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预期下的保险经营策略

时间:2022-05-18 07:26:22

升息预期下的保险经营策略

编者按:随着全球经济转暖和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增大,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相继进入了新一轮的加息周期。中国作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在经历了连续多次的降息之后,也从2004年10月29日开始上调利率。在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升息通道,对未来几年调高利率的预期不可避免。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经营与发展和利率波动密切相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专家麦克斯韦尔・弗莱(Maxwell Fry)先生曾根据对21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通货膨胀与利率历史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GDP增长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表达式为DYY=4.451%+2.592SR(DYY为GDP增长率,SR为实际储蓄利率)。

借鉴此模型对未来10年内我国实际利率水平做出预测。设定未来10年内GDP年增长率为8.0%,则年实际利率水平为0.8%,按前述预测的年通胀率3%~4%测算,则预期名义利率年平均值将为4.3%~5.3%之间。

从实证上看,未来1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人民币利率将保持相对稳定,结构性加息压力仍然存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因此可以判断,中国目前的金融运行已经进入了一个升息通道。研究升息通道中的保险企业经营问题,有利于保险公司未雨绸缪,尽可能保持稳健经营,降低风险。

升息对保险供求的影响

利率上升对保险供求会产生替代效应和价格效应。

一方面,利率上升必然导致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率上升,而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在保单生效后是始终不变的,所以消费者会增加对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而减少对寿险的购买,导致寿险产品需求减少,即用其他金融产品来替代寿险商品。这是替代效应。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决定寿险商品价格高低的重要因素。当利率上升,寿险商品的价格下降,市场竞争力增强,各寿险公司的寿险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导致寿险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产生价格效应。

总之,预定利率贯穿于寿险经营的全过程,市场利率的上升不仅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行为和保单维持行为,而且还会影响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因此利率因素是寿险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是保险业的重要工作。

升息对保险经营的影响

寿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于死差益、利差益、费差益、退保益等。在一般情况下,死差益是比较稳定的,费差益是保险公司可以控制的,退保益是必然产生的,惟有利差益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寿险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死差益、费差益基本上趋于零,利差益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但利差益极易受利率波动的影响,因此,利率变化对保险公司利润影响巨大。

利率提高影响投保人的投保行为。

人寿保险具有保障和储蓄双重功能,人们在购买人寿保险时,除了考虑其保障的功能外,更多的是关注其储蓄功能。预定利率是寿险保单费率厘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保险事故发生或保单期满时,保险人必须按预定利率以复利形式给付保险金。利率的变化将会影响投保人投保寿险的机会成本,从而影响投保人的投保行为。投保人会将寿险保单的预定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进行比较,并决定自己是否参加保险。利率提高会抑制投保人的保险需求,造成寿险业务、特别是储蓄功能明显的储金业务的萎缩。

利率提高影响投保人对已有保单的维护行为。

人寿保险单中都嵌入了两个美式期权――不丧失的现金价值条款和保单质押贷款条款,为寿险资金的流出设计了很好的机制。

不丧失的现金条款规定,当保险期限满一定年限,投保人交付保费满一定年限后,保单就具有现金价值,这部分现金价值不会因为保单效力的变化而变化,被保险人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这部分现金价值。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退保领取退保金;二是利用现金价值改保原有保单,将原保单改为展期保险或缴清保险。

保单质押贷款条款是为了帮助投保人克服暂时经济困难,减少退保,维护保险公司经营稳定而作的规定。在保险费缴纳满一定时间后,投保人如在经济上有临时性需要,可以凭保单向保险人申请贷款,贷款限额一般不超过保单现金价值的一定比例,并要承担贷款利息,当贷款本息超过保单现金价值时,保险合同立即终止。如果利率上调,被保险人会作出两种选择:一是退保,利用寿险合同中的不丧失现金价值条款,领取退保金;二是利用保单质押贷款条款,以保单为质押从保险公司取得贷款,然后将退保金和贷款转向投资收益更高的其他金融工具。这些行为将影响保险企业整体上的资金运用,造成保险投资的“利差损”。

同时,大量退保所产生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它打破了寿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平衡状态,使保险公司不得不在业务萎缩、保费收入降低的同时维持较高的退保支出,从而增加了经营风险。

利率上升对寿险公司经营的影响。

利率上升对寿险公司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资产的影响;对负债的影响;对损益的影响。

