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打破教育资源的行政分割

时间:2022-08-12 06:50:38

长三角:打破教育资源的行政分割

苏浙沪三地共建“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3月31日,两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聚首“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抛出了一个极具分量的建议。

上海市早在1999年就向国务院递交报告,开始了教育综合改革的一系列试验,至今已先后获得17项先行先试的政策。研讨会上提出,将有关政策延伸到长三角地区,协力打造一个全国领先的教育一体化合作区。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在会上表态,区域性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各具特色,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措施。今后教育部将加强与长三角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为区域合作提供政策支持。

“教育特区”:期盼更多自

2009年春节后,经教育部同意,上海全面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内容包括:授权上海审批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这让兄弟省市羡慕不已,却也给上海带来了尴尬:上海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无法向苏浙两地开放。

“长三角的教育联动需要突破行政的藩篱,进行机制和体制的创新。”《长三角区域教育联动发展战略研究》的牵头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表示。

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长三角地区,期盼更多的教育自。

比如课程改革。这一块虽已放权到省,但除了上海市,各地都必须听命于教育部制定的课改计划;各省自行编写的教材,也由教育部给出的新课标来学内容和难度。

“江苏省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悬殊,教育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也存在客观差距,怎么能强求一律?”泰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戈致中认为,应该允许发达地区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这需要给地方更多的自。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以后,教育部将高职院校的设置审批权、专业设置权和招生计划审批权都放给了省级政府。但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设置的审批权实际上在上收。

为了应对上述困境,江苏省独创了集合式职业教育集团:在省里成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其本部不直接办学,而是整合省内几十所职业学校,集中举办初中后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最后由学院统一颁发证书。

宁波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严新乔认为,职业教育与经济联动紧密,区域性强,不仅是中职教育,甚至高职,都可以考虑放手让长三角进行综改试验。

“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说白了就是一个教育特区,享有更多的自主发展权利”,苏州大学高教所副所长崔玉平一语道破玄机。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教育部支持上海自主进行高考和招生试点;1999年又明确表示支持上海进行省级政府统筹的大胆探索;2002年,上海又获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2009年春节后,经教育部同意,上海全面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内容包括:授权上海审批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其中包括本科院校设置、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审批、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机构设置、高等学校硕士授权点等;改革高校办学体制和治理体制,由上海对所有在沪高校的布局和用地进行调整、整合等;改革课程教材和招生考试制度,包括进行各级各类教育招生考试改革等;改革教育经费筹措与收费。

“政策‘含金量’相当高”,上海方面坦言。

这让兄弟省市羡慕不已,却也给上海带来了尴尬。举例来说,由于教材的不统一、课程改革不对接,上海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就无法向苏浙两地开放;高等教育布局不对应,也阻碍了地区的资源整合。

“给上海的政策,应该同样给长三角”,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徐钦福认为,与经济领域的发展道理相同,中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区域性教育中心。光靠上海的力量不足以完成这一使命,需要整个长三角地区协力而为。

近年来,各地对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争夺日趋激烈。2005年,天津拿到了与教育部共建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08年8月,教育部与湖北省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并商定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一对一”共建。成都、广西等地也在争取教育综改试验区。这让长三角地区有一种紧迫感。

徐钦福表示,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不仅符合区域利益,也事关国际竞争。现在日本、韩国乃至泰国都在争抢亚太地区教育中心的地位,这实际上是对教育市场的争夺,因为后者的巨大潜力将支撑起一个强劲发展的教育服务产业。

根据课题组设立的影响力目标;到2020年,长三角教育联动将对国家区域教育发展产生带动效应,在东南亚产生影响力,成为区域软实力提高的标志和象征。

联动突破口:招生考试制度

区域教育联动可以先易后难,像国家限制较少的中职课改等领域,可以先行合作。沪苏浙三地产业相近,完全可以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也应该共享。

