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议论文阅读

时间:2022-05-19 06:21:47

专题10 议论文阅读

【考点透视】

(一)主要考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中考议论文阅读一般着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能力。

2.对论证方法的考查,如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的特点及作用。

3.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的分析能力。

4.考查文中某一段落或词语在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某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让学生体会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5.侧重考查对关键句、各段中心句的理解,按原文句型补写、仿写句子等。

6.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给选文补充道理或事实论据,或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补写相关内容。

7.考查对作品观点的判断和认识,对作品中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

(二)常见答题误区

1.不能准确把握、提炼议论文的论点,答出的论点不够精准,或是归纳的论点不完整。

2.辨识不清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能根据具体文本内容谈它们的作用。

3.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含混不清,对常见的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等结构形式,理解不了,导致划分文章层次、辨析结构形式、归纳段落大意等屡屡出错。

4.对议论文的概括性强、逻辑性强、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严密周到、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的体会不到位。

5.不能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创新评价等。

(三)得分技巧指要

1.注意捕捉或提炼论点。要明白论点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2.注意概括文本思路。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巧妙串联。

3.学会分析论据,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要能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4.注意掌握论证方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训练,其一辨析论证方法,会辨别文章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其二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5.学会理清议论文的结构,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样安排的道理。

6.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7.学会就文本表达的观点,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论述要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发。

【典型例题解析】

(2012年黑龙江哈尔滨卷)

不动笔墨不读书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选文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三要素中的论点,即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直接,明了。学生通过阅读第一段,自然会得出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

2.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层次梳理,容易得出答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同学们可能出现概括不准、概括不全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平时在这方面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

【解析】本题在学生理解文章及熟悉议论文常识的基础上,侧重于考查论证方法。解题时要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关照文章的其他论据,还得掌握议论文的知识特点,才能顺理成章地答出“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同学们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对论证概念不清,种类不明,掌握不牢。二是没有联系文本的具体内容,想当然地回答。因而平时应加强训练,既要打牢知识基础,又要结合文本灵活运用。

4.阅读全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请写出顾炎武“动笔墨”的三种方式。

(2)读书“动笔墨”需要注意哪两方面的问题?

【解析】本题有两个小题,都是理解分析基础上的归纳简答题,可根据阅读文本,扣住文本内容做梳理,做归纳,不能随心所欲的“任意发挥”。经过归纳,参考答案:(1)摘录、编写、增改。(2)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是典型的梳理、分析和概括题,考查的是基本能力,要想答正确,平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常见题型撷英】

(一)(2012年上海卷)

过有“容”的人生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

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 , ;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第⑥段中的“这个道理”指的是

2.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 才 B.如果 就

C.既然 就 D.虽然 但

3.根据第⑤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构成排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第⑤~⑦段依次从 、 、 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二)(2012年湖南长沙卷)

遗憾,也是一朵奇葩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大可惋惜”。无论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剌秦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遇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常常如影相随。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遗憾呢?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正视遗憾。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它,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作人生中的另外一道风景。韩愈接受了“朝奏夕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的激情,让生命在逆境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大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炼毅力,砥砺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求功名,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一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都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1.本文围绕“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这一中心论点设立了哪些分论点?

2.请仿照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得照抄原文中的事例。

3.文章第⑥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2012年海南卷)

笑对困难与挫折

①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都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换。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动人的音乐多为悲凉的音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面对挫折呢?

②挫折虽带给人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弗利奇说:“人们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③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过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挫折是我们最挑剔的朋友,它时时刻刻都在准备与你翻脸。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最终还是你的朋友,当你真正接纳了它并且决心战胜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也挺忠诚的。挫折又是一剂良药,它有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功效。你也许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那时你会很悲伤,但软弱不是办法,你应该抬起头来,向生活挑战,你会惊讶地发现,挫折不过如此。

⑤只要坚定信念,勇敢去挑战挫折,就可以拨云见日,踏上成功的大道。吴晶,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女孩,在一岁时因一场疾病成为盲人,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惊人的毅力,先后攻读了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三门外语。她不俗的经历加上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数所中外名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先后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⑥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破茧成蝶!

