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翻译中的主体因素

时间:2022-10-06 06:07:18

浅论翻译中的主体因素

摘要:一、论述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二、译者应具有的知识结构。三、译者对待翻译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翻译;主体因素;译者

译者在早期有“舌人”之称,被看做毫无主见、缺乏判断力,是一个扮演着卑微低下、依附主人的次要角色。而当今在诸多的翻译学论述中,所涉及内容大多为翻译的客体因素(即翻译理论、实用翻译等),而作为翻译主体因素的译者,却都未予以提及。笔者认为,在所有的翻译活动中,如果没有主体因素,若不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那么翻译这个机器就无人操作,失去了原动力,它就无从运转。由此,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因素,其在翻译过程中不容忽视。下面,笔者就对这一主体因素作浅要分析:

一.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译者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间的桥梁,其重要作用有目共睹。许均曾指出:“翻译的成功与否,就是看你能否正确地认识各种因素及其作用,能否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可以说,译者是处于中心位置,他的主观性,他的取舍态度,他的语言能力,他的认识水平,都无不在起作用。”可见,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中心位置,并在各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译者应具有的知识结构:

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翻译无非三招式,外文汉语加知识。”这句顺口溜一方面表明对翻译理论的轻视,但在另一方面,又明确说明精通中外文和掌握知识是搞好翻译的基本功。这就强调要作好翻译工作,就必须精通中外文,就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语外知识。所谓专业知识就是要懂行,所谓语外知识则包罗万象,就是要对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风俗人情等方面,都应有较多的了解,一句话,就是要当“杂家”。接着,笔者从精通中外文和掌握知识两方面作进一步论述:

(1)精通中外文,一个译者要搞好翻译,必须精通中外文。但笔者认为对中文的精通程度要超过外文,这是因为一个译者进行翻译必然经过理解与表达两个过程。诚然,在这两个过程中,译者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但译者在理解阶段遇到的各种困难在经过刻苦钻研或向高人、专家请教,仍可得到解决。但译者在表达阶段遇到困难时,则无援可求,只能自力更生。在翻译家傅雷看来,理解原文,或许还有充分彻底之境可以达到,而表达的艺术无穷,毕生努力也未必完满。因此,若译者的中文水平很高,他在表达时,就会得心应手、表达自如、文思泉涌,毫不费力地用流畅通顺的中文将原意表达出来。相反,如果译者的中文还不过关,就会处于“心中有,笔下无”的困境中,最终即使勉强翻译出来,也不会是“纯粹的中文”。下面,我们看一个成功的译例:

谁若不肯讲和、息鼓偃旗,那就兵刃相接,让他把头低

在这个翻译中,译者将译为“不可讲和,息鼓偃旗”,使用了汉语典故,而且翻译得十分押韵,可见译者中文功底之深,可以说是上乘之作。所以说一个翻译工作者其译文质量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的中文水平。这是因为译者无论译什么样的作品,都要用中文同读者见面,读者对译文是否欢迎,主要取决于译作中文表达如何,表达得好,就会吸引读者,使其爱不释手,反之,则会被读者所抛弃。据此,中文表达好坏在一定程度说上甚至决定了译作的命运。

(2)掌握知识,一个译者作好翻译工作,掌握中外文的同时也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语外知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风俗,俚语方言,历史上的事件,小说里的人物,五花八门,无以明之,名之曰‘杂学’。”他的这短话是要告诉译者应该当‘杂家’,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在语外知识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应掌握文化知识。因为文化知识与语言关系最为密切,与翻译也甚为密切。掌握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作好翻译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王佐良先生曾说:“因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比如在翻译“”时,在清楚表面意思(把椰枣运到巴士拉)的同时,译者应该了解到巴士拉盛产椰枣,因此这一个短语的正含义应该是“多此一举”。

三.译者严肃勤奋的态度:要作好翻译工作,还必须有严肃勤奋的态度,两者缺一不可,首先,严肃,即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翻译工作。译者拿到外文作品后,首先必须对原文以及与原文有关的一切问题进行认真、彻底的研究,以获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即把翻译与研究相结合,这是因为,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对原文理解透彻,融会贯通,才能译得好、译得巧。对原文研究愈深透,翻译就愈生动。所以翻译与研究相结合时一切严肃的翻译工作者的一贯主张。一个译者,首先自己要被原文内容所感动,然后才能译出感动读者的译文。另一方面,勤奋,如果严肃是翻译中理解的问题,那么勤奋则是翻译中表达的问题。所谓“勤奋”,就是要求译者要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态度来对待翻译,要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来表达,而绝不允许以疏忽大意,粗枝大叶、敷衍塞责、粗制滥造的态度来从事翻译。

总而言之,我们要以严肃、勤奋的态度对待翻译,这样才能减少误译,杜绝误译,才能做好翻译。

参考文献:

[1]《翻译学》 彭卓吾 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2]《翻译概论》 主编:姜倩,何刚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9月第一版;

[3]《新编奈达论翻译》 谭载喜 编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第一版;

[4]《阿拉伯文献阅读》 王有勇 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5]《翻译:思考与试笔》 王佐良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

上一篇: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下一篇:对新《民诉法》确立公益诉讼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