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的分析

时间:2022-05-18 09:33:29

对小城镇建设及规划设计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城镇建设成为国家城市化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本文介绍了当前小城镇建设及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为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走规模化、集约化和内涵化的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引言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形成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并不截然分开且带有城市规划和乡村规划双重特色的小城镇规划模式,一般称为小城镇建设规划,其内容通常分为3个部分:1)镇域总体规划;2)镇区建设规划;3)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或意向设计。

1 正确认识小城镇规划设计

从规划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超前性。即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首先要考虑到地震的破坏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每一个规划工作者都提出了一个警示,并对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搞规划很少考虑地震的影响,特别是对地质板块的运动,在以往的规划设计中并没有考虑,今后要认真分析规划区域地质灾害,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特别是地震灾害对规划城镇的破坏。小城镇规划的标准和起点要高,但不能脱离对小城镇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二是科学性。即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每个小城镇都要妥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各个规划区的安排要合理,发展要留有余地,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要有衔接性,做到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三是本地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因此,如果小城镇一味照搬大城市的模式,必将使小城镇失去自我,失去特色,也失去了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的意义。

2 小城镇规划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体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小城镇规划对小城镇的土地和空间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小城镇规划代表的是小城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国低水平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小城镇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小城镇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小城镇对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等等。

3 要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入手

3.1 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

3.2 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3.3 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

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3.4 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应区域论区域。

3.5 要注重规划的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4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① 要使“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中心,为“人”服务成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的。② 让农民有归属感,不要有距离感。小城镇是农民的小城镇,要让农民真正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的小城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③ 要制止或控制那种沿交通要道两侧发展的“龙形”规划。

(2)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不要把小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熟悉、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伴随着乡镇企业的繁荣和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考验。小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企业、商业、居住等功能区划分不明显 乡镇企业沿路展开,分布分散 城镇内部绿化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达不到国家标准 城镇缺少园林建设,景观设计更是匮乏污水、雨水等地下管网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等等。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树立超前意识,构造灵活的格局。现今,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平均每年将增长1%,这10几年中,中国将有大约3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这就意味着今后几十年内,小城镇的规模还会持续地增长,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在这种形势下进行小城镇新区规划,就要求规划师树立超前意识和发展观念,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建造节能型住宅和紧凑小城镇:要创造性地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处于山、水、天空、草木相协调的中国特色小城镇建筑。

5 结语

城镇化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更新传统的城镇规划与建设观念,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小城镇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科学, 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必须是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规划。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出现项目与用地“不定性”问题或规模与人口预测不准确问题的重要原因, 就是小城镇规划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小城镇规划必须在对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研究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并且在综合考虑城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对城镇物质空间的建设进行合理安排。

上一篇:农村公路养护技术研究 下一篇:有计划的逐步推进项目成本精益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