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巧妙提问 进行阅读教学

时间:2022-05-20 11:55:50

利用巧妙提问 进行阅读教学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课堂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课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人结合二十多年的身体力行,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利用巧妙提问进行阅读教学,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 巧妙提问;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设计不好教学中的问题,那么他的教学效率是较低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里就自己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如何巧妙提问,谈一点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语文课的教学较难把握,因为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同,因而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忽略。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效的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在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在讲授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应该怎样去面对?”比如我在解释“陈设”与“摆设”这两个词语时,故意用粉笔在讲桌上进行放置,通过观察,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这两个词语?”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他们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尽管这种了解不深,往往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更是有了自己的见解,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艺术地提问

1.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的提问要围绕重点精心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2.提问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在教学中,对于两者之间的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点让学生自己去通过已有的经验去体会去感悟。通过他们的讨论,我的点评,很容易让学生自己了解和掌握。

3.提问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要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教学梁衡的《夏感》时,对于夏天的描写,我们都亲自体验过,但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却将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将夏天的热运用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比喻,这样的描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描写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4.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例如我在教学《未选择的路》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讨论“路”的含义,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路的两种不同含义。联系实际和自己的体验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主旨。

5.提问要有创新性。一般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上一篇:探讨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下一篇: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创新精神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