(选自《阅读鉴赏大典》,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下列四句名言能填入第③段画线处,作为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C.莎士比亚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

D.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⑥段说“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新题预测】

(一) 为什么日本孩子比中国孩子更真实

王 冲

2010年 4月8日,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的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调查显示,日本高中生上课时打盹的比例最高,达45%,而中国学生打盹的仅有4.7%。 如果按照一个班50人计算,在日本的高中课堂上22人打盹,而在中国只有2个人打盹。就此,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高中生太爱学习了,如报道所言,这充分反映出日本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中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最积极的。

然而,这个结论和我们所了解的事实相去甚远。经历过高中时代的人大都清楚地知道,无论是重点学校、重点班,还是普通学校、普通班,一堂课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打盹当是极其罕见的状况。亲戚朋友的孩子有读高中的,也可以当面问问,4.7%的“打盹率”是否可信。 各大论坛的相关帖子,也对这个超低的“打盹率”表示怀疑。这有两种可能:第一,采样不科学,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是课堂上不打瞌睡的优秀学生;第二,中国学生接受调查时说谎了。

其实,当一份调查问卷摆在面前,或是接听一个电话调查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和诚实答案,具体而言,认真听讲是标准答案,而打盹则是诚实答案。中国的孩子,面对镜头、面对调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选择标准答案。因此,可以说,4.7%的中国孩子打盹是标准答案,而45%的日本孩子打盹则是诚实答案。为什么日本孩子更愿意诚实回答问题?这背后有着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多重影响。

最近一期《南方周末》以《会说谎的作文》为题,报道“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报道引述一位老师的话说:“我布置了一篇题为《老师在我心中》的作文,发现同学们都写女老师小叶,无数惊天动地的壮举,比起孔老夫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和叶老师同事这么久,怎么闻所未闻?孩子们的作文编得越来越离谱了,不是老师得癌症,就是父母死了。假话年年更新。”

相比而言,日本的孩子表现得更真实。日本父母普遍重视培养幼儿的诚实品德。三四岁的孩子不慎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如果他勇于将事情和盘托出,不仅不会受到处罚,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但是如果他拒不说出真相甚至嫁祸于人,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重罚,甚至强行要求将其零用钱或压岁钱作赔偿。奖惩如此分明,使得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在心中树立起“以诚实为本”的信念。而在中国,父母更愿意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少年作家蒋方舟就说:撒谎是中国父母的天职,粉饰世界为孩子维系一个无菌环境。

有时候,日本孩子的理想就是当个面包师,大人听了也赞许地点点头,而在中国,孩子往往有着宏伟的理想,不这样说就会被大人或老师小小地批评一下。久而久之,标准答案深深地烙在心中。冬奥会上周洋得了世界冠军之后,没有按照标准答案感谢国家,而是说父母可以过上好日子了,这句实话竟然引来全民赞佩,而后被迫改口,足见说实话要倒霉、说假话才能生存的糟糕的社会氛围。

反观日本,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也是“诚实”二字;在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

我曾参加一次中日教育交流会,主持人要求双方列举本国教育的缺陷,中方开始商量说什么,当有人提出校园暴力、不尊敬师长等弊端时,立即遭到反对,理由是国际交往,要维护中国形象,不能“实话实说”。

谎言重复一千遍,不能变成真理。即使是无害的谎言,也是少说为佳,尤其是接受不记名调查时。

(选自《中国青年报》)

1.文章开篇引用了什么样的事实?得出了怎样的一个结论?

2.文章分析造成与“事实相去甚远”的原因有哪些?

3.文章的第四、五段主要论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4.“日本孩子的理想就是当个面包师,大人听了也赞许地点点头,而在中国,孩子往往有着宏伟的理想,不这样说就会被大人或老师小小地批评一下”,这说明了什么?

