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上颈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时间:2022-05-19 08:18:25

多层螺旋CT在上颈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在上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5例上颈椎损伤患者,采用MSCT 3~5 mm扫描、1.0 mm重建后作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结果 上颈椎椎体骨折18例,其中齿状突骨折6例,环枢关节脱位7例,其中环齿关节脱位6例,单纯枢椎旋转脱位1例。结论 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能明确显示上颈椎骨折、脱位情况,有助于临床及时准确地制订治疗方案。

【关键词】 上颈椎; 三维; 多平面重建; X线计算机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SCT in upper cervicales trauma HE Wei-hao,GONG Qi.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anyang,Danyang 212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3-dimensional and multiplanter reconstruction with MSCT in diagnosing upper cervicales trauma.Methods 25 cases with upper cervicales trauma were processed with 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and 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s(MPR),collimation was 3-5 mm,reconstruction interval 1.0 mm.Results There were 18 cases of cervicales fracture and 7 cases of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including 6 cases of atlantoaxial rotatory dislocation and 1 cases of accompanying atlantoaxial rotatory-impacted dislocation.Conclusion SSD and MPR with spiral CT can display distinctly upper cervicales fracture,dislocation and injury of spinalcanal and spinal cord. There are helpful for planning treatment protocol.

【Key words】 Upper cervicales; SSD; MPR; X-ray Computed

上颈椎通常是指第1~2颈椎(环椎、枢椎)。因解剖结构隐匿,常规X片及普通CT难以显示骨折、脱位及缺乏立体感和完整信息,从而错过及时治疗的机会,导致截瘫甚至死亡的发生。而多层螺旋CT(MSCT)以其先进的容积扫描技术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不仅能直观、清楚地显示上颈椎的横断及立体形状,而且能多角度精确地了解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1]。本文收集25例上颈椎损伤的CT表现,通过分析其损伤部位及程度,揭示16层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在上颈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及时合理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7~74岁,平均32岁,其中车祸伤16例,高处坠落伤6例,砸伤3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60 mA,准直器宽度0.75~1.50 mm,螺距值(床速/准直器厚度)在0.75~1.00,以鞍底为基线向下扫描。厚度3~5 mm。螺距1.0重建1.0 mm,管电压120 V,管电流130 mA。并作三维表面重建(SSD)及多平面重建(MPR)。在西门子公司的工作站处理软件进行SSD重建,立体性显示上颈椎骨折,并可以用任意角度旋转,以最佳角度观察,可完全显示骨折情况、骨片移位、椎弓根骨折、椎管狭窄、骨片向后移位压迫脊髓等情况。MPR成像可在标准冠状位、矢状位观察椎体骨折程度,尤其在矢状位显示骨片向后移位压迫脊髓情况。

2 结果

全组病例的三维图像显示良好,对上颈椎的骨折移位或脱位能清晰显示。本组环枢椎骨折18例(含齿状突、椎体前后弓侧块及椎弓骨折,图1、2、3),表现为骨皮质不连续或断裂。环枢关节脱位7例,其中环齿关节脱位6例,表现为两侧环齿关节间隙不等(图4),单纯枢椎旋转脱位1例,表现为枢椎纵轴线之最小夹角大于45°并不可复性固定。

3 讨论

3.1 上颈椎的解剖特点 颈椎的稳定性主要由两个部分来维持:(1)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连的韧带结构,为静力性平衡。(2)外源性稳定包括颈部肌肉的调节与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为运动性平衡。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依损伤点及程度决定上述环节的破坏程度,从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性[2]。环椎前后弓与侧块连接处较薄弱,容易发生骨折。环椎的稳定性主要由齿状突前方的环椎前弓和齿状突后方的横韧带决定,失去前弓的阻挡即发生环椎后脱位,失去横韧带阻挡即发生环椎前脱位。Altheff多认为水平剪切力与轴向压缩力的共同作用是造成齿状突骨折的主要机制[3]。

