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事业单位激励员工的办法

时间:2022-05-18 10:47:38

浅谈关于事业单位激励员工的办法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的全新时代。很多事业单位员工存在着混日子,磨洋工的现象,如何做到最大程度的调配员工的积极性,是任何企事业单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首要目标和任务。本文就事业单位如何激励员工做出一点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事业单位 激励员工办法

正文:我们知道有一个著名的“水桶效应”理论:“当一个用不同长度木板做成的水桶去装水时,它的存水量取决于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而决不是最长的一块”!激励员工是单位主管领导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科学的激励制度能让优秀人才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的作用,能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能让单位各个部门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目前很多单位在激励员工方面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唯钱论式的激励;市场经济使我国很多人变得非常的实际,从而导致了激励员工的时候走入了唯钱论误区。不管员工是否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的人。一切只看金钱,不论员工是不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孰不知一个人如果品德有问题,这个人的能力再高也是不能任用的。

大锅饭式的激励: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很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大锅饭激励现象司空见惯。不管员工有无作为,都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极大阻碍了员工主人翁意识的发挥。作为新时代的事业单位,如果想有一定的发展,就一定要把落后的大锅饭现象彻底从单位中剔除出去,要警惕新的大锅饭现象。

不授权式的激励:人都有自我做主张的这种愿望,这符合人性的管理,所以授权就是激励。上级领导必须抓住这个基础,对个人工作有利,对下属成长才也有利,同时整个团队才能同心协力,业务水平才有充分的保障。充分授权是对群体的最佳激励。

针对以上提到的几点问题,笔者提几点有效激励员工的建议:

德才兼备式的激励机制:一个普通的员工,首先需要的是物质激励,但是,如果一个人品德有问题,这个人的指挥能力再高也是不能任用的,只有对那些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的人才进行最大的激励,其他的员工才会心服口服,而且人人都会效仿,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的同时也会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一个单位才能够充满活力。

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作为一个单位的主管领导,一定要对自己的员工的需求要有所了解,从而可以根据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A、年龄较大,收入较高的员工:

这类员工,一般来说,都是年龄偏大,收入较高,工作稳定。这类员工一般是老资格员工,多是一些部门的小主管,生活相对比较舒适,他们追求的只是工作上的稳定性、成就感和被下属尊重。针对这类员工,相应的激励方法可为:分配一些挑战性的工作,让其指导比这类员工水平低的员工,或者参与更高一级经理的工作目标的设计,甚至参加一些很高层的决策会议。这样一来,可以令其认识到领带对其重视,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B、追求发展的员工:这类员工一般年纪较轻,受过良好的教育,收入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他们最主要的需求是个人的发展。因此对这类员工的激励因素最主要的就是良好的进修培训。通过建立良好的进修培训机制,对这类人进行最大的激励,同时组织有效进修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开发员工的潜能,可以帮助员工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新技能。当然,除了良好进修培训以外,也同样需要使用提高薪金待遇等方法,确保激励的公正性。C、追求稳定的员工:这类员工,主要是属于对自己信心不足,或者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而且这样的员工比例很大,针对这类员工,我们首要需求是制定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让其收入稳定,并且鼓励努力工作。第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就要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类员工需要的同样是上级领导的重视,上级领导应该放低姿态,可以通过参加这类员工的生日聚会、家庭日聚会,了解员工的需求,并听取建议,还可以选择这类员工的代表,让其参与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使他们感到自己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所以针对各类员工的需求不同,而制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做到奖惩均有制度。可以利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办法,就可以让员工在反差对比中建立持久的推动力。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对高素质、表现好和低素质、表现差的员工进行激励外,还可以对于中间持观望态度的员工也同样的进行了激励。

充分授权式的激励政策:作为一个员工,有了权力来做事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愉快的,这样一来,做事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充分授权给员工,既能充分的锻炼员工的能力,也能更有效发现更优秀的人才,可以为单位、为国家发现和培养后备人才。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科技的发明创造者,是先进科技的运用者和传播者。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特殊要素,而人又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第一资源因素”。如何充分将员工的潜能发挥出来,而且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员工的激励力度。

上一篇:浅述加药系统的调试方法 下一篇:合同与现场成本管理及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