5.诚实教育这一课题应怎样实施?请谈谈你的看法。(尽量避免大话、套话、谎话)

(二) 沃土不材

李国文

文学,是作家劳心劳力、艰苦积累的过程。

唐白居易云:“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致口舌成疮,手足成胼。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者,动以万数,以苦学力文之所致。”他自己感叹过:“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知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由此可知他的一生,全神贯注、悉心投入的事情,只是不停积累,只是不断写作。所以,千年以后,他的那些诗歌仍在震撼着我们,这不朽是建筑在艰苦的劳动上的。作家靠侥幸成功者,有,但不多;而能成大家者,则更少。

宋范仲淹在《唐异诗序》里说:“诗家者流,厥情非一,失志之人其辞苦,得意之人其辞逸……如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看来,遭遇之顺逆,处境之安危,生计之苦乐,竞逐之得失,都会对创作过程产生影响,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所以,孟郊在历代唐诗选本中,尚有一席之地,而后者,当时虽很得意,但在后来的文学史中,却只能接受冷落。太快活了,别人唯有侧目而视,而无法与之共鸣。那么,太快活的作家,写挠痒痒的文学可以,写很有分量的文学大概难些。

因此,过早的成功,过多的荣光,过丰的奖赏,过誉的称颂,对作家未必是一件好事。作家一旦被捧为“大师”,或自己也觉得差不多接近“大师”,忽然被哪位教授予以“经典”,以为标榜史册,从此名垂千古,而昏昏然、噩噩然的话,行则要人抬轿子,坐则要人吹喇叭,高帽子一顶一顶地戴,好日子一天一天地过,还能指望他写出像点样子的作品来吗?于是,再用不着“学而时习之”了,更不用在乎“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这样下去,估计离江郎才尽也不会远了。

所以,鲁迅先生说史上没有被骂倒的作家,但被捧以后而一蹶不振的作家,比比皆是。新时期文学发轫以来,颁发各种奖项,至少有一二百位名列金榜的佼佼者,曾经郁郁乎文哉,盛况空前过的。而到如今,尚能被人记住的获奖者,又有几许?大部分文曲星都杳如黄鹤,石沉大海,这是很令人怅惘的。

棉花苗可以栽在营养钵里,那是为了助长,但尿素投入太多,说不定倒起了催死的作用。所以,这些年,凡闭门造车伏案急书者,凡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者,凡应付差事命题作文者,凡量身订制商业运作者,几乎很少有佳作问世,其原因就是这个作家,从精神到物质太过优裕,等于泡在糖浆里一样,最后只能成为蜜饯,唯有甜腻,而无生气。捧,也许并无恶意,不过,爱之甚足以害之,则未必是文学的幸事了。“捧”和“棒”,猛一看,差不多,但“棒”未必棒杀作家,而“捧”,却是要捧掉作家小命的。

《国语・鲁语下》:“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是曹雪芹一直住在金陵那条街上,“锦衣沃食”的话,过着王孙公子的安逸生活,绝写不出《红楼梦》来的。肯定像他笔下的薛蟠,那个声色犬马、优哉游哉、快活得不知所以的大少爷,除了写“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之类的作品,还能有什么呢?太过快活的作家,即使假作深沉,顶多也不过是无病而已。

(选自《中华读书报》)

1.千年以后,白居易的诗歌为什么仍在震撼着我们?

2.文章引用范仲淹在《唐异诗序》里说的话,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3.文中“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之类的作品,是什么作品?

4.读着“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你会想起学过的孟子的哪句名言?

5. 你是怎样理解“史上没有被骂倒的作家,但被捧以后而一蹶不振的作家,比比皆是”这句话的?

(三)“一录定终生”催生“冒名顶替”

熊丙奇

①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于2009年5月接连进入公众的视野――“罗彩霞事件”的调查仍在继续,湖北孝昌县又出现了一起离奇事件:未经高考的高二学生,顶替他人上了大学。此外,就在2008年新生开学时,重庆科技学院查出了两名顶替者;在2007年,中国海洋大学也查出两名涉嫌冒名顶替入学者。而这些,还只是被曝光的“个案”。

②舆论普遍将事件的根源归结为权力失范。如果招生学校严格执行录取标准、严格坚持录取通知书发放规定、严格审查新生资格,如果教育考试部门严格执行投档规定、严格监督高校招生行为,如果公安部门严格执行身份证办理规定,冒名上学哪有那么容易。也就是说,只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就可以杜绝这种现象。

③正是用以上思维来分析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公正性,人们一直认为这一制度有那么多严格的规定,是当下能保障教育公平的最好制度。可假如这套严格的录取制度每个环节(或者其中一两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人员,在某些利益因素下,不约而同地不“严格”,那么,这貌似严格的制度,不就形同虚设了吗?

