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维新 第2期

时间:2022-05-30 09:54:44

日本内政是其外交特别是对华外交的最大变数

中日关系近年发展平顺,2009年执政以来,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话说,更是处于“空前和睦”的状态。中日关系的合作面进一步扩大,国民感情也开始走出低谷、小幅回升,这反映了两国合作应对危机、“抱团取暖”的共同需求,也反映了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相互依存深化的时代趋势。

但是,中日之间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两国关系合作性的上升也并不必然导致竞争性的削弱,合作深化过程中还会出现新问题。特别是,从今后一个时期日本方面情况看,值得关注的问题点还很多。

日本执政以来,对外政策向亚洲倾斜,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得到了各方的肯定。不过“重视亚洲”并非首创,而是从自民党政权时期开始、日本国家战略调整中就已经出现的重要趋向。在这一点上,从自民党到,具有很强的战略延续性,而背后又是国际大势的变化。正是这种大背景,决定了日本向亚洲的倾斜、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日和解合作持续深化的基本趋势。

国际社会新一轮的权力转移发端于经济金融领域,但产生的影响却广泛和深远,在全球和各个地区造成了深远的地缘政治效果,譬如亚洲的崛起。八国峰会(C8]有四个成员国来自欧洲,而在20国集团(G20)中,“亚洲代表”从日本一个增加到六个。不过,虽然亚洲在上升,但日本的分量却有所下降。国际权力的此番转移,对日本冲击尤重,其程度更甚于欧洲。同时,随着亚洲的崛起,美国―太平洋―线相对于美国―大西洋―线的关系更加紧密,国际战略重心进一步向亚太倾斜,对亚洲地区主导权的争夺也更趋激化。鸠山版的“东亚共同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国际大势之变有一个过程,非自今日始,日本向亚洲的倾斜也由来已久。1999年世贸组织多边谈判西雅图回合失败后,曾尝试走全球多边主义道路的日本,就开始了向地区主义的回归。从近年看,安倍晋三提出了“亚洲门户战略”、福田康夫主张对美外交与亚洲外交“共鸣”、麻生太郎首推“亚洲经济倍增计划”,将提振亚洲内需作为日本经济走出危机的重要路径。措辞各有不同,但每次调整都围着亚洲转,一个共同点就是越来越多地把日本的命运与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即使“对美一边倒”的小泉纯一郎,也曾提出过“东亚共同体”构想,也曾闪电式地访问朝鲜、试图借此提升地区战略地位。

在国际权力转移、日本向亚洲倾斜的背后,是亚洲的快速发展、日本在经济上对亚洲的倚重日益上升。小泉顽固“参靖”、导致与邻国政治僵局的几年,也恰恰是日本对东亚特别是中国依赖迅速上升的时期。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头10个月,中日贸易占到了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约21%,大约是日美贸易的15倍。日本经济从第二季度起有所回升、增长转负为正,外需特别是对华出口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无论谁当政,都不可能不重视亚洲、不重视对华合作。惟一不同的是,自民党时期相关政策的调整更带有渐进性,而上台在国内政治上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变化来得更为明显和集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很难再想像以非和平手段解决彼此矛盾和争端;尽管政治上、安全上会长期处于竞争关系,但经济上的融合已经是势在必然。而从长期看,经济融合又会促进战略互信、政治安全关系的改善。

预测中日关系不可能脱离对日本国内局势的分析,特别是就中近期而育更是如此。日本政治社会现在正处于历史转型期,内政对外交的影响重大而直接。近年来,中日关系所受到的影响更多地来自于日方。从小泉到安倍再到福田,从麻生到现在的鸠山政权,短短几年间日本对华政策几经调整,而每一次调整都有国内政治的背景。

