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5-20 04:53:17

基于创新思维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现代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作首要目的,尤其新《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适合自己学好高中数学的学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思维

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会在数学学科中遇到很多困惑,有的学生能很快适应这个改变,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而有的学生却因为思维方式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必要。

一、改变认知数学思维模式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效果是显著的,但是从高中开始,数学学习的第一课应该是帮助学生正视教材的差异,引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高中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数学思维障碍。

(1)与学生谈心。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待所有学生的错误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

(2)设置疑难问题。教师设置学生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比如在“点斜式直线方程”学习时设疑:直线方程y-y1=k(x-x1)的斜率是什么?斜率的范围是什么?当你为斜率给定一个值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灌输式”教学限制,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充分思考。

(3)鼓励求异思维。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使学生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优质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二、学会现实中应用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要求数学教学重生活实际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因此,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思维扩展的训练。

三、拓展数学的生活化思维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高中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授“集合”的特性时,若能以本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集合知识进行讲解,进而引出集合元素确定性的特征,很自然地体现集合体中元素的无序性、互异性,这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使数学理论知识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够促使学生思维的拓展。

四、养成数学创新思维习惯

(1)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的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适合自己学好数学的学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自己终身受益。学生只有不断接纳新知识并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经验和过失,自己的能力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2)养成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特点,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现有的高中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师要精讲,学生要会听,同时“听”的过程中注重思考、分析问题、适当地做笔记,要“听”“记”“思”密切结合。

(3)养成好的思考习惯。数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一般而言,高中生都已具备一种独立思考的素养,因此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独立、工整、有条理是最好的检验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标准。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他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萧山中学)

上一篇:环环相扣,逐步推进阶段写作 下一篇:对中学数学作业批改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