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并联合区房管局小区办对小区物业经理定期开展培训和参观活动,树立和推广如东四块玉南街4号院等优秀物业小区试点,注重发挥物业公司在分类小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物业公司配合好、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无用功让热情崩溃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小区居民关注的焦点是:分类后的垃圾究竟进行怎样的处理?垃圾运走后,没有分类的垃圾和分类后的垃圾最终会不会混合在一起?

北京清华规划院副院长梁伟曾就此问题表示:“我认为末端处置方式是决定性的。如果只是简单填埋,市民垃圾分类做得再完美,那么每当看到垃圾车将不同的垃圾倒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感觉肯定是崩溃。”

对于部分居民对垃圾混装等问题的担心,东城区相关部门也在进行着多方面的努力。

对此,孙治中认为,目前东城区已在全市率先将分类小区建设和维护情况纳入城区网格监督系统,即区城管委与区城管监督中心合作,聘请了区监督中心90名网格监督员进行达标分类小区的日常检查工作,各监督员对相关问题直接拍照上传,检查结果纳入全区考核评价,实行“周检查”、“月通报”、“季评价”、“年评比”制度;从2012年10月17日起正式开始检查,目前共检查出问题144件,结合市级检查结果,按照街道属地进行排名与通报。

除东城区以外,北京市其他区域的生活垃圾分类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推进,尽管垃圾分类的推广之路走得不是很顺畅,但是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以东城区为例,据孙治中介绍,2012年1~10月东城区生活垃圾产量为38.96万吨,与2011年同期相比,减少0.45万吨,同期减少1.13%。东城区不仅达到北京市折子工程中规定的“年度产生量增长率3%以下”的要求,且逐月呈负增长趋势。

“不难看出,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发挥了实际作用。”孙治中肯定地说。他告诉记者,东城区在这些年垃圾分类的工作中,已经想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推进办法,比如利用网格化检查垃圾分类小区、在配发的垃圾袋上印刷街道办事处和分类小区名称,便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各小区源头投放情况的检查、试行厨余投放积分制等。

垃圾分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垃圾分类 分类垃圾桶 环保

一、垃圾分类现状分析:

在美国,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垃圾生产大国之一,各色各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观念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同时美国政府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进行长期性的监管,提供各类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使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垃圾分类在例如巴西、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形成了必然的趋势,垃圾分类已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尽管我国曾今在垃圾分类这一领域曾今做了各类尝试和努力,例如通过媒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以及意义的宣传,有关部门走进社区进行直接性的号召,以及政府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但至今收效甚微。

二、我国垃圾分类现状的原因分析

相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推动垃圾分类的强制性动力不够。同时,全社会尚未养成自觉将垃圾分类的习惯,仅靠社会宣传动员的手段来推动垃圾分类是远远不够的。

(一)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据调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时没有分类扔放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垃圾桶分类标识关注度较低,往分类垃圾桶内扔垃圾很少注意扔得对不对,仅仅是寻求方便,甚至部分人认为将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经很环保了,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都是混装的。

与此同时,居民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仅仅认为,可用的,用来卖钱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又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不了解。何况分类垃圾桶早已被环卫工或拾荒者多次光顾,大多可用于回收的垃圾已经被拾走,最终环卫部门在统一收垃圾时仍是将所有垃圾一齐倒入拉机车,居民认为在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效果不大,逐渐失去了垃圾分类的动力。

(二)垃圾分类缺乏强制性约束

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立法层面上既没有约束机制,又没有鼓励机制,是一大问题。政府等相关国家机构现阶段仅仅采用宣传的手段是不足以从根本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在日本,如果居民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环卫工人不会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丢进垃圾桶,也会被送回门口。

