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

时间:2022-05-18 08:48:06

【摘要】音乐现象的研究是民族音乐学早期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研究主要是由作曲家“采风”以及地方学者调查实践所完成,文献风格多以总结性和介绍性文章为主。音乐现象研究对于辨析不同类型...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

摘 要:海州五大宫调又称“海州五大调”或“海州宫调牌子曲”,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大调”为代表性曲牌的民歌集群。本文从民族音乐学学科角度出发,对有关海州五大宫调音乐表现及其音乐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以期在回顾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的基础上,管窥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演变,为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民族音乐学;音乐现象

0 引言

江苏省连云港市古称海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海州宫调牌子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典雅的清曲唱之遗续,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被誉为当地民间音乐艺术瑰宝。2004年8月被列为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旨在把握民族传统音乐生活中的一切音乐现象,并将这些音乐现象的整体结构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借助民族音乐学理论,能使我们更好地对民族文化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和层次进行认识和分析。

1 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文献现象研究

音乐现象的研究是民族音乐学早期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研究主要是由作曲家“采风”以及地方学者调查实践所完成,文献风格多以总结性和介绍性文章为主。音乐现象研究对于辨析不同类型的音乐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分类研究,此类研究,有的是对某种音乐现象的介绍,有的是立足于对音乐形态的分析,更多地是以形态分析带动对音乐现象的介绍。首先本文结合民族音乐学学科视野,从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文献入手,进而对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中记载:“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惟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这段文字的记载,为海州五大宫调起源做了很好的诠释。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音律学家凌廷堪(1755~1809)的《燕乐考源》,著名小说家李汝珍(1763~1830)《镜花缘》中等都有对海州五大宫调的记录与研究。文学家朱自清对此亦有研究,并在《中国歌谣》一书中介绍《十二月探梅》、《五更调》等海州五大宫调的曲牌。这些是目前所见较早的海州五大宫调研究的文献。张仲樵先生《江苏曲艺音乐的诸宫调套数及曲牌》、《江苏曲艺音乐部分曲种曲牌记略》以及《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连云港市文化局编纂的《海州五大宫调牌子曲大成》等等文献都对海州五大宫调的曲牌曲目进行收集和整理。

其他的相关著作有,1992年11月,朱秋华老师编著的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海州曲论》,该书首次对海州宫调牌子曲进行了学术探讨。2008年6月,《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州五大宫调》一书面世,此书历经三年,总字数达120多万字。

朱蕾、朱秋华《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朱秋华《大曲、小曲及其他―――海州五大宫调考》、刘敏《海州五大宫调音乐形态特点探析》等从海州五大宫调的音乐形态分类入手,分析其自娱自乐、南北交汇和雅俗和谐等鲜明的艺术特色;刘敏《“海州五大宫调”表演艺术特色探微》、《民间演唱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创造》、李琴《试论海州五大宫调演唱艺术的传统性》等文章从存现方式的生活化、演唱参与者的大众化、演唱技巧的平易性和“俗中之雅,雅中之俗”的审美趋向等方面论证了海州五大宫调演唱表演艺术的自然性特点。宋迎琴《海州五大宫调引进学校课堂的可行性探析》、《海州五大宫调进校园的开发和利用》等文章就海州五大宫调学校传承的优越性、学校传承的可行性、编选教材的慎重性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将海州五大宫调引进学校课堂,等等。这个阶段的文献和以前相比,比较凸现的特点就在于其已经开始注意到“文化”在音乐研究中的重要性,这当然是一种学术的进步。综上所述,从海州五大宫调研究的现状来看,对海州五大宫调的介绍和研究虽然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但对于海州五大宫调的发展和创新是具有重要价值。但就学术研究而言,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写作和研究的方法往往以感想、总结和概述为主,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事实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2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音乐现象研究

民族音乐学研究作为一种音乐现象,是将社会音乐现象的源起、发展和产生等各个环节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表现的是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意识。海州五大宫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整体的一个面向,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基本的特征便是群体性,而且这种群体性是通过人和文化、若干音乐环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结合起来的。其包括环境素材、群体创作、乐种作品、传播交流、接受理解、功能效用。

(1)环境素材。环境为民族音乐现象直接提供最原始的素材,特定的环境限定特定的民族音乐现象的滋生、发展乃至衰退。在海州一带的沿海平原及滩涂上,自西汉以来就是重要的海盐产地。海州的板铺镇是历史上的重要商户,板铺自唐代建镇后,便开始挖官河,渐渐成为南北通衢的交通枢纽。古代海州是两淮主要的盐政中心和产盐基地,所产海盐通过运盐河运抵淮安,然后通过京杭大运河转运至扬州,又将扬州等地的商品杂货经淮安运回板铺。盐业贸易及漕运带动了整个两淮经济,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盐商、盐吏们将自己家乡文化及扬州形成的都市文化带到这些集聚地,并在与客地文化的融合中形成别具特色、元素综合的文化类型。

