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钢铁产业发展及对出口的影响

时间:2022-05-18 12:54:20

国际钢铁产业发展及对出口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钢铁产业无论在产量还是在质量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进展,并且早已实现净出口,目前钢铁出口量已经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当前国际钢铁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导致各国之间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这种背景直接对我国出口产生了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探讨了国际钢铁产业发展与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进而分析了国际钢铁产业发展对中国钢铁出口的影响,以求为中国钢铁企业更好的安排出动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国际钢铁;产业发展;中国钢铁;发展现状;出口

中图分类号:F416.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一、国际钢铁产业发展

近年来,由于国际间的钢铁产能过剩,推升国际大厂的并购速度,包括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Arcelor -Mittal)、塔塔集团(Tata Steel Limited)、S.A. Essar Steel Ltd、…等等。这些并购也正改变了全球的钢铁产业结构,使全球的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减缓了国际竞争的压力。然而,因中国的钢铁过剩的产能,如同其它的国家,也希望国际市场能够协助消化这些多余的产量,目前中国每年外销钢铁约10%的产量,约在700万吨,比全球大部份的国家年产量都大,自然也给与国际钢价强烈的压力,即使是全球最大的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在2012年因获利下跌而陆续关闭数个在欧洲发达国家的高成本厂房,各国政府也纷纷以反倾销调查或实际课征中国反倾销税方式来保护各国国内的钢铁事业。

以2012年到2013年的全球钢铁业界都承受经济衰退,除中东地区外,全球各地的产能过剩情况加重,各国寻求出口而造成国际间钢铁价格下压力,尤其中国钢铁对于亚洲、美国、南美洲、欧洲的出口,均对当地钢铁产业造成相当大压力。尽管如此,各国增产的竞赛并未停止,当“拥有自己的钢铁产业”成为目标时,同时各国均有建立超额产能的企图以保护其国家的钢铁产业,因此,国际间的钢铁产业竞争激烈,以得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也就必然发生,且将持续相当一段长时间。在寻求解决对策上,各发达国家除了并购或扩增产能外(如日本、欧洲),纷纷以寻求新兴市场,(如日本、韩国),或是开发新原料、生产技术或特殊钢铁(如美国,欧洲),以突破国际间钢铁产业的结构性竞争问题。

二、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在2012年,中国有57家钢铁企业进入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榜,不过约有一半的上榜中国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低于2011年。可以看到两个趋势是:一是2012年由于中国需求增加变缓,低于往年钢铁产量的迅速扩张速度,二是中国许多大型钢铁企业受到需求低迷的打击,对于产能的调整较小钢厂好,降低了粗钢产量。

中国虽然是钢铁生产量的大国,但在生产技术上,还不是一个钢铁强国。以数量来说,大部分的中国国内的消费钢品,均可以由中国国内供应,但也有约3%使用量的特殊应用钢铁,中国本身生产的数量不足够,或是根本没有生产的能力。举例来说,中国部分钢厂借助引进国外技术,或以合资方式而有能力在国内生产高强度汽车钢板与高性能马达使用的取向硅钢片,但产能不足而仍有大部份依赖进口。对于一些更高性能的钢铁制品,如船用耐蚀钢、低温压力容器板等,则目前仍然没有制造能力。

三、国际钢铁产业发展对中国钢铁出口的影响

钢铁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现阶段没有主要的替代产品,而在工业的过程中,对于钢铁原料的需求始终存在大量的需求。但对于既存的钢铁厂商应该注意的是在生产技术的进步,包括使用页岩气或氢气还原等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炼制技术,或可以使用更经济的方式使用廉价的铁矿石原料,以及生产出更高等级钢材的技术,都可以使外国钢厂挟技术的领先,与高效率的运营模式而具备更高的CP值优势。

通过五力分析,可以了解中国钢铁产业结构中造成产能失衡的原因,以及预测趋势与未来平均获利率。在与世界各国钢铁业的互动部分,由于各国建立本土钢铁企业的企图心,竞相扩增产能,而使全球钢铁业的过剩产能已经达到3.34亿吨,(中国约2亿吨、欧洲约4000万吨、独立国协约3700万吨、日本过剩约1600万吨、南美洲过剩约1600万吨、韩国和南非则都过剩约500万吨),而使国际钢铁产业竞争激烈。各国除了拟定反倾销税等消极方式,以阻绝外国钢厂的进击,另一方面,有跨国的钢铁公司,如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塔塔集团以积极跨国并购的方式,或是像日本的新日铁住金公司、韩国的浦项钢厂等,也在其国内与小型跨国并购,以扩大经济规模与市场占有率,中国在钢材成品的贸易领先程度低,多以低价的初阶产品为主,不锈钢外销也被多国以反倾销税阻挡,但其出口比率虽只有10%,数量庞大,成国际钢铁价格下降的巨大压力,国际间的产能平衡在短期内不易解决的,主要还是依赖跨国并购方式来改变产业结构。

中国钢铁产业除了在钢材成品贸易上与国际的钢厂竞争,同时,也应通过投资国外铁矿与煤矿的原料厂商,以获取原料来源的保证,参与国际间的钢厂对于原料的争夺。而这项跨国与跨产业的投资,也考验中国钢铁企业在多国籍事业,以其对不同产业的风险认知与经营能力,对于大部分的中国钢铁公司,缺乏国际化经验,必须要有面对转型、改革的认知与准备,以提升能力与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拥军.2009年钢铁企业重组及对集中度指标的影响[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03).

[2]王宇辉,李托明.中国钢铁行业粗钢市场集中度问题研究[J].冶金管理,2010(07).

[3]佘元冠,杜立辉,崔巍.中国钢铁区域市场集中度研究及国际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9(06).

[4]陈荣.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 2009(15).

作者简介:牛冬梅(1975C),女,籍贯:山东郓城,大学,职称:经济师(拟评定: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钢铁,矿石),国际物流(海运)。

上一篇:浅谈变电站安全运行存在的问题和保护技术 下一篇:浅谈大数据时代航天遥感系统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