(三)垃圾处理的基础设备及资金投入的匮乏

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环卫处采取的也就是单一的垃圾车。相关机构人员表示,如果要实现真正分类,就要在投放分类垃圾桶之后,调派不同的车辆运输不同的垃圾。经粗略测算,分类运输至少要增加几千台车,对交通的压力巨大。而到了处理环节,我国几乎没有各类可回收垃圾的专项处理设备。因此,分了类的垃圾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

一次环保产品展示会上,一套德国产的废旧电器无害化处理的生产线展示了垃圾处理的先进性,一边放进废旧设备的同时,另一边就会分解出金、银、铜等可利用的现成资源,但这样的设备标价却要1000多万元。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金和问题是垃圾分类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三、有关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公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举步维艰。随着垃圾混合处理带来的浪费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分类处理垃圾势在必行,那么应当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一)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

垃圾分类观念的推广需要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垃圾分类有赖于全体公民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素养的提高,更需要政府等部门进行定期的宣传指导,并配合以长期的监督工作。

在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事众所周知的事情。首先,相关部门需要从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出发,引导公民自觉意识到垃圾分类工作对于环保事业的巨大贡献;其次,国家应加强可回收垃圾概念以及处理问题等相关知识的普及率,同时辅助相关的经济鼓励和制裁措施,将垃圾分类的观念植入公民意识中。也可从校园着手,提高这些即将迈入社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的垃圾分类意识,从而实现分类垃圾桶的真正作用。

(二)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加大投入

垃圾分类收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资料循环利用,建设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才会有生命力,垃圾分类工作不是只利用大范围投放分类垃圾桶就能实施进行的,政府应在垃圾分类上加大投入,这种投入包括政策引导、技术研究、运输体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资金上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垃圾处理硬件,从而建立起分类回收系统。

(三)鼓励各类环境社会团体的参与

我国存在大量的社会环境团体,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不亚于国家政府等相关机构,通过这些团体的共同参与,来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与法规,并广泛推广与实施,来促进垃圾回收以及环境这一块的体制健全。

垃圾分类的制度及法规的制定实施工作不仅仅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个人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除了专门的立法执法机构,公民也可通过媒体以及环保机构等其他一些社会性渠道来参与相关法规的健立和实施。

结论

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之一。

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是国际上著名的“生态国家”。

参考文献:

[1] (美)琼斯(Jones,R.).《垃圾收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垃圾分类范文第7篇

这些有害垃圾在这里至少呆了20多天,垃圾的主人巴索――一个30岁左右的小伙子,每周都来看望一次这些“宝贝”,他想追踪这些垃圾最终的归宿,政府将怎样处理这些棘手货。但几周下来,它们似乎在这里安了家。

给政府“添乱”

这6袋有害垃圾是番禺小区“绿色家庭”的产物。

2009年,广州市要在番禺上马垃圾焚烧项目,番禺小区的业主们为此曾到市政府门前大规模“散步”表示抗议,最终由于政府和民众的“良好互动”,事态得以平息。但经由这一事件,业主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个共识:要让垃圾焚烧厂减少排放有毒物质,关键是要实行良好的垃圾分类。

当时,番禺区政府颁布了《创建番禺垃圾处理文明区工作方案》,承诺“用半年时间进行垃圾分类大讨论”。为了积极配合政府的垃圾分类政策,番禺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垃圾分类的志愿者组织“绿色家庭”的成员们率先开始行动了。他们有近百人,主要是30岁左右的白领,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他们迫不及待地编写《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推广指南》,印成A4的传单,在番禺的各个小区散发,并征集志愿者。

在传单里,志愿者们用图表标注着各类垃圾的收集方法。比如,在有害垃圾类别里,有电池、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药品、化妆品、杀虫剂、油漆等图例,并注明要“单独收集特别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对应的分类垃圾桶是红色。