3.2 MSCT在上颈椎骨折中的应用 上颈椎损伤的常见原因有直接、间接暴力或重物作用于头顶部,高处坠落枕部着地,下颌上及颈部拳击或钝器伤,当传达暴力作用于头部或高处坠落时头、足、臀着地,或颈部的过伸、旋转等,均可使颈椎骤然过度屈伸旋转而发生骨折或脱位交错,同时可伴有后部的附件结构发生撕脱、断裂[4]。其次为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颈部感染等,少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本组病例车祸伤16例,高处坠落伤6例,砸伤3例。MSCT具有普通CT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螺旋扫描后一次成像,在轴位图像的基础上反复、随意进行回顾性图像重建,便可获取三维或多平面的CT图像。三维重建可轴向和任意角度旋转、切割,能够完整地显示上颈椎骨折后骨结构的空间改变及骨折片的大小、位置、数量,能够多方位显示颈椎椎管、横突孔、椎间孔甚至椎间盘组织的立体结构,对寰枢关节和上下关节突骨折及脱位的显示尤佳[5];使临床医生直观、全面、立体地了解颈椎骨折情况,对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上颈椎损伤的CT表现:骨折表现为环椎前后弓及侧块、齿状突、枢椎椎体骨皮质不连续中断,骨折片移位、椎管狭窄或变形。脱位时,环枕关节、环齿关节、环枢关节脱位,多伴旋转,表现为关节面对合不良,有移位,两侧的关节不对称,或旋转角度超过正常生理旋转角度。但CT对髓内损伤、韧带损伤显示不及MRI。3D重建通过SSD清晰显示椎体骨折形态、压缩程度。能多方位显示椎体骨折及其骨折的移位方向,能多方位观察,可以在矢状位、冠状位、斜位、任意方位观察骨折情况,缺点是不能很好地显示椎体内部骨折情况。而多平面重建(MPR)能清晰显示椎体内部骨折情况,特别在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更能清楚显示椎体骨折片向后移位的情况,能显示椎管狭窄程度,椎弓根骨折的显示,在轴位CT片上对上颈椎骨折合并滑脱诊断有困难,而MPR椎体矢状位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椎体序列,对椎体滑脱能明确诊断。本组2例常规CT未发现有骨折。经螺旋CT三维重建后,骨折线清晰可见,螺旋CT三维重建对轻微骨折有特别诊断价值。

3.3 MSCT在上颈椎骨折中的价值评估 上颈椎解剖部位及结构特殊,损伤后不仅导致相应颈椎不稳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如有碎骨片进入椎管压迫脊髓或脊髓严重挫裂、断裂可造成截瘫甚至死亡。螺旋CT三维重建能及时明确上颈椎损伤类型,有助于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6]。一般认为,仅软组织,韧带损伤无移位骨折及水平移位、脱位均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即颅骨牵引术、颈托、Minerva石膏固定等,如骨折移位(包括齿状突骨折移位)、碎骨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等应用手术方法治疗[7]。

参 考 文 献

[1] 朱岩,向卫国,梁文杰,等.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上颈椎损伤的诊断价值.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4):245.

[2] 杜宏志,金梅,李岩.螺旋CT在骨骼肌肉创伤中的应用.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3):243.

[3] Heggeness MH,Doherty BJ.The frabeeular amatomy of the cixis spine,1993, 18(14):1947-1949.

[4] 梁治平,步军,陈松,等.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骨关节创伤性病变.上海医学影像,2007,16(2):435.

[5] Antevil JL,Sise MJ,Sack D,et al.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initial evaluation of spine traum a new standard of care.Trauma,2006,61(2):382-387.

[6] Ven Goethem JW,Maes M,Ozsarlak O,et al.Imaging spinal trauma.Eur Radiol,2005,15(3):582-590.

[7] 尹庆水,刘景发,夏虹,等.环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外科治疗及疗效判定.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1):38-40.

(收稿日期:2011-09-29)

上一篇:手术治疗连枷胸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Mta-1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