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慕手随笔力自健

时间:2022-09-01 05:34:09

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大多是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和知识面有限。模仿恰是弥补此种不足的重要手段。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正如婴儿说话能力得自于向大人随时随地的模仿,从语言能力习得的规律上来说,学生要想提升作文水平,也需要去进行大量的模仿。

叶圣陶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课本。”这句话一方面指出模仿对于学习作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明确地告诉我们作文模仿的对象是教材。教材中的选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无论从措辞、手法、结构乃至内容情感上,皆有可供学生学习模仿的地方。从阅读教学中,学生因感知了文章的好处而心慕手随,天长日久,未必不能登堂入室,掌握作文的奥秘。有感于先辈前人的教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仿写训练,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做法一一列出,以就教于方家。

一、通过利用文本中的新词汇仿词造句来学习措辞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积累词语。词语积累越多,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笔随意到,方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然而现实是大部分学生作文词汇贫乏、表达枯涩,或是措辞不当、表达不准,究其原因,学生积累词语仅仅止步于认知,不能使新学习的词语为我所用,其如入宝山一行,虽览尽珠玉之美,却未能拿来化为衣帽之饰,实在可惜。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每次布置学生积累词语的时候,我总要从中选择一些重要的词语,让学生仿照原文造句。比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把“豁然开朗”“卓有成效”“纷繁芜杂”“诅咒”等词选出来让学生仿照原文的句子造句。我特别强调要仿照原文造句,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能仿用某些原句有特点的句式,更重要的是想要让学生通过原句注意到这些词汇使用的语境、情感、对象。从这个训练中能够看到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掌握非常不乐观,即便是照着原句仿写,还是有很多学生在造句中出错。如以下两例学生的仿造的句子:

诅咒:小明违反校纪,给班级抹了黑,班级同学无论是跟他关系好的还是关系差的,都一起批评他,诅咒他。

纷繁芜杂:一个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生存下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笔者在批改中选择典型错误解析评说,通过辨析诅咒与“指责”“责骂”这些词意义和分量的不同,“纷繁芜杂”和“复杂”使用对象的区别,指出学生句子中词语使用的错误,让他们明白细微的语义差别都会带来句子意思的不同乃至使用错误,通过这样纠正学生对词语的错误认识来加深他们对词语的印象,达到正确使用词语的目的。

像这样的仿词造句训练,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丰富了词汇量,正确使用词汇,更在于让学生在作文中有了谨慎措辞的意识,明白只有准确用词,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真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的道理。通过这种仿词造句,反过来也更容易实现学生对词语认知书写的目标,就语文学习的总体目标而言,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通过仿写来学习掌握文本中丰富的写作手法

教材文本多为名家名篇,不同风格的作家、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方法,综观全本教材,其间所涵盖的写作手法之丰富多样精彩纷呈,亦如佛家之多宝琉璃塔。比如《荷塘月色》中对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段落,作者用细致的描写、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对荷叶的形、神、色、味进行令人神往的描绘;再如《琵琶行》中作者用连续的比喻以及烘托渲染之法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描写和琵琶琴色的描绘,又如《祖国山川颂》中以铺陈排比的手法描写祖国山川的情景交融的段落,都可以成为学生仿写的对象。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除了让他们领略文章写作手法独特精巧之妙,还要通过设置仿写环节,消化吸收化为己用,最终能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笔者在教授《祖国山川颂》时,就让同学赏析并仿写描写长江的精彩语段:

最先它不过是雪山冰岩下面滴沥的小泉,逐渐才变成苍苔滑石间的细流,然后是深谷里跳跃着喜悦的白色浪花的溪涧。它在成长,在变幻,一时它是萦回在牛羊牧草之间澄澈的清溪,一时它又是沸腾咆哮、素气云浮的瀑布,一时它是波平如镜、静静地映着蓝天白云的湖泊,一时它又是飞流急湍、奔腾在崇山狭谷之间的险滩。不知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起伏,最后它才容纳了许多清的和浊的支流,形成了茫若无涯的、浩浩荡荡的大江。

