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05-18 09:14:48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的多元状态对人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人文关怀,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要体现心理健康的理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 教学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和中心任务。作为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其教学过程无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渗透生命价值教育,学会珍惜生活

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渗透珍爱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学会珍惜生命,体现生命价值”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使命。

在学习《生命,生命》一文时,教师利用张海迪的故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生命历程让学生知道并深刻了解生命的可贵,用张海迪自己的话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这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情的共鸣。

2.渗透爱的教育,学会关心他人

百善孝为先,爱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家长们往往会抱怨孩子不知道心疼别人,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折射出教育的无奈,大爱无疆,爱的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如在《游子吟》中如何引领学生挖掘出无私的母爱,如何通过学习拨动学生那根爱母的心弦;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如何体会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体会父爱如山的沉重,让学生在感恩中感受父爱的深沉……感人肺腑的文章会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在生活中学会关怀和关爱他人。

3.经受挫折,锻造性格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挫折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使学生了解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可以锻造性格的道理。如在学习《再塑生命》时,了解到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受到世人尊敬与推崇。

4.得失荣辱,保持乐观心态

得失荣辱往往相伴相随,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得失与荣辱,学会在得失荣辱中,保持乐观心态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例如《塞翁失马》寓言中的塞翁不因一时得失或喜或悲,这就是一种心态,一种乐观心态。学生的得失和荣辱的态度是学生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前提。

二、结合学生心理进行写作训练,疏导学生积郁的情感

学生们对待问题往往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是学生追求个性体验的特点反映。在学期初,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总结优缺点,并且形成文字,既教会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自我,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剖析不足同时,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文章的表现力。除此之外可以设定话题《关于“明星”的思考》、《早恋要不得》等在学期初讨论。

三、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在合作中受益

学会合作是学习的一种方法,树立“集众家之所长,为我所用”的思想,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使每一位参与者在活动中受益。通过合作来取长补短,这是培养团结与合作的有效方式。

2.情景模拟培养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朗诵、演讲、讲故事、排演课本剧等情景模拟活动,给学生表现才华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与集体融合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激发生活的热情。使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渐渐融入到温暖的集体中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和与人交往的良好心理状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专业性强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热情支持。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其本身的优势,挖掘文学作品中充满智慧、洋溢着人性光芒的内涵,让学生领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热情;品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欣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情怀;领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人生……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就要 “以人为本”,转变教师的角色,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设计课堂,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促进学习。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读研=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