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探讨

时间:2022-05-21 12:49:37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探讨

目前农民对贷款有“四盼”:一盼贷款利率上浮低一点,二盼贷款期限长一点,三盼贷款额度大一点,四盼贷款品种多一点。农民的“四盼”正体现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上的不足。

随着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一般不上浮,或只上浮10%,而农村信用社却大都“一浮到顶”,总体贷款定价水平偏高。截至2006年10末,吉林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简均利率9.38%,比去年同期增长19.5%,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利率高29.7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现行的贷款定价机制存在诸多弊端:

一、缺乏灵活的贷款定价管理模式。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管理主要是省联社采用行政方式下发文件统一利率执行标准,市、县、基层农信社无权更改,只要国家利率政策不变,贷款利率便一定“终身”,贷款利率相对固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好管理、易操作。但是由于各级农村信用社不能根据市场利率水平变化、业务发展和同业竞争策略对贷款定价进行灵活调整,因此可供客户选择的价格种类少、范围窄,没有做到按照贷款对象用途和方式来科学合理地细化浮动区间。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分为农户小额贷款(上浮90%)和联保贷款(上浮100%)、工商业贷款(上浮100%)、质押贷款(上浮30%),贷款利率的档次也较为单一,未能考虑贷款方式(保证、抵押、质押、信用)、贷款对象(农户、城镇居民、个体户、工商企业等)、信用程度、贷款用途、期限、额度、产业政策、风险可控性等多方面因素来合理确定浮动区间,更没有区别城乡地域或经济差异,进行成本、风险、收益等精细化核算后实行差别化定价,贷款利率定价蜕变为简单的固定浮动,无法体现扶优限劣的政策趋向,不利于贷款结构和客户群体的优化,不利于信用社运用利率杠杆作用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二、贷款定价“高浮”比例过大。吉林地区农信社除质押贷款上浮30%外,抵押贷款、保证贷款不论何种贷款对象,一般上浮范围在90%-100%之间,甚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上浮幅度也高达90%和100%,年利率分别为11.1%和11.7%,这种贷款定价已经接近于民间借贷利率水平。

三、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竞争能力。目前在农村放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农行和农发行,虽然农行和农发行发放的农业贷款数量不大,还没有覆盖整个农村地区,但只要有农行和农发行放款的地方,信用社在利率竞争中就处于劣势。以农发行为例,农发行贷款一般执行基准利率,最高仅上浮10%,大额优质客户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自然会选择农发行,造成农业龙头企业客户被抢走。如吉林市某企业是吉林地区知名水稻加工企业,2003年成立之初在农村信用社贷款200万元(利率上浮70%),随着该企业发展状大,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但是该企业考虑到信用社利率较高,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故归还了信用社的贷款,又在农发行贷款300万元(基准利率),仅流失这一个客户就使信用社每年减少利息收人近20万元。随着邮政储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领域,竞争将更加激烈,信用社面临的形势将更严峻。

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不完善主要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对定价机制认识不足造成的。一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利率风险量化分析和利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地域特点决定信贷竞争压力不大,简单认为将贷款利率上浮到顶,利息收入就会最多,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大,会减少贷款需要,缩小贷款规模,无法达到利息收入最大化。虽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定价前也要进行测算,但其更多考虑的是信用社本身盈利水平,很少关心制定的利率是否科学,农民是否能够真正接受,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如何。同时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无法对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风险预测、评估、管理能力不强,也成为农信社贷款定价机制建设的瓶颈;二是基层社对贷款定价中也存在误区,认为贷款利率高低是上级联社的事情,自己只是执行者,不关心利率高低或一味希望尽可能高一些,没有认识到运用利率杠杆来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增强盈利能力。

由于目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地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性,截止2006年10月末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占吉林地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9%,累计投放农业贷款量更高达91%,在客观上导致即使信用社利率较高,也能够保持农业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的高增长,这也是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一成不变的重要原因。

从长远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建设,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以“灵活、便捷、惠农”为目标,加强对客户信用评级相结合,提高贷款定价可操作性,按照差别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稳步过渡到以单笔业务定价为基础的定价模式。首先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贷款定价与风险收益关系,特别是与农业利润率的关系。贷款利率要覆盖每笔业务的成本和费用、风险损失和盈利目标,兼顾市场竞争策略,使农村信用社的价格竞争建立在理性定价的基础上,风险大的贷款项目,定价适当调高,风险小、流动性强的项目,定价要适当降低。要想达到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找到贷款定价与贷款规模最佳结合点,为农村信用社获得长远利益打好基础。同时农村信用社确定贷款利率要充分考虑农业利润率高低。以吉林地区为例,农户(两个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年的平均净收入4000元.如果农户种一垧玉米投入3900元,包括种子350元、化肥1600元、农药150元、翻地1000元、收割800元,总收入8100元(收获18000斤,每斤0.45元),种地资金来源为农户联保贷款,如果该贷款按基准利率执行(年利率为5.85%),贷款利息为228元,净收入为3972元,与两个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年的平均净收入4000元相比相差不多.出于近便考虑,多数农户会选择务农种地。但是如果按现行农户联保贷款利率执行.一年期利率为11.7%(基准利率上浮100%),扣除贷款利息456元,净收入在3744元左右,收入下降6%,比外出打工减少256元。过重的利息负担会使农户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工作,这可能会减少信贷需求,贷款规模上不去,信用社难以形成利润最大化。

二是要处理好贷款定价与国家农村产业政策的关系。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定价时应深入贯彻国家支持“三农”经济的信贷政策,尤其是发放支农贷款时,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农民承受能力,对种植业、养殖业、个体经营、中小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要结合借款人的信用、保证、抵押、质押情况,区别对待,细化贷款利率品种.对农村种养业、龙头企业的贷款利率应少浮或不浮,发挥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作用,引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本地区的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信用社要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和灵活性。省联社要制定贷款定价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设定价格浮动的上下限,以下级联社全年收益、风险状况作为整体考核目标.而不是具体考核每笔贷款利率水平和利息收入,让市、县联社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控制利率风险,根据贷款期限长短、贷款方式、品种和信用等级、行业背景、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评估贷款的风险状况。在授权范围内确定不同贷款项目的利率浮动幅度,确定贷款定价标准。

二、加强政策宣传,提高贷款定价的透明度。农村信用社要将贷款利率浮动依据、标准和范围及相关政策公示于营业网点,向所有借款人履行告知义务,让借款人特别是广大农民懂得和理解国家利率政策,增加利率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同时加强对利率政策执行的公众监督,对贷款特别是大额贷款利率水平的确定要在审贷会上集体决策,从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三、发挥人才作用,加强贷款定价调研。各级农村信用社应培养和选择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的人员,成立贷款定价委员会,专门负责资金成本的动态测算、利率风险的分析和资金定价工作,密切关注存贷款结构、平均利率水平及资金综合成本的变化,不断提升对风险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的分析预测水平,切实提高资金营运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吉林监管分局、交通银行吉林分行)

上一篇:构建绿色畜牧产业集群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