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语文课堂中的“绿色音符”

时间:2022-10-23 06:25:42

奏响语文课堂中的“绿色音符”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现行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的课文,从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巧妙渗透环境意识和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两方面具体地介绍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因为它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次,环境教育也是一种美育,可以让学生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从而让学生热爱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在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向学生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持宁静、豁达、平和的心境,建立自然、和谐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语文的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巧妙渗透环境意识

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博,它包含着智育、德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隐含的内容,在语文知识的讲授中巧妙渗透环境意识。

1.在现代文阅读分析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材中有用于阅读教学的说明性文章,如《松鼠》重在阐析科学道理,在学习此类文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从而产生探索自然世界,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如教《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江的历史、文化,让他们知道长江不仅是地理概念上的一条水系,也是文化观念上的一轴画卷,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伟大坚强的象征。可是,它如今却水质严重恶化,每年的污水排放量已超过300亿吨,而且还在逐年增长。这惊人的数字不得不激起一种强烈的治理长江、保护长江的情感驱动力,由这种情感驱动借助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变成我们的意识、信心和决心,再化为具体的行动。其作用就远远超过了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自己动手找到的资料,真实可靠、说服力强,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又丰富了知识。

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一部分作品本身就是环境教育的范文,但学生的思想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浮浅的层次,以为那只是将来的事,威胁不到自己,甚至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在讲环保,只有他一个人不注意没有关系,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教学此类文章时应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自发地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如教学《向沙漠进军》,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到风沙的巨大“威力”,从而使心灵受到震撼,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年沙漠化的现状,并让学生设想此种发展速度下,若干年后的地球将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2.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代代吟诵,千古不衰。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人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之美,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描写“四季”,叶绍翁笔下的“春”清新活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杜甫笔下的“夏”抒情浪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刘禹锡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湖光秋月两相和,弹面无风镜未磨”;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句向人们展示出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还有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烟波浩渺的大海,奔腾不息的大江,那些名山秀水、小桥落叶、迷蒙烟雨、辽阔的草原,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鲜活的美景。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特点,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美丽的多媒体画面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有一句话叫做:“于无声处听惊雷”,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如此,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其中。

(2)古诗文对培养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如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表达出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看有香如故”,显示了坚定而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充分体现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3)把古诗文中的自然环境与现在的自然状况进行对照,增强学生紧迫感。当前空气的污染、河水的污染、森林的破坏等,使得人们对优美自然环境的接触日趋减少,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躁了,心境变得狭隘了。学生通过对照思考后,他们的环境意识逐渐变得凝重起来,教师巧妙的点化引领,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二、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1.走出课堂,亲自体验观察

以课本中环境被毁造成的后果作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变废为宝”,通过对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再加工、再装饰,使之成为一件件形象可爱的“笔筒”“花篮”“小动物”等。与此同时,记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和实践感受,这样使学生在观察、记录中既培养了观察、动笔能力,又可美化环境、培养学生情操;既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

我还组织学生对周围生存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的河流、居民区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如调查汨罗江水污染情况、八景旅游开发与环保等,写成调查报告,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增强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获得了双赢的教育效果。

2.利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直观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媒体走进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语文课教学中,可利用幻灯、多媒体电脑等手段,向学生展示我国乃至全球令人担忧的环境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二十一世纪环保工作的前景,强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因素,要善于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知识载体中去,要挖得准,不露痕迹,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教师应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曲格平主编.环境保护知识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2]汪永晨.拥抱自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湖南省汨罗市长乐中学)

上一篇: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