3月21日,“绿色家庭”第一次大规模征集活动从祈福新村开始。

单单是有害垃圾,志愿者们就集中了6大袋子。这些东西颇为棘手,废品回收站不敢要,自己又不好留,于是只能给政府“添麻烦”,干脆送到了负责垃圾处理的广州市城管委。

有害垃圾,谁说了算

4月23日,志愿者巴索和“樱桃白”用旅行箱把6袋有害垃圾拖到广州市城管委。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当时就眉头一皱,这是个烫手的山芋。他硬着头皮接过垃圾袋,回复说:“我们会转交给环保局,有害垃圾处理归环保局管。”

广州市城管委是大部制改革中新组建的职能机构,成立于2009年11月,每月23日为他们的接访日。巴索是接访日的“老面孔”,每一个接访日,巴索和他的朋友们必定去和接访者谈广州市的垃圾究竟该如何处理。

事情显然没有那么简单。离开广州市城管委之后,巴索查阅了相关文件。他发现,垃圾分类归城管委管,有害垃圾的处理却归环保局管,可回收垃圾归供销社管,过期药品属于药监局管。在番禺,市政园林局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制订方案,国土房管分局负责协调小区物业。

让巴索头晕的是,一袋垃圾背后竟然是这么多部门,谁说了算呢?

4月29日,记者和巴索一起来到广州市城管委,那6袋垃圾仍然规规矩矩地躺在地上。负责接待的唐姓工作人员说,“我们已经给环保局发函了,目前还未接到回函。接到回函后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一定让你们知道这些垃圾怎么处理了。”

5月8日,当巴索又一次来到广州市城管委,那6袋垃圾赫然还在。工作人员的解释是,城管委只管垃圾分类,不管有害垃圾的处理,“我们不是主管部门,所以要等环保局的回复。一般他们还要研究。”

“步伐比蜗牛还慢”

按照有关规定,这6袋有害垃圾显然是“从生活垃圾中分类回收后”的产物,应该“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但问题是,对从生活垃圾中分类出来的有害垃圾,广州市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早在2003年,广州市就开始筹建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这是当年广东省“十大工程”中的重点环保项目之一,还被列入世界银行贷款备选项目,2004年就已通过世行组织的评估。

但最终,这个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却姗姗来迟。在2010年的一份公开招标中,这个处置中心的预计竣工日期为2010年12月30日。

这使得志愿者们将怒火烧到了政府头上。他们纷纷抱怨政府“配套处理不够”,“步伐比蜗牛还慢”。

如今,番禺越来越多的小区业主也抱怨,自己走在了政府前面。“即使送去了,你也知道,政府不会给你分类回收的。那我还分类干吗?”

在广州城管委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副处长刘国柱看来,垃圾分类推广工作最大的瓶颈是,“很多人并不能像自己说的那样去执行。”曾经有一项民间调查,90%的民众支持垃圾分类,但也有90%的人不会分类或者懒得分类。

但现在看起来,这6袋垃圾似乎“试”出了看待这一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当居民愿意进行分类,“做好了我们该做的事情”,“政府是不是也应该做好他们该做的事情?” 巴索说。

2009年年底,从市环卫局局长升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吕志毅表示,广州垃圾分类仍处于“初级阶段”。

10年前,广州就开启了垃圾分类的尝试。2000年全国的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中,广州就是其一。也因为相关经验,广州主编了分类标准,由建设部作为国标颁布实施。然而,作为国内最先试点垃圾分类的城市,这个城市依旧没有实现从源头上的“垃圾分类”。而在全国,真正从源头实现垃圾分类的大中型城市至今还没有。

这个城市拥有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垃圾分拣中心,引进了法国固体废弃物分拣打包流水线,但每天只可分拣回收垃圾300吨。从效率来看,这与广州每日产生1.78万吨的日常垃圾,相距甚远。

在新一轮的垃圾分类试点中,广州市政府明显地加大了宣传力度。在距离市城管委不远的公交车站的宣传栏里,写着大大的“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标语。而在城管委的办公室里,那6袋有害垃圾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味道。

在2010年年初召开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上通过了《广州市2010年度立法计划》,垃圾分类名列其中。