④当然,加强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是永恒的主题,否则,任何严密的法规、制度都可能成为一纸空文。而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权力为何会如此动足脑筋去突破规则,这背后究竟有多大的收益?现实答案是:一个没有达到学校录取标准的学生,通过考试作弊、冒名顶替、“潜规则”,进入了一所学校,可以顺利拿到这所大学的学位证书,而学位证书将成为就业的通行证。

⑤这或许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就业中看重学历,而不看重能力;大学重视招生把关,却不重视质量把关,录取就等于毕业,这种就业制度与大学教育制度,引导大家将关注点集中到大学的招生,“毕其功于一役”。对应于前面关于严格执行招生制度的诸多“如果”,我们也可假设:如果在大学培养中,学校坚持教育标准,有严格的淘汰制度,实行“宽进严出”或者“严进严出”;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看重学历,而重在考查应聘者的能力与素质;那么,高考作弊、冒名顶替进入大学,很难达到学校的培养标准,极有可能被淘汰,即便毕业,由于本身能力、素质不过硬,也无法找到工作,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人去“冒险”抢夺大学入场券呢?

⑥近年来,在上述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之下,作弊、造假已经不仅仅发生在高考领域,还出现在我国的留学生教育以及出国留学中。在留学生教育中,有办理外国护照的“本土”留学;在出国留学中,有申请材料作假以及买卖文凭现象。

⑦由此看来,“冒名顶替上大学”是权力失范与制度之弊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改革制度之弊,也是治理权力失范的重要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中,我国的用人制度需从“学历标准”转为“能力标准”,推进社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一定要促使高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淘汰机制。这样的就业环境和教育环境,才能让受教育者有健康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才有可能在加强权力的监督中,建立健康、公平的教育秩序。

(选自《广州日报》)

1.根据语境推断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舆论普遍将事件的根源归结为权力失范。

(2)一个没有达到学校录取标准的学生,通过考试作弊、冒名顶替、“潜规则”,进入了一所学校。

2.理解下列语句的画线部分在文中的含义。

(1)在某些利益因素下,不约而同地不“严格”。

(2)在留学生教育中,有办理外国护照的“本土”留学。

3.阅读第②段,谈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在作者看来造成“冒名顶替上大学”恶劣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文中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具体办法有哪些?

5.作者在文中说“加强对权力的约束与监督,是永恒的主题”,针对作者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

(四) 人生与垂钓

黄 泽

①常常一个人静坐于河湾湖汊,像子陵先生那样钓那一钩明晃晃的月,钓那一条千古不朽的鱼,这也许是受贝叶经上流传下来的关于释迦在一棵树下坐着,一直坐到虚无里去的影响吧。尽管人生短暂,然而心中那尾活蹦乱跳的意趣,那份憨态沉沉的执著却始终不离我的左右,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心情郁悒的日子。

②在中国几千年的垂钓文化中,当以姜子牙为鼻祖,以柳宗元为险绝,以严子陵为极致。姜太公钓鱼而意不在鱼,更不在乎山水之间。他钓的是一种顽强的意志,一种博大的襟怀和抱负,一种救民于水火的豪情与自信。当然,他也在钓一种机缘和胆识,钓一种千载难逢的默契。“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从渭水之滨那根孤寂的钓竿上得来的,周朝的三千里江山也是从那根钓竿上得来的。姜尚的钓钩未免别致了点,但他钓到的岂止是文王这条大鱼和姬姓的数百年基业?他分明在钓心中那个梦寐以求的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姜太公这一钓,真乃千古一钓也!

