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场所与存在

时间:2022-05-20 10:16:40

地域性\场所与存在

摘要:本文对当今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关于调和普世文明和地域文化的冲突的要点进行综述,以学术界争论的现令是否还存在地域性的争论,引出地域性与场所存在的关系探究,指明关于地域性的问题在建筑学范畴应该解读为在现今存在有意识的富有地域性特征的建造活动。最后指出将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理论理解为一种后现代环境下的人文主义关环而并非立竿见影的指导实践的教条是其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地域性 批判的地域主义 全球化 场所 存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欧美发达国家建筑界关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肤浅地挪用历史元素进行拼贴,怀旧地追求隐喻的设计手法,戏谑地将古典与波谱艺术使用在建筑中等等做法已积蓄了相当的批判力量。当初被作为批判现代建筑(modem architecture)的新兴力量提出来的后现代主义似乎也没有给建筑带来明媚的春天。人们将许多目光转而投向建筑学学科外的理论力量,希望借助那些理论来解决建筑学在后现代这个历史时期所遇到的困境。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来的一种理论,或许说它是从建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趋势更为恰当,是一种抵抗全球化发展所造成的问题而出现的运动。是一种批判地应对全球化发展的策略。它的出现似乎给人们一种新的希望。“以一种抗拒后现代主义的姿态,肩负起了挽救现代建筑的使命。当时很多人相信它为后现代时期的建筑发展寻找到了真正的出路。”批判与抵抗――普世文明与地域文化

批判地域主义概念最初提出者A・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L.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受到了L・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地域主义很大的影响。芒福德在20世纪初就对地域主义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和阐释。第一次在地域主义中发现了相对性的概念。他主张采用开放的姿态。即地域主义被看作是一种对全球化世界的交流与沟通,而不是采取一种拒绝的态度。从此地域主义与那种绝对的、毫无通融地拒绝和反对大同和普遍的地域主义倾向相决裂。其实,至此芒福德重新阐释的地域主义便有了“批判性”。它不仅批判国际化、全球化和普世化造成的文明的失调,也批判地域主义自己本身。芒福德主张的是开放中保持地域性,而不是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似的保守自闭的地域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A・楚尼斯和L・勒费夫尔提出的批判地域主义概念本质上和芒福德提倡的是一致的,即是一种调和普世文明和地域文化的策略,并且他们赞同后现代的多元化,抨击现代建筑的狭隘、偏激以及一概而论的教义.强调避免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对现代建筑的愤世嫉俗所采取的平庸、肤浅的手段。

另外,建筑理论家K・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也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弗兰普顿在1983年写了《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以及《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最后在《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最后一章正式地将批判的地域主义阐释清楚。他总结为批判地域主义表现的七个特征:

1)在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但其片段性和边缘性特征已远离早期现代建筑规范化的理想与幼稚的乌托邦色彩;

2)这种倾向关注“场所――形式”(place-form)的关联性,认识到有一种有边界的建筑,即建筑总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

3)建筑设计注重“建构的事实”(tectonic fact),而非将建筑沦为舞台的布景;

4)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定场地的因素,如地形,气候与光的特征,反对存在着一种“普世文明”(universal civilization)的趋向;

5)关注视觉之外的建筑品质,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以及表面材料对人体的影响;

6)反对感情用事地模仿乡土建筑,而要寻找乡土建筑的转译方式,要在世界文化中培育具有当代特征的地方精神;

7)这种倾向可以在摆脱普世文明理想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不难看出这些倡导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建筑理论家在概念上虽各有差异,但共同坚持一种起源于康德,并由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发扬光大的所谓的批判态度,即辨证地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及地域性抵抗。在这样的批判前提下,理论家提出了各自的对策以期望达到普世文明和地域文化共生的平衡状态。场所、存在与地域性