一边是垃圾焚烧项目急切上马的冲动,一边是10年试点以来垃圾分类的缓慢推进。最新的消息是,巴索送到市城管委的那6袋有害垃圾,在广州市的现行垃圾处理体系下,仍然还没有寻找到真正的归宿。它们在市城管委的办公室里“与公务员为伴”近一个月后,被运到环卫系统的一个洒水车队,暂时封存。

垃圾分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垃圾分类;资源;环保;教育

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甚至是国际上一个重要的、刻不容缓的主题。我园有近千名幼儿,百位教职员工,是一个庞大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面要让每个人都爱护环境、保卫家园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怎么样才能把这样的意识输入到每个人的脑海里,让每个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呢?这么一个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宣传无数次却得不到重视的项目怎么开启它的第一步呢?我周旋几次最后决定尝试一个小实验……

一、“餐巾纸宝宝”引起的骚动

一个明媚的早晨,跟著音乐,孩子们、老师们和保育员们都相继有序地出来做早操啦,我早早在大门口扔了一个被用过的餐巾纸,这个“餐巾纸宝宝”的体积还是比较大的,很容易被发现,我想看看有哪个环保小卫士能够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可是我看到的是很多孩子都从它的身上踏过,老师们也是眼光扫过而不行动,保育员的眼睛可能都在关注孩子没有看到,最后只有一位工作了很多年的保育员阿姨把它悄悄地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

这个小小的实验让我认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大人的环保意识几乎是零,怎么影响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更别提现在说得很轰动的“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行动了。于是在一次例会上我就把这件事情反映给全体教职工,当时的会场是很安静的,可能这样的小事被提到台面上让很多人陷入了尴尬,但是,这是事实,事实证明现在很多事情都只是在“空口说白话”。这样一件小事情也引起了我们园领导的重视,大家达成共识,觉得在常州文明城市这样的大背景下,这样的问题不能松懈。

二、垃圾桶的“眼泪”没人懂

经过“餐巾纸宝宝”的事件后全园的改变的确很大,老师们反思从自身做起活动中给孩子们灌输环保意识孩子向家长反应家长以身作则,于是……幼儿园的环境变好了,没有垃圾和污染物了。但是,看看垃圾桶里面被扔的垃圾,细心的你会发现,他们在“哭”,他们在“反抗”。

为了让孩子们和老师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在垃圾桶上贴了“哭脸”标志,趁着午间散步的时候带着孩子来到了垃圾桶的身边,孩子们看到垃圾桶上的“哭脸”标记立即热闹了起来:“快看,垃圾桶在哭!”“谁贴的?”“为什么会哭呢?”……孩子们很多疑惑,我悄悄地走过去问:“你们觉得为什么垃圾桶会哭呢?”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个孩子说:“因为不开心,可能他看到别人乱丢垃圾!”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环保意识,能够通过垃圾桶就能想到保护爱护环境,我告诉我们班的孩子,垃圾桶哭是因为他里面的垃圾“不开心”,垃圾说它一直有一个愿望,但是一直没有实现,它需要我们的帮助。于是我给他们发放了《垃圾的愿望》调查表,让他们与家长一起猜想讨论。

三、垃圾的“愿望”从娃娃抓

“听说垃圾也有愿望呢?”放学时听到很多孩子都在跟家长交流讨论,而且家长反映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于是我向园领导申请在大班创设一个“地球村”的主题,得到领导认可。

垃圾有什么愿望呢?相信很多人一猜即中:垃圾分类,虽然现在垃圾桶上面都会写“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但是作为文明城市的常州人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它们的标记?有多少人知道垃圾分类其实有四种?有多少人知道把电池扔到属于它的垃圾桶里?有多少人不是乱七八糟一堆一起扔……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唯一想说的是:从娃娃做起!