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赏析,学生清楚地看到这段文字的简洁精当的修饰形容之美,长短句式变换造成的节奏起伏回环之美,排比句式形成的气势浩大之美,以及隐藏于文字表象之下的寓意之美。赏析之后再及时布置学生紧紧扣住这些特点进行仿写,学生在弄清这些句子美的奥妙之后,仿写起来要容易得多。以下是经过指导修改的两个学生的仿句:

1.最先它不过是在空气中飘荡无依的水分子,逐渐才变成蓝天上白云间晶亮的小水滴,然后是天空中迈着优雅舞步的白雨珠。它在聚集,在变幻,一时它是凝结在残枝枯叶上冰冷的清霜,一时它是飘扬在空中自由飞舞的瑞雪,一时它是溅落在江河中乱跳的豪雨,一时它是附着在玻璃窗上奇形怪状的冰花。不知变换了多少次衣着和面貌,最终它才汇集在大江大河里,形成奔腾不息的水流。

2.最初它不过是豆荚中一粒饱满的种子,然后是土壤里萌动的嫩绿的芽儿,逐渐才变成森林中一棵挺直的树苗。一时它是屹立在狂风暴雨中顽强的战士,一时它是护佑着小鸟的遮风挡雨的家,一时它是豪华美丽炫目动人的黄莺的舞台,一时它是惊险刺激花样百变的猴子们的游乐场。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骄阳的日子,最终它终于挺立在万山群峰之间,成为直插云霄的大树。

学生在最初仿写时并不能做到这样的流畅优美,但是经过老师的指导修改,学生看到自己思考努力之后逐渐成形的成果,会油然升起自豪感,对这样的句式印象会特别深,在以后的写作中会自觉运用到文章中去。这样的仿写既是对赏析活动的深入落实,更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

除了描写的语段,议论文中的精彩辩论,如《拿来主义》以比喻论证为主体,以对比反衬先破后立的论证手法,说明文中的简洁清楚有序的说明语段,如《景泰蓝的制作》等,皆可以成为学生仿写的对象。

三、通过仿照文章的精巧构思来训练作文思维

文章的构思巧拙能决定文章的成败,它不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还是作者思维品质的体现,最能反映作者的匠心。文章的构思技巧需要学生在体悟和体验中获得,所谓体悟是指看别人的文章时用心去体会和琢磨,领会构思的高妙之处;而体验则是指通过自己写作实践的探索,慢慢体会构思的规律和特点。用别人文章的构思仿自己的文章,是提高构思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研读并模仿好的文章构思,既是训练语言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文章整体观的形成。

教材所选文本中绝大多数作品在构思上独具匠心,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把祥林嫂的死安排在开头,采用倒叙的方法叙述她一生的遭遇以设置悬念,以及将“祝福”的情节安排在小说首尾对于小说整体结构、主题表现所产生的效果。又如《祖国山川颂》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内心复杂激动的心情而采用的体现思维跳跃特征的片段式结构。

张洁的《我的四季》通篇用喻,以自然四季比附人生的不同阶段,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生命行程中的艰辛、期待和收获的经历,借此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文章构思简单又巧妙,非常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模仿。笔者在教授的时候,特别向学生指出了这一课的结构布局的特点,引导他们模仿。在随后一个模块的写作实践中,就有学生仿照其构思写出了《读书如饮茶》,将读书由浅入深的过程比作一杯茶在泡制的过程中由淡转浓的特点,将读书的味道比作饮茶过程中由苦入甘的感受。又有学生在随笔中仿其笔法写了《青春如歌》,将自己青春岁月中的酸甜苦辣的感受比作音乐中如歌的行板、忧郁的慢板、温柔的柔板、热情的快板,也是比较新颖独到且准确的写法。

精巧的构思是高品质思维的体现,对于许多精巧的构思,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领会感知,但多数不能企及,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借鉴仿照时要选择适当的教材文章。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能力的获得往往来自于模仿,而模仿常常是创新的起步。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教学的一大目标就是学以致用,把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当成习作例文去研究赏析,并有目标地加以模仿,从中挖掘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这样长期不断的积累,定会写出优秀的习作来。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11200)

上一篇:在网络教学中基于NS2仿真Ethernet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探讨学科理论视野下的旅游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