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育摭谈

时间:2022-05-20 10:21:31

文言文教育摭谈

作为一种语言,文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1919年的“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文言退出了历史舞台。1920年白话文进入语文教材,也就是从那时起,文言文教学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时至今日,在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人们对文言文教学依然心存困惑:在追求高科技、现代化的今天,究竟还要不要文言文教育?有人抱怨,有人喜欢,如何辩证地看待文言文难学的问题?文字隔膜、缺少语境,文言文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

尽管白话文早已进入语文教材,但一直没有完全取代文言文的位置。历次颁布的初、高级中学阅读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初、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对文言文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新课标更是如此。新版的语文教材(特别是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和以往相比高出许多。然而,长期以来,削减文言文教学分量或者取消其教学的主张一直不绝于耳,就是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对学习文言文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有的认为新教材增加文言的分量,这种“文白并重”的做法是开历史的倒车;有的认为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要学生学习的科目已经很多,负担相当沉重,而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显然难度要大,会加重学生负担;有的认为文言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使用价值,因而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读文言文、学文言、“翻故纸堆”实在没什么必要。

深入分析诸多反对文言文教育的观点,其最核心的理由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需要的现代公民,因而语文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现代语文的素养,而文言文教育既费时费力,又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应用现代语文的能力。

猛一看,这个理由很有说服力,也确乎说服了许多人。但果真如此吗?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一言蔽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们以为,且不说这一定位中的“祖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应包含有祖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文言文教育自然应该是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仅从现代语文的学习来看,文言文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言要素的掌握离不开文言文教育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这种密切的联系,决定了学习文言文、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便于学生从源头上把握现代汉语,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

就拿语汇来说吧。众所周知,在语言三要素中,相对于语音和语法,语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最为敏感,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销声匿迹,现代汉语中又随着生活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就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都有的词语,其意义也大多发生了变化。古今汉语语汇的差别的确很大,似乎学习古汉语的语汇对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汇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然而事实上,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了大量的基本语汇和一般语汇,现代汉语合成词的结构方式和古代汉语类似,现代汉语语素由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演变而来……它们之间也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2.“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言语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言文教育

古人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体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有大量历经考验而依然璀璨的精品,它们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命题立意的丰富深邃令人赞叹不已。王澍先生说:“杜陵文字之雄浑,昌黎文字之奥衍,山谷文字之傲兀,东坡文字之奇险,都是中国文化之瑰宝。”“随便选出一位20-21世纪的汉字写作大师,以其代表作与韩愈的《师说》比较,你一定会发现:二者一为凤凰,一为鸱枭;一为兰芷,一为蒿萧;一为骐骥,一为罢驴,绝不可以同日而语。”①这话也许有些过头,但从中可以看出文言作品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另外,和现代文相比,文言佳作往往篇幅比较短小,便于记诵。而记诵的结果是这些文言佳作的章法、修辞、思想等深入学习者的骨髓。这样,当他们提笔写作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这些佳作借词、借意、借境、借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大大提高自己作品的表达效果。因而,多读(背)一些文言佳作,对提升言语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在于文化”――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文言文教育

有人认为,继承文化遗产不一定非读“之乎者也”不可,书店里触目可及的《白话史记》《白话资治通鉴》《白话阅微草堂笔记》《白话容斋随笔》等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概言之,不学或少学点文言,同样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语文素养。殊不知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人类最大的文化创造。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洪堡特也有类似的说法:“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文言本身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阅读文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体验民族思想感情、把握民族心理密码的过程。读白话译文我们的确也可以了解许多东西,却无法进入文言带给我们的那个富有特色的古典世界,无法领略文言特有的韵味和民族色彩。