③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绝天险地里披蓑戴笠地钓那尾寒江之雪呢?柳先生是文人,其骨子里有着对仕途枯荣的焦虑和迷茫,因此,柳先生的一钓可以说是一种傲视一切的精神和品格,是一番不甘寂寞的壮志与豪情。他虽多次被贬,在灵魂深处却隐伏着对君王的愚忠和幻想,可以说,他的遭遇,简直就是历史的遗憾。但柳宗元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更有着封建士大夫抱负的人,在多次被当权者无情地遗弃后,其内心深处那种失落感更深刻,也更悲壮。范仲淹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柳宗元虽有赤心一片,却钓不来自己理想的实现,钓不来帝王的青睐,于是他独自一个,远离尘嚣,去钓那份孤独、那份冷落、那份失意。柳宗元是不幸的,柳宗元又是万幸的。在那一片寒冷的水域,他将钓钩轻轻一甩,便为中国文化钓来一座《永州八记》的绝世丰碑!与自然相语,与自我对话,与寂寞为伍,与命运抗争,使他的精神和品格得到了更好地升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柳宗元那凝聚着无限忠诚和渴望的一钓无疑是险绝的,冷峻得让人心跳!

④严子陵是另一种钓法,他没有柳宗元的失落,也没有姜子牙的得志。他怀抱的是一种避世的心理。他的钓,不为荣华,不为富贵,而是一种清净,一份淡泊,一种潇洒和自如,一种大彻大悟,一种非佛非道的真性情。严先生和刘秀是同乡加同学,可刘秀在做了皇帝后单单思念这个严子陵,并多次派人寻访。那么严子陵又为什么不愿出仕却偏偏做了个娱情山水的隐者呢?古今钓者,大多图个荣华,严先生当时所为确实令许多“钓客”困惑,或许是他看破红尘,知道刘秀心里的狡诈而不愿为之所用,不如娱情山水做那闲云野鹤的自由钓客,可以说严子陵是个高明之土,他那潇洒的一钓,算得上是钓中极致!

⑤人生如梦,富贵荣华有如过眼云烟,在短暂的生命历程里,我们又何必费尽心机去钓那“身外之物”呢?平平淡淡才是真,潇潇洒洒才是实。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仿佛钓到了一尾水淋淋的禅意,这么想着,我步履轻松地离开了那片充满诱惑的河湾。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8年第11期)

1.理解下列画线部分在文中的含义。

(1)像子陵先生那样钓那一钩明晃晃的月,钓那一条千古不朽的鱼。

(2)他将钓钩轻轻一甩,便为中国文化钓来一座《永州八记》的绝世丰碑!

2.阅读第②段,回答为什么姜太公的垂钓,真乃千古一钓也?

3.品读第③段,揣摩柳宗元在绝天险地里披蓑戴笠地垂钓的“那尾寒江之雪”究竟是什么?

4.精读第④段,思考“严子陵是另一种钓法”,他垂钓的又是什么呢?

5.结尾“这么想着,我步履轻松地离开了那片充满诱惑的河湾”,隐含着作者怎样的生存之道?

(五) 守住一颗心

苇 笛

①小镇上有一个瓜摊,卖瓜的王老汉技艺出色,任何一只瓜,只要在他手里掂一掂,就能一口报出瓜的重量,并且丝毫不差。

② 一天,附近寺院的方丈带着小和尚前来买瓜。面对他们挑拣出的几只香瓜,王老汉眯着眼睛说:“一共二斤六两。”小和尚不信,用秤一称,果真一两不差。

③接下来,方丈又挑选了一只香瓜。他告诉王老汉,若是王老汉再能估准那只香瓜,他便将随身带着的一锭银子送给王老汉。那锭银子,足有二两重。

④王老汉爽快地答应了。他小心翼翼地托起瓜,掂了掂后沉思不语。过了好一会,在旁人的一再催促下,王老汉才咬着牙说是一斤三两。用秤一称,那只瓜分明是一斤五两。

⑤一锭银子,彻底扰乱了王老汉的心神,从而使他难以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⑥类似的故事,庄子也曾讲过: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作赌注,则大失水准。