(2)群体创作。民族音乐在与其生存环境的斗争中经历着适应、改造的过程,是群体成员彼此协调联系的艺术思维活动和物质创造过程。民族传统地方音乐大多数是靠人们口耳相传而沿袭下来,过去的海州五大宫调是文人、歌妓、艺人群体创作和操演的一种典雅曲唱艺术,同时也是文人们创作、钟爱的文学、音乐体裁。起初,操演五大宫调的群体是依附于商宦阶层的歌妓、艺人及部分文士们。这个群体的文化素养较高,他们互称“玩友”,以别“艺人”,他们在自娱的同时也为主人装点门面,成为主人炫耀身份和地位的工具。为提高歌妓的演唱水平,商宦们还不时从扬州等地聘请老师赴海州教习。垣商、盐吏们在平时的走访、宴请中还往往让自己所蓄养的歌妓们展示歌喉,交流技艺。久而久之,便在艺人群体中形成了自发性的“碰曲”习惯。在玩友们共同研习下,五大宫调的曲风及唱奏技艺不断雅化,并在流传中保持着独特的典雅风格。

(3)乐种作品。乐种和作品作为创作的音乐产品,它包括作品贮存的分类、结构形态、唱奏技艺、风格特征等。海州五大宫调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在演唱形式上又分为单支和套曲。套曲中的一种为集曲,堪称我国民间音乐的绝唱。按其曲牌内容来分,海州五大宫调可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除【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个主要曲牌外,还有【满江红】和【码头调】。大调的曲调委婉细腻,节奏舒缓,类似昆曲的赠板,演唱时字少腔多,一唱三叹,唱词典雅华丽。唱词内容分为两类一类为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感叹时光如逝、仕途艰辛而郁郁不得志的情绪。另一类反映了新婚的妻子在家盼望外出丈夫归来的殷切心情。除了大调之外,海州五大宫调中还有近一百首小调。小调和大调的风格截然相反,它节奏明快,字多腔少,长于叙事。经常使用的小调有[剪靛花]、[银纽丝]、[罗江怨]等60余首。小调和大调一样,即可单独演唱,单独演唱的均为单支。用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宫调的曲牌,组成曲牌连缀体来演唱故事的,为套曲系统。套曲中还有一种集曲,用曲牌的一段、一句或半句连缀而成,腔调转换自如,唱词连贯如一。

(4)传播交流。民族音乐在其传播交流中,通过传承的渠道、范围和方式互相影响。海州五大宫调以自娱为主,它代表了古代我国人民用艺术形态来进行怡情养性、寄情抒怀,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生活追求。目前海州五大宫调的曲种传承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小曲堂的原生态传承基地,淮海剧团的专业表演传承基地,以及学校的普及型传承基地。整个传承体现了多元化特色。这对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5)接受理解。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广大青年人对传统民间文化形式的冷漠,使其得以展示的平台日渐减少。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谢世,一些难度较高的优秀曲目已近失传。海州五大宫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文化部门制定了可行的保护计划,除了对民间流传的曲牌和曲目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外,还在社区、学校和市属专业戏曲团建立一批传承单位,面向社会举办了多次推荐演唱会。

(6)功能效用。此环节主要侧重于民俗效应。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播与交流主要在民间,歌词与唱词的内容一方面反映了当地民间风俗,有的演唱历史故事反映地方风云人物,很大一部分则是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个人恩怨情感。

3 总结

近几年来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理论与流派纷至沓来,也呈多元化样态。基于此,回顾对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的历史与演变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温习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史,也可帮助我们从中管窥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运用。民族音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文化阐释的重要性,决定了在方法上向其他学科借鉴的必然性。因此,在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的研究中,只有在对音乐本身关注的基础上关注于更广阔的文化现象,自觉地将研究与世界人文思潮相融会,结合于中国之实际,将种种音乐事象考虑于整体社会结构之中,探讨其文化、音乐与人的内在关联,是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连云港市文化局剧目室.“十大文艺集成志书”[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2] 明清民歌时调集《霓裳续谱》《白雪遗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 许兆椿.海州志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 连云港市文化局曲艺音乐集成编辑室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连云港分卷[M].1987.

[5] 张仲樵.江苏曲艺音乐的诸宫调套数及曲牌[M].1986.

[6] 张传藻,曹寿田.海州史话[M].连云港:海州区委宣传部,1987.

[7] 连云港市文化局编.海州宫调牌子曲大成[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8] 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9] 徐荣坤.浅谈民歌的演变和发展[J].中国音乐,1981.

[10] 朱秋华.大曲、小曲及其他――海州五大宫调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11] 朱秋华.海州宫调牌子曲初探[J].艺术百家,1992(1).

上一篇:拼布服装中的绿色设计思想探析 下一篇: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