“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实用,在于文化”(朱自清《经典常谈》),如果缺乏文言文的浸润,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必将失去厚重的基石。阅读经典文言佳作,感受它们所负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为人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般认为,和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多了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障碍,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没有一定的基础、不集中精力很难顺利阅读,因而学生对文言文多有畏难情绪,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浏阳市教研室的陈文老师曾对所在地的全市高一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情况、高一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作了一次专项问卷调查,在回收的1413份学生问卷中,对“你喜欢学习文言文吗?”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有62.9%的学生表示喜欢程度一般,有3.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有34.5%的学生表示喜欢;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56.6%的人回答喜欢程度一般,有8.4%的人表示不喜欢,有35%的人表示喜欢。据此陈老师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文言文的学和教都还存在兴趣不高的问题。”②

其实,对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文言文的确比现代文难读,但难的结果不一定就是学生老师都不喜欢、不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困难易于激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欲望,而问题的解决又可以让人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兴趣。只要教学安排适当,是可以让学生感兴趣的。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非常喜爱(不然就不会出现一篇篇高考文言佳作了),很多语文老师也非常爱教文言文,认为它们内容丰富,有内涵,有嚼头。

文言文学习其实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么难。据古籍记载,古时学童一般在十三四岁就过了语言文字关,而后就进入专业学习。如唐朝,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国家设立的学校,规定的入学年龄除律学外都是十四至十九岁(虚岁),只有律学稍晚,是十八至二十五岁。这些学校都是大学,学的都是专业,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要学的课程有《周礼》《仪礼》《礼记》《毛诗》《周易》《尚书》及《春秋》三传等。这说明在此之前,他们的启蒙教育已经完成,一般性阅读的语言文字问题已经解决。当然,毕竟时代不同,那时的白话与文言的距离比现代汉语与文言的距离要近,而且文言是官方通用语,人们接触的机会较多,不像现在,文言在社会上已经不通用了,人们接触的机会很少,所以现在学文言比古人要难一些。不过,无论如何,文言依然属于母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割不断的联系使得现代中国人学文言绝对不会像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特别是“浅易文言文”,人们学习时如果能够调动现代汉语的知识储备,沟通古今,理解起来不会有太多的困难。据有关报刊登载,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让孩子从小就尝试阅读文言文,阅读古典名著。一开始问题较多,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便可顺利进行。可见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不过,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效率确乎不尽如人意。历次大纲都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实际上经过了中学六年的学习,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依然困难重重(作为学习的终端显示,高考的答卷情况很有说服力。有关数据在此不必列举),甚至许多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阅读《左传》《国语》《论语》《孟子》《荀子》一类著作也相当吃力。花了那么多课时,下了那么多功夫,却没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一句话:高耗低效。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是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从新课标中有关文言文教学的阐述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侧重于文章本身,包括对文章的理解、体味和记诵等。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确定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多集中于古汉语知识。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学中普遍“见言不见文”,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剖词析句。担心知识教学有遗漏,教师们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很少有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往往是一篇文章上了几节课,学生记了一大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却不能把文章很好地读出来,更谈不上对文章的体味和鉴赏。

正如在现代文教学中一味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无益于学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文言文教学中过于强调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等古汉语知识的传授也无益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因为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而语感只能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才能形成,所以新课标强调言语实践,特别强调朗读和诵读。一般说来,学生的现代汉语语感都有着较好的基础,因为在生活中可以时时接触现代汉语,语感训练的机会可以说无处不在。而文言就不一样了,它是已经从现实生活中消失了的语言,绝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语文课去接触它。因而和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学习需要更多的阅读以培养文言语感。如果教师在教文言文时,过于侧重所谓文言知识的学习,一味地强调对于字词、语法等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文言语感的形成就无从谈起,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还有一些老师往往在知识教学之外,再加上现代文中盛行的解剖分析。看起来似乎有“言”有“文”,其实学生得到的只能是一些空洞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汉语的风格、习惯、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文言佳篇的文章趣旨、思想感情。

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也就是说,既要学好文章本身,又要了解有关知识,而重点是前者。因为只有学好一篇篇文言课文,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形成基本的语感,对文言知识的教学才能有效进行,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上一篇: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下一篇:文言文教学应有恰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