寿险公司的资产来自公司的资本金和实收保费,公司通过对其资本金和实收保费中提取的责任准备金进行投资运用,使资产不断增值。如果利率下调,会刺激投保人的保险需求,使保险公司业务量增加,同时退保减少,两方面的作用使寿险公司资产增加,并且将超过由于利差损而导致的公司资产的减少。而如果利率上调,虽然资产可以以较高的利率增值,但是业务拓展难度将增加,使寿险业务量萎缩,同时将出现大量退保,使公司资产以更快的速度减少,在寿险业务规模、寿险险种预定利率等因素确定的情况下,资产总额将逐渐减少。利率上升得越快,业务萎缩和退保率越高,寿险公司的资产总额也减少得越快。

从寿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可知,负债主要是责任准备金,其中绝大部分是长期责任准备金。当寿险公司收入保费使自己的资产总额增加时,其负债也相应增加。当被保险人中途退保,寿险公司在其资产减少的同时其负债也相应减少。如果利率下调,刺激保险需求,并使退保率下降,再加上寿险公司计提责任准备金的预定利率也会相应下调,从而增加责任准备金的提取,使寿险公司负债增加。如果利率上调,抑制保险需求,并使退保率上升,再加上寿险公司计提责任准备金的预定利率也相应上升,从而减少责任准备金的提取,导致负债减少。

为了保证寿险公司财务稳定,在寿险经营实务中要求资产负债保持平衡,也就是说收取的保费收入能满足未来保险金的赔付。由于寿险保单的保险期限很长,或许是几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利率波动会使寿险公司的利差益随之波动。但是,如果利率在一定范围内小幅波动,寿险公司都能得到一定的利差益,且利率越稳定,获得的利差益就越大。如果利率发生较大的波动,无论是调高还是调低,都将给寿险公司带来损失。

应对升息的保险经营策略

转变经营观念,改进经营机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更大程度上的金融自由化,保险公司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应相应做出调整,优化险种结构、提高效益、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开发新险种。为了顺应升息要求,可开发分红寿险,增加费率厘定的自由度。在厘定费率时,可用较高的利率基准来定费率,抵抗今后利率上升的冲击,保证保险人有足够偿付能力。通过分红,以现金形式、额外的保险金或保障形式,把保险公司的盈利分给被保险人,使被保险人能得到多于保费的返还。分红寿险还能抵抗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个人提供稳定的保障。 此外,还可开发变额寿险,在保险期间内,保险金额随着资产运用的实际成绩而变化。这也是利率放开、投资收益不确定时的险种对策之一。

另外,随着微观经济主体的成熟,企业间的借贷行为更具理性,银行和企业也将更加注重借贷风险。保险业可顺势大力发展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提供担保业务,扩大业务范围。

总之,围绕保险投资,实现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是保险公司在升息通道中赢得胜利的重要举措。

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现为资产负债双边的各个会计科目之间应遵循“对称原则”,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双边形成对称、匹配,并以此为要求不断调整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谋求经营上的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尽力达到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均衡统一。资产负债管理的特征主要是重视资产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这种关系调控资金的流动,并以调控资金流动的状况为标准进行风险管理。

在升息背景下,由于业务萎缩与退保增加会同时发生,因此寿险经营过程中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不匹配的风险将更加明显。保险企业实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总量匹配。即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总额平衡,做到各会计年度现金流入满足当年负债偿付的现金流出。这种匹配还应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动态平衡。

期限匹配。即资金运用期限与收益要与负债来源期限与成本匹配,长期资产匹配于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长期稳定部分,短期资产匹配于短期负债。如果投资期限超过了负债期限,就需要提前变现资产,导致同时面临市场变现损失和变现违约风险。反之,则需要再投资。

速度匹配。即保险资金的运用周期要根据负债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也就是说,保险企业的投资期和负债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匹配关系。这项技术有一个相应的计算方法,即平均流动率法,用投资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计算,即得出平均流动率。若平均流动率大于1,表示投资过度,反之则表示投资不足。

建立覆盖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监控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保险企业在产品研发、营销、业务管理、偿付管理、资金投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风险,必须将这些风险综合到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从各个环节入手,逐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实施动态金融分析和风险预算等风险控制方法,以应对利息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这包括建立全面的风险信息收集分析系统、风险管理指标体系、风险预警系统,形成保险经营过程中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考核监控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机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上一篇:利率调整难解流动性过剩困局 下一篇:建立期货市场规避油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