以上的理论家在概念上似乎是富有逻辑的,可是很多学者则提出了异议,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在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交流畅通、国际资本全球化运作的今天是否还存在地域性这个问题上。这不禁要回溯到关于“地域性”的概念上。

早期地域性的特征主要是源于生产力落后,人对自身可控制的领地范围有限,信息闭塞,交通限制,在某个地域生活的人们势必只有依赖当地的材料和技术来解决问题,日积月累地,自然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各种文化特征,包括了地域性的建筑。这样的地域性建筑必然为那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场所感(Place)。场所是有界的。并非无限延展的,即是区别与一般空间的空间。在场所的界内的物体,包括建筑,能引起人们体验的经验。包括记忆,当下感知甚至是畅想。“场所就是一切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固定物体的地方。”这种体验包含了两个必备要素:熟悉,即对所体验的物体是有经验可寻的;距离。或者说在有限范围之内的距离,即对所体验的物体的距离是有限的,或是根本不存在的。有了这样的体验,那么场所内的事物对于人们而言自然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存在主义现象学认为人是通过居才“存在于世”的。一旦人们选定这样一个场所,就选定了自己存在于世的方式。不是任何建造活动都能造就栖居的。这种栖居的场所是需要经营、培养的。建筑在这特殊的场所中提供了一个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 foothold),是场所的维度(orientation)和身份(identity),人们对此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因为那是属于他们的存在方式。这样的场所是有个性特征的.充满了属于此场所的一层一层的文化积淀:工艺、技术、材料、仪式、风俗等等。

这些特征正是地域性所表现的特征。这些特征既不同于某些建筑师着力强调的建筑单体与场地的即时和孤立的关系.也不是固化不变的,更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复制。因此关于“地域性”的概念必然没有明确的肯定句式,有的只是关于它的种种表现。首先它具有时空维度.从空间看它具有相对于某个整体的局部性,从时间看,它是一个时段内相对稳定的现象,而不是某种瞬时或短时期的现象;再者地域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原有的地域性很有可能得到延续和发展,获得新的意义。另外,地域性问题的探讨不可能囿于某些建筑单体的研究,一定是集合建筑、聚落及其所在的环境一并研究,这样一来,关于建造活动的地域性问题的探讨便自然取代了建筑的地域性问题的探讨。我们无法断言何种建筑是地域性的建筑,那么此前争论的问题细化到建筑学范畴便可理解为:如今是否还存在着能体现地域性的建造活动?答案是肯定的。只是这样的建造活动不可能再回到前工业时代,自发自觉地形成和发展,它必定是在支持现代性的基础上,有意培养和繁荣的。就如公开反中心的地域主义的代表西班牙加泰隆的民族主义运动倡导者R小组,他们探讨的也是如何把现代建筑和本土文化联系在一起。后起的J.R.莫奈奥(Jose Rafael Moneo)在评价自己设计的马德里银行大厦时也说,主宰这个区域的建筑的真正主角是“砖的构造”,这是一种地区的特质。这显然是回答现今是否还存在能体现地域性的建造活动的绝佳案例。而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有意识地关注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一定时间向度上,建筑与环境、及地域各方面条件的契合。当然这种契合是在肯定现代性的前提下展开的。至此,地域性也完成了它的批判,如同前文中所陈述的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关键:调和普世文明和地域文化。

结 语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一元论、中心论甚至是技术论的批判性和抵抗性在后现代时期无疑显示出了一种人文主义关怀。这种关怀来自建筑学学科内部,从实践到理论。这种关怀似乎也折射出人类凭着勇气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资本至上、消费有理的时代,而对于异化(alienation)产生的恐惧,希望回归到人本身的倾向和愿望。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理论上的关怀,实践上的趋势,似乎只能在中心文化的间隙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和营造,但还是无法否认它具有的生命力和当今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将此理论理解为一种人文主义关怀而并非立竿见影的指导实践的教条才是它最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渗滤液处理及回用措施... 下一篇:浅议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