每个教室、每个老师都由浅入深地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让他们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让孩子看到我们的坚持他们才会坚持。

四、家长们的“评价”很暖心

主题的确定让全园对环保意识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如:垃圾分类的作品画、垃圾分类的百宝箱、电池应该如何处理的调查问卷等。通过这样一个主题课程让我们春幼真正做到了绿色环保,我们从教室到主题墙、从室内到室外、从学校到家庭、从个人到集体每个层面都辐射到,且不说我们能让每个人做得很好,至少我们可以让每个人都知道垃圾分类这样一件事,让人们有意识地去做。

记得我在晨检的时候问一个小朋友:“你知道用过的餐巾纸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的垃圾呢?”作为中班的孩子他很骄傲地告诉我正确答案,旁边孩子的爸爸说:“老师你们这样做其实真的很好,他回去连家里的垃圾都让我们分类。”还有什么比家长这样的评价和肯定更有说服力呢?我想,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五、垃圾分类“战术”靠大家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5岁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期,如何让幼儿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并且长久不衰,这需要“战术”。

分享。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接受力强、落实能力更强,为期两周的环保教育已经在孩子们的行为上看到了相当出彩的表现,我们认为孩子们可以接触社会,于是我们带着孩子外出实践,把环保意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分享给生活中的人。

宣传。幼儿园周边的小区里面往往都只有一个蓝色的大垃圾桶,并没有分类垃圾桶,我园园领导带着老师和大班幼儿来到社区办公室与其书记商量更换垃圾桶,让幼儿更直接地参与此次活动,更有说服力。

手工。在我园创意手工省级课题的影响下我们激发幼儿积极、主动、自觉地利用一些垃圾资源自制物品的兴趣,把“地球村”这一主题活动推向高潮,使幼儿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把垃圾分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继续进行,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垃圾分类范文第9篇

值得深思的是,早在2000年,建设部选择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以及厦门这8大城市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然而14年后,“垃圾围城”困局依旧,烦恼也远远没有减少。

上海此番新举措,能否成为破除迷局的一剂药方?

垃圾,让城市更烦恼

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而作为垃圾分类改革的试点城市,上海却只能苦恼地喊出一句“垃圾,让城市更烦恼”。在治理垃圾的问题上,8大试点城市的经历颇为类似。概括起来说,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不按规定分类。即使已经实施了垃圾分类的城市,仍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无法做到按规定分类。社区内各种颜色的分类垃圾桶内各色垃圾混杂,同样,在垃圾转运站能够看到大量厨余垃圾和包装袋、旧衣服、厕用卫生纸等混杂在一起。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垃圾分类成了走过场。

垃圾车“一锅烩”,伤了市民的心。“在家已经分好了类,拿到垃圾车上一看,又给一锅烩了,那我自己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许多市民反映,不是没有分类的意愿,而是觉得自己的分类是多余的,因为垃圾运输车往往将不同垃圾桶中已经分类好的垃圾同时倾倒在车里,使之前的分类成了“无用功”。

焚、埋方式太传统。在试点城市,传统的垃圾终端处置基本延续了焚烧、填埋、堆肥等方式。垃圾运到回收站,基本上把能烧的分出来,送去焚烧厂,不能烧的就送去填埋,能够真正从垃圾中分离出来的可回收物品少之又少。此外,也没有专门回收利用垃圾的地方,缺乏回收利用技术与设备,很难对回收物品进行再加工。

分类标准一变再变。试点城市开始对垃圾进行分类,然而分类的标准却一变再变。例如,从上世纪末开始,上海市开始尝试单独回收旧电池。2000年,上海市首次明确分类标准,实行特定地区“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分类和其他地区“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方式。2007年,则又改为“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的分类。2010年世博会后,开始有了干湿分类。2013年,生活垃圾被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市民大呼“旧的标准还没习惯,新的又来了”。

2000年以来,8个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改革一再受挫,普遍反映推进垃圾分类存在难点。指责民众素质低下的声音也有,指责环卫部门监管不力的声音也有,那么,垃圾分类难以实现的症结究竟在何处?

