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海权对中国战略安全的意义

时间:2022-05-19 11:32:06

浅析制海权对中国战略安全的意义

摘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拥有总量及其控制能力日益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制海权也因此逐渐取代制陆权,成为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持续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对外部资源和对外贸易的需求与依赖也日渐加深。制海权对我国国家战略、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也随之加大。

关键词:制海权 中国 战略安全 意义

一、制海权已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命脉

制海权对中国持续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和对外贸易两个方面。

在资源方面,海洋已成为中国资源获取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由资源出口国转变为资源进口国,并且随着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我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日益加重。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富铁、富锰、铜等10种矿产已不能保证并需长期进口,铬、钴、铂、钾盐、金刚石等也将面临严重短缺。到2020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保证经济发展需求的只有5种。1994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是1.9%,到2020年将达到62%,这意味着中国多一半的资源要依靠海外。资源问题不但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更可能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危存亡。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发掘新资源的重点。我国虽然于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但即使如此,我国也仅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可管辖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0.3)仅为世界沿海国家平均数(0.94)的1/3,人均海洋面积(0.0029平方公里)仅为世界沿海国家人均海洋面积(0.026平方公里)的1/10。

更何况,南海大片海洋领土尚由他人酣睡。同时,虽然我国部分资源能够通过陆路运输获取,但大量外部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仍需通过海路,如不能确保制海权,未来的资源保障将面临严重威胁。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国家利益分布的重点持续向海上转移,对海洋地缘关系的倚重不断加深,海洋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最重要通道。当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从内陆转移至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GDP已接近全国总量的60%,并在不断上升。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对外海上航线将日益成为国家利用海外资源市场的“生命线”。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贸活动绝大部分是由海上运输完成,我国对外贸易对海洋通道的依存度已达到80%,且我国的地缘经济利益分布日益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我国60%以上的对外贸易都集中在该地区,和地区内国家的地缘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同时,经济、人口的增长同资源、空间有限性的矛盾也越发突出,除了中西部开发之外,向海洋“进军”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掌握地区制海权,确保海洋运输线的安全对我国的经济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对海洋地缘关系的倚重在加深,对东亚海洋地缘环境变化的敏感度空前增强,海上安全正成为中国安全利益的重心。

二、我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在海权问题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海洋方向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隐患重于陆地方向。

从对中国安全构成的威胁看,在海洋方向,中国直接面对美、日强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近年来美、日将我视为其主要潜在对手,积极强化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对我威胁日益严重。

从安全隐患上来看,海洋方向上,中国是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濒海大国,辽阔的海陆空间虽为我国提供了战略上的巨大回旋余地,但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安全同时面临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现代海洋技术的发展,海洋开发和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海上防卫任务日益加重。我国虽然是濒海大国,但我国所在的海区却是一个封闭与半封闭型的海区。海区外缘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列岛到菲律宾群岛有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环绕,通过朝鲜海峡、琉球诸水道、台湾海峡、巴士诸海峡、马六甲海峡及巽地海峡与外部世界相沟通。这里既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对外联系的交通线与生命线。这增加了中国来自海上的战略压力,也增加了中国海上防卫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此外,还存在着朝鲜半岛问题、和南沙问题等现实和潜在热点问题,尤其是朝鲜半岛和台海地区存在着爆发大的危险。比之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影响更为突出。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至于,则存在着一旦形势骤变美日将实施武力干预的可能性,更是事关中国的、安全和国家统一。

在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方面,海洋方面存在着与日本的之争及与东盟几国的南沙之争。相较陆上争端,海洋方向的争端则直接关系更多方面,对我影响深远,且我争端解决问题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动局面,有关国家态度强硬,争端解决更为棘手、更为重要。中日争端不仅涉及到中日两国海洋领土的划分和资源的归属,更是中日两国未来角力的关键,事关未来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意义尤为重要。同样,南沙争端不仅决定着海洋领土和资源的归属,更直接影响到我海洋运输通道的安全,且涉及多国,并有美国势力暗中插手,难度更大。

三、关于争夺制海权的几点建议

1、改变重陆轻海的传统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思维,是我国家战略制定的当务之急

重陆轻海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影响极深。封建时代的历朝开疆辟土,基本奠定了我国陆地疆界和安全边界。但对海洋,则采取了封闭的态度,即使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也只是出于宣示国威的目的。清代康熙后,朝内甚至出现弃台的论调。鸦片战争之后,来自海洋的威胁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多次面临亡国之险,就在这种状况下,清朝内部仍存在着“海防”、“塞防”谁重之争。即使到现在,虽然我国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强,但国家安全战略受历史影响,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重陆轻海的思想。目前,中国的利益分布在迅速向海洋方向扩展,中国面临的主要地缘政治矛盾和压力也来自海上,因此,必须抓住机遇,消除地缘思维中“强烈的大陆偏向”,及时面向海洋,调整国防战略布局,加强海防力量建设。

2、切实建设强大的海空力量,是确保制海权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即“现在的中国只要经济发展,其他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但“忘战必危”,国富而兵弱,所带来的往往并非困难的迎刃而解,而恰恰是持刃而来的困难。据统计,1820年,中国GNP占世界的32.4%,约为同期整个欧洲的1.2倍,但仅仅20年后的1840年,中国就被英国打败了,从此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百年耻辱史;1890年中国GNP占世界13.2%,是同期日本的5.3倍,但在1895年中国又惨败于日本,勾起了日本图谋的狼子野心。而这两次战争中,恰恰是首败失去制海权。从战略地理的角度分析,包括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在内的广阔海域未来对我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为确保对这一海域的制海权,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海空力量。

3、建立综合海上安全保障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证

当前的海洋竞争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部分。日本和美国早已提出“海洋国力”的概念,日本防卫大学教授平间洋一认为,海洋国力是“由一国与海洋有关的政治力、技术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有机组合而成的力量,它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用以通过对海洋实施必要的利用和控制,获取国家利益、达成国家目标、贯彻国家政策”。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相互渗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都为我们综合利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法律等手段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们应提出符合我国利益的海洋公共安全理念,并建立综合海上安全保障体系,争取主动权,以多种手段维护国家安全。■

上一篇:绍兴县打造旅游航空母舰 下一篇:扩大内需十大措施之经济学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