⑦睿智的庄子,对此总结为“外重者内拙”。这也说明,一个人越是看重身外之物,也就越容易迷失自己的内心。

⑧人心如水,只要一缕清风,就能吹皱平静的水面。更何况,这个红灯酒绿的世界到处都是诱惑,名车豪宅、金钱美女、名利地位时常如风暴一般从心上掠过;一不当心,我们的内心便会翻江倒海,再难恢复原来澄澈、纯净、安宁的本性。

⑨一千多年前,诸葛亮就在《诫子书》中如此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唯有甘心于淡泊宁静的生活,唯有甘心于寂寞冷清的生活,才能抗拒得了滚滚红尘中的不尽诱惑,才能守得住自己的一颗心。

⑩一颗心,是我们活在世上的立身之本。这颗心中,蕴藏着我们的智慧与才华,也蕴藏着我们的性情与品质。唯有守住这颗心,我们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心愿。

(选自《杂文报》)

1.请指出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一不当心,我们的内心便会翻江倒海。

(2)才能抗拒得了滚滚红尘中的不尽诱惑。

2.文章第①段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3.作者写了王老汉的例子后,又写了一个什么例子?这两个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而共同引出了什么道理?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六)“千城一面”与“自主文化”

江 明

①近两年,关于国学、炎黄等“宏大文化”的品评争论,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名利炒作的工具。“功利文化”大行其道的同时,一些曾经熟悉的人文印象、某些淳朴的地方风情,却在渐渐模糊,甚至遗忘消逝。 最典型的,各地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被大批拆除,广场花园、形象大街建得热火朝天,城市规划难抑崇洋意味。“千城一面”不仅令人产生视觉疲劳,曾经不尽相同的地方民俗也随着外部环境与内在思想的改变渐渐“雷同”。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②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时常是按照“尊重历史、保护氛围”的原则进行。漫步于一些欧洲城市,你会感叹于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稍事休息的咖啡厅,没准就有上百年历史,墙上发黄的老照片则在向你娓娓道来它的亲历与沧桑;面对历史人物、艺术家的故居老宅,你的脑海中不禁会浮现重大历史事件、杰出艺术作品的缔造映象。工业与科技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古罗马、拜占庭、歌德、文艺复兴、巴洛克等风格的建筑永不“落伍”,成为镶嵌在城市的一颗颗明珠。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地居民常常以历史积淀为荣耀,以人文传承为自豪,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保持着特有的平和与宁静。再看“年轻”的美国,一口百年水井也会被围栏保护。西部牛仔、西部淘金等“冒险史”,更被视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

③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地方特色建筑繁多,人文风情积淀深厚。京韵文化、海派文化、巴蜀文化等,不是兼具“胡同祥和与皇家雄伟”的气度,就是蕴含“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豁达,要么则映衬着“逢山开道、遇水造桥”的顽强坚韧……种种优秀的人性品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产,极大地体现出中国各地的人文精髓,无异于一笔笔无价的财富。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

④当然,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有时是会面临一些难点,但这并非是取与舍的对立。某种程度上,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因为,真正的文化是具有亲和力与包容性的,吸收先进文化不等于放弃既有的精华。倘若善加引导,有针对性地融合,强强结合就会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至于文化与风格的纯粹性,只要不片面狭隘,同样有法可解。就建筑风格统一而言,巴黎的老城与新城,已是创新发展与古迹保护的典型范例。

⑤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国内一些地方,正掀起如火如荼的“申遗热”;或是以沟通交流为名,频频举办“××文化节”。“文化觉醒”的口号是不错,但实质却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旅游开发、招商引资、GDP政绩、利益驱动,功利的导向令原生态氛围变味走样,更致使一些自然、人文、非物质遗产遭遇毁灭式攫取。“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⑥没有精神信念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则可能是盲动的躯壳。在倡导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应当继承保护自身已有的精粹,向更广大的范围推介传播;同时,还应通过传媒倡导、艺术创造、群众文艺、校园活动、企业经营理念等途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型城乡文化,最终形成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文化。也只有从地区实际出发、符合公众理想与行为的文化,才会拥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具备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最后要说的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自主自足”,一味“与国际接轨”,难免“邯郸学步”。

(选自《人民论坛》)

1.本文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而大发感慨的?作者认为这一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建筑是文化的反映。第③段中“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反映了发达国家居民怎样的一种文化观念?