困局之谜

在试点城市刚刚启动垃圾分类项目时,居民都新鲜了一阵子。小区里安设了五颜六色的分类垃圾桶,居民也尝试着进行分类,积极性颇高。然而好景不长,当看到垃圾车混着收,就丧失了继续分类的信心。负责垃圾运输的司机也挺无奈,“这车就这样,一个筐子,怎么分着收?”在垃圾回收站,处理方式简单粗放,垃圾被粗浅区分为能否焚烧,没有资源分类再利用体系,对垃圾的再利用程度非常低。

垃圾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缺乏分类的动机。首先,居民的分类行为没有得到正面强化,而不分类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因此垃圾分类成了可有可无的事。而且,关于分类方法并没有详细的指导说明,这让居民感到无所适从,即使有心分类,也有可能分不清。其次,运输车没有分类设计的确是设备上的缺陷,但是收运方并没有尝试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分类收运。对已经分好类的垃圾一锅端,既是对居民分类成果的浪费,又是简单粗暴图省事的做法。再次,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资源分类回收与再利用体系,因此垃圾回收后还是垃圾,并非“放错地方的资源”,可见,垃圾回收与再利用的脱节导致回收无利可图,进一步降低了回收者分类的意愿。

在垃圾处理的流程中,分设垃圾桶,或者要求居民对垃圾分类只是垃圾处理的初始环节,而更重要的环节在于垃圾回收以后的处理。垃圾运输决定着垃圾站后续的垃圾放置和分拣安排,而垃圾站对于垃圾的处置决定了垃圾最终的命运。大量垃圾如若能够循环再生、变废为宝,那么回收分类以及利用就有利可图,反过来会“倒逼”前端环节严格分类。可惜的是,目前大部分城市对于分类的热情高涨,却忽视了后续环节的跟进,因此本末倒置,使垃圾分类无以为继。

在这场与垃圾的战争中,我们也看到了各种法规条例尝试对垃圾管理进行约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作为较为相关的法律,成为了各大城市垃圾处理办法的指导性法律。

不同的城市出台不同的规定,然而规定内容却较为空泛。《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提出了“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旨在通过价格机制抑制垃圾的总量。但是该办法仅仅是提出了这一理念,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参照此办法的执法部门根本无从下手,使该原则成了一纸空文。

而且,惩罚机制无法落实,如《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对于违反办法的情况,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处罚规定”。然而,这些所谓的相关法律中,并没有直接的条款来惩罚不遵守垃圾分类的行为,因此产生了惩罚漏洞,导致责任追认的失败。

而且,法律始终缺位,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约束制造垃圾的行为,这为未来垃圾处理的深化实施设置了更多的障碍。

新亮点与老问题

9月16日,上海市“绿色账户”信息化平台开通,正式运行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绿色账户”旨在通过垃圾分类行为来积分,用积分兑换各种奖励,如在静安区已经可以兑换区中心医院的专家号、游泳券、舞蹈课程、垃圾桶、饭店抵用券等公共服务、消费优惠或者实物。据悉,上海还将逐步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中有关对拒不执行垃圾分类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处罚的规定,个人或将被处以最高200元的罚款。拒不分类还将影响个人诚信系统,或在贷款买房方面遇阻。

与以往相比,上海这次要“动真格”了。绿色账户的全面开通,意味着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将得到正面强化,同时不分类的行为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可谓“奖惩并举,赏罚分明”。不仅如此,以前垃圾分类的责任无法追踪到个人,如今信息化平台弥补了这一缺陷。而且,将垃圾分类与个人信用体系挂钩,在国内尚属先例。可以说,绿色账户不仅能换来奖励,更能形成“环保档案”,激励更多的环保行为。

但是,在新举措的背后,我们还是要提出几个问题:

