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管理

时间:2022-05-19 06:51:45

浅谈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广大居民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投入体育锻炼的居民越来越多,热情也越来越高涨。然而由于历史发展、经济基础等原因,现有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了。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各级学校的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在满足学校正常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体育锻炼需要的前提下,能够有条件、有组织向社会适度开放,势必可以起到政府、学校、社会多赢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锻炼 学校体育场馆 开放管理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的优势

1.学校体育场馆具有数量优势

经过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的投资建设,各级学校(尤其是城市示范学校和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较多、种类较全、设备较齐,多数又有专职的管理维护人员,所以便于向社会开放,有能力为居民锻炼健身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

2.学校体育人才有一定优势

各级学校都拥有数量庞大且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运动、健身等方面都有一技之长,有的甚至是运动健将、健身专家,他们都可以为居民锻炼健身活动提供指导帮助和出谋划策,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除了教学之外,没有把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动用起来为居民锻炼健身活动提供技术,没有尽到学校体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的制约因素

1.经济负担与风险

虽然在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属于国有资产,建设、使用、维护的经费来源也是国家财政。但作为学校主管部门教育部门给予学校的财政经费,是针对教学教育中所产生的费用。而随着校园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场地器材的损耗势必会增大,需要的维修经费也必然增加,增加部分需要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如果政府不能及时足额地将这部分划拨到学校,这些额外开支势必会加大学校经济负担。即使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校园体育场馆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对社会开放,也会因为缺少具有相应知识能力的经营管理者,场馆设施的经营性开发,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

2.校园安全隐患与伤害责任风险

当校园内的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以后,随着参加体育锻炼与休闲人数的增加,进入校园的社会人员成分必然会显现出复杂性特征,这就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带来校园安全隐患,会加大学校的管理风险。这就需要社会公共安全部门,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等方面作出指导和帮助,为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保驾护航。

外来人员在校园内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时意外伤害事故是不可能避免的。而在我国现有法律条文中,对体育锻炼中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责任划分、举证、赔偿方案等还不尽完善,所以这就会加大了学校不可预估的责任风险。同时,作为体育场馆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学校对社会锻炼者还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义务,这势必也会增加学校的负担。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的对策

1.提高学校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虽然,《全民健身条例》明确规定,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但还需要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积极健康的舆论气氛,提高政府、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认知度,提高学校对全民健康锻炼活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可以从制度上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体育工作中,从观念意识上改变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认识,从而使学校能够主动积极地为全民健康锻炼活动提供服务支持。

2.扩展经费渠道

通过政府专项资助、社会企业赞助、体育俱乐部经营、慈善公益支持等多渠道,解决、改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运营、管理、维护的经费问题。通过上述方法和途径,筹措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专向经费,改变当前学校由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单一拨款的做法,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划拨出专项经费,使学校在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基础。同时政府也可以在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维修、保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减轻学校的后顾之忧。

3.健全法律制度

从法律上明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尤其是要明确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时意外伤害事故中,学校、个人的各方责任,减少学校的责任风险,通过法律的约束力,保障各方面的合法权利。

4.加强社区与学校的合作

加强社区组织管理部门与学校管理的合作。通过社区锻炼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中心,组织居民在各级学校假期时间段内,利用学校场馆设施的闲置期,开展体育健身锻炼活动,发挥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物质条件的作用。同时,社区组织管理者会同公安、消防部门共同进入校园,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进入校园的社会人员,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减少由于流动人员增加带来的安全隐患。

5.发展体育产业

制定出台相应的学校体育产业政策法规,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指导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经营性开发。一旦形成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学校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必会出现一些规范、专业、有规模的学校体育产业管理企业。这样企业既可以满足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市场开发的需要,又避免学校在为社会服务时的经济风险。

参考文献:

[1]江崇民,张彦峰,蔡睿.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3):11-21.

[2]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2005,(3):39-41.

[3]徐宽华.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时的安全保障义务浅析[J].科技信息,2008(3):221.

[4]董俊.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法律规制[J].四川体育科学,2010,(3):1-4,31.

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上一篇:对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 下一篇: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