建立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还被两省一市视为教育联动发展的突破口。否则,面临着省际政策的鸿沟和区域利益的制约,“合作难以开展”,浙江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茹惠祥说。

“如果上海对我们开放就业市场,将极大促进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南通市教育局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吴联星说。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期望,三地就业合作的力度应该更大一些,“不要人为设限”。

另一方面,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招生考试制度,使得上海丰富的基础教育资源,对苏、浙两地的优质生源望洋兴叹;而各省分治的课程改革,又阻碍了三地高考联动和高校资源的整合共享。

在上海市牵头编写的《长三角区域教育联动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总报告中,招生、考试制度的联动改革被列为区域教育联动的重要着力点。

报告提出,在逐步统一制订课程标准、材版本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的中考、高考招生标准、考评标准、以及教师评价标准,实现两省一市对评价结果的互认和信息共享。

目前,对口单招、专升本仍局限于本省,外地高校申办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办学点受到省级文件的诸多限制,流动人口子女的免费义务教育难以全部落实等等,都是区域教育联动的难题。

刘希平表示,如果长三角能够建成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将有利于打破两省一市的行政分割,按照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这对教育联动将是很大的促进。

此次课题组提出了近期开展合作的16项建议,包括建立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的领导机构、草拟有关综改试验区的建议、设立专门基金、开通网站、构筑有关资源共享平台、农村合作培训等。

“区域教育联动可以先易后难”,刘希平说,像国家限制较少的中职课改等领域,可以先行合作。根据浙江省中职2008―2013的五年规划方案,将根据产业特色和岗位流程重置中职课程体系,涉及到50个课题,目前已开始和沪苏两地的有关磋商。

上海的想法与浙江不谋而合。尹后庆表示,中职课改如果各自进行成本很高,沪苏浙三地产业相近,完全可以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也应该共享。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透露,经过与劳动人事部门的沟通,江苏省将率先对沪、浙两地的各种技能培训证书表示认同。

长三角教育联动战略课题组,还提出了教育联动的空间推进目标:到2012年形成其中12个城市的先行区(长三角16个城市中除泰州、南通、台州和舟山外),2015年形成联动范围包括沪苏浙三地所有城市在内的教育合作全覆盖区,到2020年再把安徽、江西等省份纳入扩展区。

“行政力量”循环命题: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各个高校都建有相当豪华的图书馆,图书馆的规模就是大学评选验收的一个关键指标。课题组提出,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教育评价/评估的新模式,并从导向上提高各地参与联动的积极性。

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被认为是长三角教育联动的又一个着力点。

苏州大学高教所副所长崔玉平表示,教育发达地区和学校在共享中要作出奉献乃至牺牲,建议政府予以一定的补偿。但江苏省属高校、南京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成建平对此表示异议。他认为,重点高校向来得到公共财政的倾斜,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是公共资源,理应共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站就面向国内开放,可以免费下载资料乃至教育课件”,他说。

成建平指出,各种形式的评估等行政力量的介入,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等,另一方面又造成重复建设。目前像南京大学这样的院校,学费及社会捐赠仅占其收入的20%―30%,大部分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各种项目经费。

在南京市的仙林大学城,各个高校都建有相当豪华的图书馆,基础设施“小而全”,但信息网络、实习基地等公共平台却显得很匮乏。南通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郭必裕指出,这和评估制度有关,比如图书馆的规模就是大学评选验收的一个关键指标。

要解决行政力量介入造成的上述问题,课题组建议,依靠行政力量加以协调。《长三角区域教育联动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长三角建立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教育评价/评估的新模式,并且要从导向上提高各地参与联动的积极性。

对此课题组建议,成立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发展领导小组,由两省一市的副省(市)长轮值组长,组员包括其教育厅长(教委主任)、发展规划部门负责人以及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的领导。■

上一篇:“工商银行财富管理”彰显金质人生 下一篇:沛县大地迎来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