首先,这样赏罚分明的思路与措施,仅仅复制了其他国家垃圾处理环节中的收集手段,然而对于分类之后的环节,明显缺乏后续跟进。从发达国家成熟的垃圾处理程序中我们发现,垃圾分类仅仅是整个流程的开始,而完整的处理流程还需要规范的运输、专业的存储、科学的分解与处理,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上海此次举措,对于垃圾运输和回收再利用并没有提及,这让我们疑惑。

其次,对于分类行为的奖惩,是否需要建立在关于分类的悉心指导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详细的操作指南,那么错误的分类不仅没有减少垃圾处理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干扰了后续的处理流程,无益于垃圾的终端处置。只有知道如何分类,才能正确分类。

那么,上海新亮点,是否只是昙花一现?大热的绿色账户,是否会重蹈“本末倒置”的覆辙?

破解困局,岂能止于分类?

建议之一:完善垃圾处理流程,重点建立垃圾分类回收与再利用体系。

从国外经验来看,未来我国垃圾处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完善。

在垃圾收集阶段,需要发放分类指南等手册进行分类知识的普及和强化,同时配套赏罚措施:对于做到了正确分类的居民,可以采取减免垃圾费、增加积分的方法进行奖励;对于不分类的居民,进行分类的再指导和教育,严重的处以罚款。

在垃圾运输阶段,可以参照国外的分时段运输方式。在年初安排好全年的垃圾回收日期安排并告知居民,做到定时、定点、定类的垃圾运输,以便在不购置新垃圾车的基础上实现分类运输。

在垃圾终端处置阶段,重点建立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再利用体系。对于每天收集的不同类垃圾,应当送往不同的垃圾处理中心。垃圾处理中心需要负责某类特定垃圾的分拣、回收、再利用,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建立起科学的回收系统,提高对垃圾的再利用程度。

建议之二:“再利用”倒逼“分类”。

较之于收集阶段的垃圾分类,终端处置阶段的再利用才是解决“垃圾围城”困局的决定性因素。从国外经验来看,对垃圾的回收利用往往能够创造相当比例的回报,这就促使再生产企业介入前端环节,利用各种手段敦促垃圾分类的日益细化,形成了“再利用”倒逼“分类”的局面。此外,垃圾回收再利用途径的确定,也能够辅助制定分类标准。

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终端处置手段简单、形式粗放,尚未精细化、技术化,无法带来直接收益,因此终端环节缺乏向前倒逼的动力,而且即使前端实现了分类,也会由于终端处置方式的简单化而浪费分类的努力。若要让再利用倒逼分类,就要先扩大设备投入,并引进再生产技术,使回收再利用有利可图,最终借助再生产的动力完成前端分类。同时,垃圾再利用途径将为垃圾分类提供依据,即优先确定垃圾最后的处理方式,再回到分类源头,设计分类标准。

可见,政府的注意力应当放在如何“变废为宝”上,而非只提出各式各类的“分类口号”。

建议之三:完善立法,构建责任圈。

若要为垃圾处理提供了层次化的法律保障,就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应当颁布全国性的垃圾处理相关法律,规定各参与主体的责任,对违反法律的行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此外,还应当构建垃圾处理责任圈,将产品的生产厂家也纳入责任圈中来。方式包括:在说明书中明确商品各部件的处理方式;改进商品包装,减少垃圾产出;企业负责回收包装垃圾等。

垃圾分类范文第10篇

在我们沉浸于物质文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消费社会产生的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严重负担,并试图通过不同途径改变令人担忧的现状和危机重重的未来。

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方式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收集和运输方式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绝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垃圾采用混合收集,基本未实现分类收集。多数城市都是居民将各种垃圾混合装入袋中后送到垃圾收集点,由环卫清运部门用垃圾收集车定时运走。在小城镇和农村,由于居民有足够的空间堆放具有回收价值的废弃物品,所以多数家庭能够一定程度实现垃圾分类,但在公共场所多数也是采用混合收集。

