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左家庄社区50岁以上5733人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时间:2022-05-19 03:00:00

北京左家庄社区50岁以上5733人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左家庄社区(简称左家庄)2012年北京户籍5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在社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对左家庄北京户籍50岁以上人群5733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结果:左家庄北京户籍5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9.8%,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其中缺血性脑卒中465例,出血性25例,复发95例,复发率较高。脑卒中患者中吸烟、房颤和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家族史、BMI≥24kg/m2的患病率和暴露率分别为27.5%、7.5%、64.5%、24.1%、41.6%、18.2%、43.6%均高于非脑卒中患者。结论:左家庄5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高,复发率高,以缺血型为主;慢性病患病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明显超重或肥胖、脑卒中家族史。

【关键词】脑卒中;患病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98―02

近几十年来脑血管疾病一直位居北京市居民死因顺位的前三位,北京市2009年死因统计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的22.57%[1]死亡率达到133.44/10万,几乎每4例死亡中就有一例人可归因于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68.0%。北京市45-79岁居民脑卒中患病率高达2.52%。因此,如何防治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性社区干预,是预防脑卒中发病、降低脑卒中致残率及致死率最有效的措施[2][3]。然而,脑卒中的发生存在社会经济及地区的差别,我国各地区其发病及危险因素也不同[4][5],因此,局部开展脑卒中的研究也非常必要。本研究利用“2012年北京市脑卒中筛查及防控项目”的资料,对其中5733例50岁以上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左家庄地区脑卒中的有效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便于今后在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脑卒中的健康教育及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人群:病例均选自左家庄街道,年龄≥50岁(1962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北京市户籍人口。

1.2 调查内容及方式: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问卷调查由统一培训过的调查员以面对面的方式询问,包括人口学特征和脑卒中等慢性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等;体检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

1.3 相关定义和分类标准:①脑卒中:调查对象自报曾被二级以上医院诊断者;②高血压:指不同日血压≥140/90mmHg3次,或者正在服用降压药者;③房颤和瓣膜性心脏病;④血脂异常或未知: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的标准[6] [正常值:总胆固醇(TC)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统一输入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七项危险因素对脑卒中患病的影响进行了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6000人,其中有效调查5733人,应答率95.6%。其中男性1975人,占34.4% 女性3758人,占65.6%,年龄50~99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共计5562人,占97%。男性患病率12.6%,女性患病率8.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缺血性465例,出血性25例,复发95例。女性脑卒中患者中吸烟、房颤和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家族史、BMI≥24kg/m2的患病率和暴露率分别为4.4%、4.4%、44.3%、17.1%、32.3%、12.6%、30.1%;男性脑卒中患者中上述慢性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暴露率为47.3%、4.7%、45.1%、17.4%、28.3%、12.5%、52.1%(见表1、2)。

2.2 变量赋值与单因素分析结果 对可能为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变量进行赋值,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吸烟、房颤和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家族史、BMI≥24kg/m2与脑卒中有关(P

2.3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经过调整年龄因素后,把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加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高血压(OR=1.99)、BMI≥24kg/m2(OR=1.96)、脑卒中家族史(OR=1.45)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OR=1.31)、房颤和瓣膜性心脏病(OR=1.36)、糖尿病(OR=1.26)、血脂异常(OR=1.37)、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见表4)。

2.4 慢性病患者及危险因素暴露和聚集情况:脑卒中者吸烟、房颤和心瓣膜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家族史、BMI≥24kg/m2的患病率和暴露率分别为27.5%、7.5%、64.5%、24.1%、41.6%、18.2%、43.6%;非脑卒中患者上述慢性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暴露率为18.3%、4.2%、42.5%、16.4%、29.8%、12.0%、25.9%。脑卒中患者均高于非脑卒中患者慢性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暴露率(p值均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左家庄地区50岁以上样本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9.8%,明显高于北京市45-79岁居民脑卒中患病率高达2.52%的水平[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缺血性465例,出血性25例,复发95例。复发率较高[8]。在此次调查分析结果中发现,脑卒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左家庄地区以高血压、超重或肥胖、脑卒中家族史为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OR=1.31)、房颤和心瓣膜病(OR=1.36)、糖尿病(OR=1.26)、血脂异常(OR=1.37)、也与脑卒中发病正相关,其中高血压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暴露率高达64.5%。经济转型引起的膳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直接导致了肥胖症发病率迅速升高,超重、肥胖增加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许多类型的癌症等的风险,控制肥胖是减少脑卒中发病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大多数人对肥胖导致慢病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但行为改变却很难做到。吸烟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肺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被动吸烟同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其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及家庭成员,尽管自己不吸烟,但经常在家庭或公共场所遭受他人吸烟的危害。

研究表明,通过社区干预能有效的控制血压,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少各类型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9]。同时,积极控制高血压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10]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可明显的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1] [12],脑卒中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 其综合预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患者与家属能否掌握较多的知识, 是取得良好控制的前提 [13]。需要针对群体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当地情况, 利用大众媒介广泛进行社会宣传和教育。更多的了解有关脑卒中防治知识, 从而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降低整体人群发病率 [14]。因此,作为可干预的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降低体重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在社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大课堂、健康知识宣传等活动,帮助社区居民认识到高血压、肥胖带来的危害,积极主动地控制血压、减轻体重,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2009年度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 方向华,杨期东,吴升平,等.不同危险因素人群的社区脑卒中干预效果评估〔J〕.中 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49-52.

[3] 王桂清,黄久仪,沈凤英,等.上海市南汇区18271例脑卒中高危人群重点预防 效果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26(5):335-338.

[4] 胡善联,龚向光.中国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经济负担〔J〕.中国卫生经济, 2003,22(12):18-20.

[5] 方燕南,王雪晶,张爱武.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近况〔J〕.新医学, 2006,37(11):709-710.

[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3.

[7]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0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8] 茹小娟,江滨,王文志等.脑卒中3年生存和复发的社区干预效果. 中国卒中,2006, 1(8):603-607

[9] 方向华、王文志,吴升平,等. 社区干预对高血压和脑卒中预防效果评价.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538-541

[10]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7)

[11] 王文志,吴升平,杨期东,等. 我国三城市社区人群开展干预9年脑卒中死亡率的变化.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49-51

[12] 中国神经流行病学研究协作组. 我国七城市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实验―发病率的变化.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2.2:43-46

[13] 刘来新, 罗卫平, 索菲娅等. 2004年乌鲁木齐市城区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调查[J]. 地方病通报,2006(6):17-19 .

[14] 裘伟康,何玉芳.杭州市下城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况及危险因素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7(1):26-27 .

上一篇: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科中的应用... 下一篇:老年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