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运动训练中的两个主体

时间:2022-05-18 12:45:44

浅论运动训练中的两个主体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界普遍认为,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客体。这一认识的结果致使训练中教练员的中心地位,运动员则只能被动的执行训练计划。本文认为,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管理的主体,运动员是运动训练实践的主体。在训练管理与实践中都要增强两者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运动训练 训练管理 训练实践 主体地位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版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中,对运动训练的定义是“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通过定义可以发现,它没有明确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角色,没有强调运动员的主体地位,而过份突出教练员的指导作用。这种观点影响着训练实践,训练过程中存在着教练员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运动员的思维僵化,不主动思考,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因此本文认为,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运动员的主体性,能动性。此外,在训练过程中,强调生理素质的同是也不应忽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特别是人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缩小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差距。而从训练管理的角度来看,教练员便处于主体地位,教练员不仅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对运动员给予指导,他的行为应该贯穿于整个竞技运动的全过程。因此,在整个运动训练来看,两者都是主体,都应该更加完善各自的主体地位。

1、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努力提高运动员的主体地位

1.1 改变传统模式,增强主动训练意识

笔者在查阅各种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时,发现各教材在对运动训练的定义中更多的是强调教练员的作用,而对于运动员的作用没有充分的挖掘出来。没有把运动员作为训练的主体,忽视了运动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运动训练的本质是通过生物学、社会学等手段对运动员进行积极的改造,使其能够达到极限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运动员是运动成绩的最终体现者,这就使得运动员的主观意识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不能从运动员的自身改造出发,而仅仅追求一些外部的、浅层面的东西,如对金牌,知名度,金钱的追求,不仅不能实现运动训练效果,而且还会脱离运动训练的本质,扭曲运动员的身心,使得训练及比赛成为“金牌意识”的代名词,从而使得人的本质特征被淡化。因此,我认为,运动员应在正确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将运动训练的目的转化为进行训练的内驱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对训练时刻充满着渴望而不是厌倦的心情,才能保证运动训练的效果。

1.2转变思想,树立“多维成功”观念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生物潜能的开发已接近极限,未来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运动员的智能,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更新场地和器材,从而促进竞技体育尽快从传统的体能型向智能型转变。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重要性,《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要走“院校化”之路。因此,在运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运动员要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观,在注重运动成绩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运动训练的理解,对教练员意图的贯彻与领悟,对其所从事的运动主旨的深刻把握等。我国及世界上的一些运动员存在“昙花一现”现象往往就是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劣的表现。

在我国,有些运动员只把眼睛盯在运动成绩上,认为只要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其他一切都可以不顾,如此以来,使得运动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出现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短板现象”,道德素质滑坡,功利色彩浓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运动员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体育领域,而是更加注重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因此,从运动员自身来说,应首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其次才是在运动领域取得突破。所以,运动员应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人才观,结合运动训练过程,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真正成为对社会发展有全面贡献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运动寿命结束之后不成为社会的负担,仍然能发挥自己的余热。

2、在运动训练管理中,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体性

2.1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运动对中起着主导作用,承担着培养和造就优秀运动员的任务。在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训练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练员仅凭以往的训练经验,恐怕已经远远的跟不上新的形式,培养和造就优秀运动员的任务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练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摈弃一些过时的训练思路,采纳新的训练理念,将运动员的潜能充分发掘。运动训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教练员应在各个方面都应有所掌握与了解。

一个优秀的教练员首先必须有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只有理论知识扎实,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理论知识又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能让教练员对竞技体育训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不同的专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练员又必须具有全面的专项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教练员才能结够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其次,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教练员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教练员往往只是“空洞说教”的代名词。此外,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训练模式可遵循,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理论知识套用到每个队员身上,此时,教练员的实践经验就起到不可替代作用。

2.2明确职责,扩大管理范围

“美国运动教育计划”认为教练员的工作不仅意味着技战术教学,还应帮助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准备。同时“美国运动教育计划”还认认为一个成功的教练应该具有5个工具,即理解、预期、关爱、品格、幽默。对于运动员来说,教练员不仅仅是教师、指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练员更像家长。因为,运动员接触最多的人莫过于教练了,对其影响最大的往往就是教练员。教练员这个角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方面都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个优秀的教练员,除了要使运动员在运动成绩上有所进步之外,还要承担培养运动员全面发展的任务。这就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的要就。首先要求教练员以身作则,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为运动员做出好的表率,赢得运动员的尊敬。另外,教练员要取得运动员的信任,与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关注运动员的生活等。

3、小结

现代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实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长期保持及运动寿命的延长。依此目的,在运动训练实践及运动训练管理中,运动员、教练员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肖林鹏、唐立慧.论运动训练的“以人为本”[J].体育学院学报,2002,21(3).

[3]史文清、方兆宇.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

[4]娄航英.以教练员为本的运动队管理之思考[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75(6).

[5]虞重干、王龙飞.中美青少年运动训练的差异及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2).

[6]王、夏培玲.试论运动训练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2).

上一篇:试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参与程度 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