分析2010年日本形势首先要划两条线。一条划在7月参议院选举。选举前后,政权内外政策可能会有明显变化。在2009年8月的选举中获得了480个议席中的308个,稳控众议院。但在参议院,虽然是第一大党,却没有过半数,所以才联合组阁,靠执政伙伴社民党、国民新党的支持控制过半数、保障法案能顺利通过。在政策上受到两个小伙伴的较大牵制。在经济社会政策上,国民新党要求加大力度刺激内需、扶植中小企业;外交上,社民党坚持把普天间美军基地迁出冲绳县外乃至日本国外。这些与内主流派的主张未必一致。

参议院选举是2010年日本国内政治的焦点,争取过半数,则是今年施政的核心。该目标一旦实现,至少未来三年内(即到2013年月参议院选举、2013年8月本届众议院期满),将不必再受制于人,甚至可能抛弃两个小伙伴而单独组阁,也不必过多地在乎民意,在政策上将更具独立性,回归本原。

另一条线划在“鸠山内阁”与“政权”之间。换言之,“鸠山内阁”与“政权”并非等同物。综合判断,日本可能至少要执政四年,但这不等于说鸠山内阁将持续四年。相反,鸠山内阁有可能在2010年某个时点上宣告结束。2009年12月24日鸠山内阁上台百日之际,支持率已经从最初高达75%下降到47.2%,其中,最后一个月之内骤降了16.5个百分点。在自民党政权时期,40%的内阁支持率一般被认为是维持政权的底线。

这样的日本国内局势,至少会给中日关系稳定发展、深化合作带来两点悬念。一是谁接替鸠山当首相,对外政策又会怎样变化?与自民党相比,执政经验不足,政策统一性、一贯性不强,加之党内派系林立,存在“左、有、新、老”结构性矛盾,新人上台造成政策起伏的概率应该比较大。日美、日中等主要双边关系也要重新开始经历磨合期。二是内政再次动荡,会不会波及对外关系。《日本经济新闻》2010年1月3日发表了一篇社论,将鸠山内阁在外交方面的问题归纳为两点:不重视安全保障与日美关系;从在野党时期形成的从内政视角处理外交、极具危险性的习惯。 “为内政而外交”确实是的特点,而且随着选举日益临近,它对“民意”的回应会越来越敏感,对外关系有可能因国内政治需要而遭受“池鱼之灾”。

日本国内将2009年9月的政权更迭称为“不流血的平成维新”,借以强调取代自民党执政的历史意义。这有一定的道理,在政党政治、发展模式、国际战略等方方面面,上台执政至少是为日本带来了一次求变、求新、求进的重要机遇。但既以明治维新作比,也由此引发人们的两点联想。一是明治维新大约用了20年,“平成维新”恐怕也不会一蹴而就,而可能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能伴随顿挫、反复和政局的动荡。二是“平成维新”将带领日本走向哪里?

从自民党政权末期开始,日本在维持政治大国目标不变的同时,在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上开始有所调整。继承了这一调整方向并有所发展。随着经济规模在全球比重的下降,日本外交开始走出“经济外交”的原点,在实现政治大国化目标中的作用大幅上升。 “拼外交”成为一条重要思路,而“拼外交”的核心又是突出政治自主性。上台以来,世人的眼球集中在“日美对等”“东亚共同体”等政策表象上,而对表象之下的这一潜流却鲜有关注。

与自民党相比,外交与政治大国化的目标更为贴近,更富有战略性。它通过对美说“不”提升日本在同盟结构中的地位,通过适当拉开距离让美国意识到日本的战略价值。日本要与美国平起平坐在目前是不可能的,要脱离同盟框架也是天方夜谭,但经过这一番较量,无疑将从美国得到更多的尊重与自主裁量权。外交的战略性还表现在突出日本的优势、扩大国际作用。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核裁军与反扩散行动;二是抓全球性课题,抓节能减排;三是强调自由、民主、人权;四是“修补短板”,即在历史问题上诚恳表态,借此带动与朝鲜半岛等邻国关系的改善。

从日本外交看中日关系,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它向政治大国化目标的趋近能否与中日和解合作深化的进程相同步?二是对自由、民主、人权的重视,是否会激化中日之间的制度分歧,产生新的“争点”?

上一篇:知易行难 第2期 下一篇:与骆驼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