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类比运用

时间:2022-05-20 02:31:30

刍议语文教学中的类比运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只有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新课程提倡“教学生活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近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能运用所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起点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呢?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实现上述教学理想(当然,这并非唯一的途径)。用学生已有旧知与新现象类比,可以温故知新;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与课文的情节类比,可以找到学生理解课文的最近点;用前一环节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与后一环节的学习类比,可为学生提供学习范例,找到新环节学习的捷径;用相似的题型类比,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语文的解题技巧;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类比,可达到迁移运用的效果。以下我们分别举例予以说明:

一、与旧知类比辨疑音

正确认读多音多意字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通过类比辨疑音是一种可行的学习方法。如《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中“数”,学生对比“又数刀毙之”(《狼》应读为shù,意为几)、“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应读为shǔ,意为查点)、“原来杨修数犯操之忌”(《杨修之死》应读为shuò,意为屡次)三处用法,可发现其应解为“屡次”,正确读音为shuò。

运用类比辨疑音的学习方法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使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新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类比释疑义、悟妙处

对课文中有些字义的理解,学生有时不能一步到位,教师直接的讲解也很难说服学生,此时就可用联系生活类比释疑义的方法。如《杨修之死》一文中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口虽称美,心甚忌之”,其中“忌”字学生常错解为“忌妒”。教师可联系师生关系的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我会忌妒你们才华出众吗?”“你们会妒忌我吗?”“那妒忌一般会发生在什么关系的人之间?”“曹、杨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会顺利地理解“忌”在此处的含义应为“讨厌,厌烦”。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课文,比起教师硬性讲解,要通透些。

三、课内类比迅速明规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在每一环节平均使用精力。在较后的环节教学我们可以用较前的环节为规范,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范进中举》一课人物形象的概括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而文中除了范进之外的人物都是通过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展现其性格的,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胡屠户为“范进中举前他肆意辱骂,中举后竭力奉承,可见他是一个嫌贫爱富、贪财趋势的市侩”,再要求学生类比此环节试概括“众乡邻”、“张乡绅”等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反思前一环节的学习过程、借鉴前面的学习结果完成本环节的学习任务,对人物概括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

四、课内感悟与生活实际类比,完成认识迁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将课文中学到的人生感悟、作文技法和自己的生活与写作联系起来。能够实现这一目的的教学环节常是“联系生活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

仍以教学实例说明:《香菱学诗》的课后讨论题“香菱学诗可以给我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哪些启示?”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启发学生感悟语文学习方法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能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的、联系实际的讨论,将对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香菱的专心刻苦反思自己的敷衍应付,结合香菱的博览群诗设计自己的阅读计划,结合香菱的反复修改谈自己的作文态度,对每一个孩子的发言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深刻具体,这样学生就完成了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究其思路,仍是以课文与学习行为的类比为起点。

五、同类试题归类比较,追求能力迁移

目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仍然是语文教师的使命之一。这种培养,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这一点从各种教辅对分类过关的重视上就足以证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应指导学生及时进行试题归类比较,归纳各种答题方法,以积累并形成能力。

类比的运用千变万化,笔者在本文中旨在表述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生活和知识的基础上构架新的知识,完成知行转换,实现“教学生活化”。

作者单位:山西省垣曲县铜矿峪学校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图画的辅助作用 下一篇:论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