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时间:2022-05-19 10:03:09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发展显得更加重要。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尚幼,头脑灵活,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并对周围的环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培养能力就是培养人才,打好基础就是赢得未来。因此,通过对小学科学课堂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分析,发现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性思维;建议和意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有创造力的民族才能不断地发展下去,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尤为重要。因此,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工作的又一大重点。自1956年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以来,虽然我们把科学和教育放在第一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型人才还是太少了。小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场所,若能在小学阶段成功挖掘学生的潜质,那对以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探索某一事物的过程中l现其中存在的价值,并获得与旁人不同感悟的思维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基础的思维慢慢发展而来的,对人的思维训练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来看,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已经掌握知识的总结,更是在其基础之上,获得自己独到的见解,它能使人的灵活性、独创性等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科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每个人天生拥有的,当在后天得以激发和训练后,会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会由于外界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遏制。小学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好时间,到了中学、大学甚至以后,这种能力受应试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就会慢慢弱化。但是,目前小学科学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并不乐观。

教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人物,教师上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应精心设计,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而现实中,教师太过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认为优秀学生就是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这样极容易扼杀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如果在科学课的学习上仅仅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对创造力、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极少,那么,科学课教学的收效甚少。特别在农村学校,有一部分教师根本不知道如何利用科学课来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他们的个性。除此之外,更有一大部分教师是语、数、外老师兼任的科学教学,他们认为科学课的开展会妨碍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这种对科学课教学存在片面理解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开展小学科学课的目的和意义

1.丰富知识的学习,拓展知识面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好奇,若我们能加以引导,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课是一个集脑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课堂上的一个个科学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众多的科学知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学习“静电现象”时,可以让学生用钢笔摩擦自己的头部,然后靠近放在桌上的小纸屑,发现纸屑可以被吸附到钢笔上。接着对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会举手发言:“是不是纸被粘到钢笔上了?”“钢笔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可能换另一种东西就不可以了。”……接着,教师就能引出所要讲解的静电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实例,如:脱毛衣时产生的火花、梳子梳头后会吸住头发等现象。分析现象后让他们去猜测、发现这些静电现象的来源,从而知道静电产生的原因。这样的启发和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2.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很多老师为了提高班级成绩,只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身体素质、智力开发、艺术鉴赏、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而有效地开展科学课,如:气象观测、校园小动物搜索、植物观察、环境考察等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有效的科学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同时学生的智力也能得到开发,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活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科技给社会带来的发展、给祖国带来的变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爱护家乡、保护环境等思想美德。使学生从小就能端正科学的态度,树立科学的观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可谓一举多得。这些多元化的教育,只有在科学及综合实践课堂中才能体现,这样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朝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通过对事物的探究,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上科学课的时候,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才能解决问题,这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步骤。小学生年纪尚幼,若直接给他们讲解深奥的科学道理,可能他们一时半会还理解不了,长此以往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通过引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出问题,从而才能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热传导”时,教师在鱼缸里放入一条小鱼,然后,在瓶颈处用酒精灯对里面的水进行加热,当瓶颈中的水沸腾时,发现鱼缸中的小鱼还自由地活动。接着学生可能会发问:“为什么鱼还没有死呢?”“鱼有特异功能吗?”……由此,教师加以引导,引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平时烧开水时为什么整锅(壶)水都沸腾了,加热方法又是怎样的?通过实验分析、对比、讨论,学生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不同的物体或不同的热源,有不同的传递方法。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传递方式主要靠热对流形式,而且底部加热才会使整壶水烧开。那为什么底部加热整壶水会烧开?更深层次引出新的问题:原来水加热后会变轻上升,上面冷的水重会下降,这样循环往复形成对流,整锅水就沸腾了。金鱼不死的原因就是上面的水加热后不会流到下面去,上面即使沸腾了,下面的水还是凉的。这样环环相扣,让整个热传递的知识连贯起来,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就更容易了。

2.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科学课的学习有别于传统的讲课方式,它更强调的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找到科学答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的学习中教师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以为在课堂上只要将知识全部灌输进学生的头脑中,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和学习兴趣将会大大减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当一个监督员,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提供学习的平台,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支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例如,在学完“杠杆原理”之后,可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实验,用简单游戏“比比谁的力气大”,将“杠杆原理”应用在生活中,可让班内力量很小的女生拉过力量最大的男生,还可以用一个小小钩码吊起一个重物,教师也可以设计学生掰手腕的游戏,让他们总结其中的道理。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妙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3.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培养学生一种坚持科学的精神。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教师绝对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而忽略了ρ生本身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积极和教师进行交流。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孩子的智力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将其好奇心转化为对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在课上留有时间给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该多做交流、讨论,了解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并一步一步地加以引导。最后,在学完本堂课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另设情境,通过反思、总结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转化,这样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水平

小学课堂不像中学或大学那样专业,其中的趣味知识是很多的。新的事物会激发人的探索欲望,针对不同课程的内容,教师需要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优化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热空气”时,教师可以开展室外活动,带领学生放一次孔明灯。接着提问:“为什么孔明灯能够飞上天空?”“将小风车放在酒精灯上方为什么可以转动?”学生在感到新鲜之外,会七嘴八舌地展开讨论,甚至天马行空地想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总结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一些不能通过演示完成的科学实验,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视频等音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的奥妙,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我们分析了小学科学课堂的现状,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在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方式,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科学观念。希望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新型课堂形式,发挥其价值和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肖裕红.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5(1).

[2]赵兰英.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8):35.

上一篇:浅析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下一篇:关于闪亮“四星”的班级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