3.第③段中,谈到“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支撑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4.在建筑的发展与保护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列举了怎样的事例进行论证?

5.第⑤段中,作者论述了怎样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国人怎样的一种品位?

6.文章经过严密论证后,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7.选文语言有的富有哲理,有的意义深刻,下面摘录几句话,请你结合课文,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1) 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2)“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一)1. 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2. B (原句表示假设关系) 3.因为天空宽阔 众禽才可以自由翱翔 4.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要敞开胸怀 要审视自己 要换位思考 5.第⑨段。放入此段可以更全面地论证“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这一观点,娄师德在包容狄仁杰的同时,自己也有所收获,获得了别人的尊敬,得以善终。

(二)1.分论点:①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②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③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2.示例:岳飞挥师北上遇捣黄龙,偏偏被十二道金牌召回,遗憾!3.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三)1.笑对困难与挫折。或: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破茧成蝶。2.D 3.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作用:通过具体事例和引用名言,论证了“只要坚定信念,勇敢去挑战挫折,就可以拨云见日,踏上成功的大道”的论点,或论证了“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破茧成蝶”的论点,使全文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4.在生命的历程中,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表达顺畅,意思相近即可)

【新题预测】

(一)1.日本高中生上课时打盹的比例最高,达45%,而中国学生打盹的仅有4.7%。得出了中国的高中生太爱学习的结论。2.第一,采样不科学,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是课堂上不打瞌睡的优秀学生;第二,中国学生接受调查时说谎了。3.中日在教育孩子诚实方面的不同做法。4.日本人讲究诚实、实际;而中国人不切实际,好高骛远。5.略。(言之成理即可)

(二)1.这不朽是建筑在艰苦的劳动上的。2.人生之苦与乐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3.无任何价值的废品垃圾。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略。(言之成理即可)

(三)1.(1)官员的权利失去规范。(2)一些不成文的见不得光的暗箱操作的约定。2.(1)一起作弊。(2)本国租地方然后掏钱购买外国文凭假留学。3.权力失范造成的漏洞。4.根本原因:权力失范与制度之弊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办法:用人制度从“学历标准”转为“能力标准”;社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高校建立淘汰机制。5.略。(言之成理即可)

(四)1.(1)探究人生的真谛。(2)文学成就。2.他在钓心中那个梦寐以求的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3.钓的是一种傲视一切的精神和品格,是一番不甘寂寞的壮志与豪情。4.一种清净,一份淡泊,一种潇洒和自如,一种大彻大悟,一种非佛非道的真性情。5.平平淡淡才是真,潇潇洒洒才是实。

(五)1.(1)内心变化剧烈。(2)纷繁浮躁的人间。2.王老汉估计瓜的斤两的技艺出色。为金钱诱惑下的大失水准作铺垫。3.庄子讲的一个博弈者的故事。在金钱诱惑下高超的技艺大失水准。“外重者内拙”(或“一个人越是看重身外之物,也就越容易迷失自己的内心”)。4.唯有守住自己的心,我们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最终完成自己的心愿。

(六)1.文化,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名利炒作的工具。造成的后果是淳朴的地方风情,却在渐渐模糊,甚至遗忘消逝;城市规划难抑崇洋意味,“千城一面” 。2.以历史积淀为荣耀,以人文传承为自豪。3.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地方特色建筑繁多,人文风情积淀深厚。4.保护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统一。列举了巴黎的老城与新城,紧扣创新发展与古迹保护来论证。5.功利的导向令原生态氛围变味走样,更致使一些自然、人文、非物质遗产遭遇毁灭式攫取,反映了国人“没文化”。6.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自主自足”,一味“与国际接轨”,难免“邯郸学步”。7.(1)世界正是由个性与共性构成才呈现五彩缤纷,丧失了个性,就只留下了共性,也就只留下了单一。(2)真正的文化是具有亲和力与包容性的,吸收先进文化不等于放弃既有的精华。放弃精华是愚蠢的表现。

上一篇:Gun Control in Los Angeles 下一篇:地理示意图分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