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平安快车减速

时间:2022-05-19 07:57:30

在国内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下,“优等生”中国平安无疑是一个标准样本。

5月27日,中国平安迎来了第25个生日,此刻的中国平安荣耀加身的同时,也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

1988年,中国平安以3000万人民币加3000万港币起家,员工仅13人;2012年底拥有近3万亿资产,超70万员工,资产规模进入世界500强。

从去年8月1日起,“深发展”这个名称已成为历史。随着深市第一股“000001”的更名,马明哲心中谋划的保险、银行、资产管理的金融控股帝国之梦已然成型。中国平安至此拿到了覆盖保险、银行、投资的金融行业全牌照。

回顾平安系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混业经营的脉络逐渐清晰。

1994年至1998年,在平安保险迅猛发展阶段,整个平安系统实施人寿业务与产物险业务分业经营、管理和核算的举措,推动了平安人寿乃至整个平安保险的大发展。当时根据监管层要求“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从2003年以后,其一连串的改革,中国平安逐步完善金融架构,冲着“综合金融,专业经营”的目标迈进。其中,2003年,集团挂牌,金融控股架构确立。年底,收购福建亚洲商业银行,更名平安银行。2004年,平安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5年,平安资产管理公司成立。2007年,深圳平安银行成立,万里通卡面世。4子公司交叉销售获批;启动“二元化”战略;后援中心完全投入运营。2009年,《关于向特定对象定向增发H股股票的议案》获平安股东大会高票通过,意味着平安内部顺利通过公司对深发展投资交易。

而2012年合并“深发展”以来,在平安“三驾马车”中,银行的业绩尤其凸出,“大保险,小银行”的格局将重新布置。

2012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业绩稳中有升,营业收入2993.72亿元,同比增长20.3%;营业利润323.75亿元,同比增长8.2%。

中国平安业绩稳定的背后,主要来自平安银行的贡献,平安银行业务2012年对集团贡献利润68.7亿元,占比由2011年的26.4%提升至34.3%。进一步细究,可发现平安银行的业绩隐含调节成分,2012年底,该行不良贷款余额68.66亿元,较年初增加35.71亿元;不良率0.95%,较年初上升0.4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其主业却出现下滑端倪。其年报揭露了这些迹象:核心业务中包括保险和投资业务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其中,人寿保险业务实现净利润64.54亿元,同比下滑35.26%;财产险净利润46.48亿元,同比下滑6.65%;证券业务净利润8.45亿元,同比下滑12.25%。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的总投资收益亦下滑13%。

和其他以国有为主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平安的风格相对激进,这有利也有弊。正是出于对规模扩张的强烈渴望,才会有对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业务的多方并购,才能在短短25年间建立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金控集团。但业内人士认为,过于激进的风格,往往带来风险和争议。

平安证券便是典型案例,近年来,胜景山河、万福生科等一系列保荐项目问题曝光。5月21日,中国平安对外透露接到证监会的处罚通知。按照告知书显示,证监会决定对平安证券给予警告并没收其在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项目中的业务收入2555万元,并处以5110万元的罚款,暂停其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

就在5月初,中国平安掷24亿,买下了英国劳合社大楼,成为保险投资新政放宽海外投资渠道后,保险资金投资海外不动产的首例。但这难掩其发展颓势,2012年,中国平安掌管的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达到1.07万亿元,但其组合总投资收益仅256.8亿元,较2011年下降13%。总投资收益率则由2011年的4%下降至2.9%。

就在主业保险业务上,中国平安压力也不少。保监会5月初今年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报告,今年一季度保监会接到有效投诉总量为5054件,同比上升370.14%。涉及财产险公司的投诉2063件,平安财险以377件位居第二名;涉及人身险公司的投诉2991件,平安寿险以375件位列第三。

中国平安的不稳定性,不止这些。就在去年年底,汇丰出售平安股权资金,引发股市动荡。而在今年早些时候,有消息传出汇丰将全部持有的15.57%股份整体转让给了一位泰国的亿万富翁。

分析师一度担心中国平安未来的经营前景。以往,汇丰向平安提供过大量帮助,协助其打好业务基础,如建立一体化的后援中心和风控机制等。

如今,失去汇丰的平安不得不另谋出路。但中国平安总经理任汇川(Alex Ren)表示,汇丰的退出已经尘埃落定,这些担忧已成为明日黄花,公司正在集中精力拓展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

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平安这一辆马车,在快速奔跑的同时,因为前路崎岖,不得不放慢了脚步。

链接

他山之石

海外混业经营三部曲

早期

早期的经营模式是自然分离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证券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资、投机、包销等经济活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各自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量地向对方行业扩张业务,这是金融业最初的混业经营。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混业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随后,许多国家也纷纷效仿,形成了西方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

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技进步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促使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推陈出新,金融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力度逐步加强,原来的分业经营与监管的机制阻碍了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金融当局如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纷纷进行了已打破证券和银行业界限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

90年代以后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加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融合进一步发展,金融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跨行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购并,加快了国际银行业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法律上取消了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以此为标志,现代国际金融业务走上了多样化、专业化、集中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为什么是7% 下一篇:赴港保险抢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