混合收集比较简单易行,收集费用低,但混合收集导致各种废物相互混杂、粘结,降低了废物中有用物质的纯度和再利用价值,同时增加了处理的难度,提高了处理费用。而分类收集可以提高回收物料的纯度和数量,减少需处理的垃圾量,有利于废物的进一步处理和利用,并能较大幅度降低废物的运输及处理费用。

在经过居民、拾荒者、环卫工人的多重分拣以后,城市生活垃圾最终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处置: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热解、生物制气及综合利用等。其中,卫生填埋是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卫生填埋是利用自然界的代谢机能,对垃圾进行土地处理。其选址困难,产生的渗滤液埋填气污染地下水与大气等,但填埋法投资省、处理费用低,处理量大,所需设备相对较少,操作简便能回收沼气等,而且如果设计运行得当,可以避免二次污染。

垃圾的分类

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物、布料。

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物类废物。厨余垃圾可经生物技术做堆肥处置,生产加工为有机肥料。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需要做特殊安全处理。

其他垃圾包括:砖瓦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通常根据垃圾特性采取焚烧或卫生填埋的方式处置。

人人参与垃圾分类

如果垃圾分类处理不当,不但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会加重环境负担和危害人类健康,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已是势在必行。其重要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1.资源回收利用

生活垃圾中一些可回收利用或循环利用的物品,通过可行的技术和手段,不仅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节约资源,实现利益与资源的双赢。

2.减轻环境负担

垃圾分类后可使无用垃圾数量减少,可以减少占地、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减少垃圾处置带来的环境污染。

3.保护人类健康

垃圾分类后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大大避免了垃圾处理不当带来的健康隐患。

4.减轻技术不完善造成的浪费和污染

由于垃圾成分十分复杂,使得垃圾的处理方法既复杂又昂贵,而且在处理完的材料中也经常夹有杂质,造成很大程度的浪费和二次污染。

垃圾分类的设计思考

在我国,国家制定了国家垃圾分类标准,并设计了一系列分类标识和垃圾箱,并在一些城市进行试点推行,但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我国的国情,也基于不同城市乡镇的发展情况,设计可以提供一些实现垃圾分类的途径。

1.设计结合宣传,提高垃圾分类意识

多数情况下,引导和说服要比强制更有效和长久。通过调查研究,根据不同情境设计相应的宣传途径,提高居民关注度和分类意识;其他途径如微博微信等,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

2.提高绿色设计、生态设计意识

作为设计者,提高自身的生态意识,通过设计的手段改变产品的设计现状,让可拆卸设计、使用环保材料、适度包装等等设计原则不再只是一种口号,从而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

3.垃圾分类的硬件设计

有了分类意识,也要有分类设备才能具体实现,比如垃圾箱的设计和放置。要根据使用场所,分析该场所的人群特征、产生垃圾的种类数量等,设计相应的垃圾箱和放置环境。比如大学图书馆中,多数为学习的学生,产生的垃圾大多为饮料、纸张及部分其他垃圾,同时他们也愿意将自己的垃圾投入到距离适当的垃圾箱中。这种情况下垃圾箱可以设计为三种分类:饮料瓶、纸张和其他垃圾。许多情况下,没有实现垃圾分类不是人们没有分类意识,而是有许多因素的限制,诸如无分类设备,场所太远等等。此外,垃圾箱的设计应不仅仅从颜色或标识进行区分,造型的变化,语义的隐喻,材料的使用等等都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对垃圾分类产生兴趣和行动。

4.鼓励方式的设计

要使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后有着长足的热情和坚持,需要进行一些鼓励方式的设计。比如定期公布分类结果的成绩,一定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等。

关于垃圾分类的设计思考仅仅以上几点是远远不够的,但设计作为一种改善垃圾分类现状的有效途径,而且是重要途径,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回馈,更有文化意识的提高。

上一篇:精神科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融资担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