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产业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2-05-18 07:16:24

湖北茶产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现状为背景,以理论研究为出发点,引用波特“钻石模型”,结合茶产业的特殊属性,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出适用于评价茶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根据模型,选取湖北等1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对湖北省茶产业竞争力水平作出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湖北茶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评价模型

1、问题的提出

湖北省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而茶产业的兴盛也能够极大地推动相关工农业的发展。2005年,湖北省政府提出了“十一五”茶业发展规划与对策,在此期间又提出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十一五”以来,湖北省茶叶产销两旺,是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品牌建设大突破,龙头企业大提升,质量和效益大提高,茶产业已成为湖北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近期,湖北省在总结“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开始编制《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于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使命,我意识到研究其茶产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湖北茶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其基本思路是,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根据因子得分情况得出评价结论。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现实经济和经典经济理论来看,茶产业竞争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正确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茶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前提。在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综合考虑茶产业资源禀赋条件、茶产业组织结构和茶产业环境的影响因素,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突出统计思想与统计方法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选取关键、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在科学的评价理论基础上突出茶产业的特点。

根据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选取资源廪赋条件、市场组织结构和产业环境作为三个因素作为一级指标。每个指标项目下面都有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见表1。

2.2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因子分析可以看成是主成分分析的一种推广。它的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因子 F1、F2、…、Fm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被描述的变量X1、X2、…、Xp是可以观测的随机变量,即显在变量。而这些因子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在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等领域中,许多基本特征例如“态度”、“认识”、“爱好”、“能力”、“智力”等等实际上是不可能直接观测的,我们把它们看成是潜在变量。而对人的测量例如“教育水平”、“收看电视频度”、“是否喜欢某种节目”、“考试成绩”、“平均收入”等等是显在的,可以观测的。对人的测量可以看成是一些潜在变量(不可观测的基本特征)的表现。因子分析正是利用这些潜在变量或本质因子(基本特征)去解释可观测的变量的一种工具。

2.3对湖北省等11个省份茶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国茶业年鉴2008》和互联网。

运行SPSS13.0软件后,对以上数据做因子分析,首先得到的是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表,见表3和表4。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变量的相关系数大于0.5,说明相关性较强,原则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74.458,相应的P值接近于0。如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709,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得分表可以看出,福建省、浙江省、四川省和湖南省的高级资源廪赋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浙江省和福建省,比其他省份高出很多。就初级资源而言,云南省、四川省和湖北省占据了全国三强的地位。就湖北省而言,先天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湖北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三,茶业产值位居第四,但由于良种普率较低以及公共品牌的缺失,使得湖北绿茶的内在品质和全国的知名度都不是很高,也使得湖北省目前只能依靠产量取胜。

综合二者,在资源廪赋条件上,福建、浙江、云南最优,湖北、四川、湖南次优。

2.4综合分析及结论

综合资源廪赋条件、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环境三个方面,可以把11个省份分成三个层级,福建省、浙江省和云南省茶产业竞争力相对最高;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安徽省茶产业竞争力较强;广东省、贵州省、江西省茶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其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从而进一步验证和表明了茶产业竞争力三因素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3、针对湖北省茶产业的发展建议

1.加强标准化茶园的建设和良种的普及

标准化茶园和优良的品种是保障茶叶内质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与之相关的基础建设方面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质量上的把关。在有机认证等各项标准认证方面,要认真执行相关规章。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和目前的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偏离,集约式发展才能使产业具有持久生命力。

2.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品牌营销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政府要在湖北绿茶及其湖北其他公共品牌的营销上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在形式上也要善于创新。

3.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湖北旅游资源丰富,要以之为依托,带动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做好茶湖北文化的宣传,并将文化和品牌营销有机结合,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摘要】本研究以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现状为背景,以理论研究为出发点,引用波特“钻石模型”,结合茶产业的特殊属性,对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出适用于评价茶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根据模型,选取湖北等1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对湖北省茶产业竞争力水平作出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湖北茶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评价模型

1、问题的提出

湖北省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而茶产业的兴盛也能够极大地推动相关工农业的发展。2005年,湖北省政府提出了“十一五”茶业发展规划与对策,在此期间又提出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十一五”以来,湖北省茶叶产销两旺,是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品牌建设大突破,龙头企业大提升,质量和效益大提高,茶产业已成为湖北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近期,湖北省在总结“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开始编制《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于湖北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使命,我意识到研究其茶产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湖北茶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基于因子分析法)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其基本思路是,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根据因子得分情况得出评价结论。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现实经济和经典经济理论来看,茶产业竞争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正确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茶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前提。在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综合考虑茶产业资源禀赋条件、茶产业组织结构和茶产业环境的影响因素,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突出统计思想与统计方法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选取关键、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在科学的评价理论基础上突出茶产业的特点。

根据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选取资源廪赋条件、市场组织结构和产业环境作为三个因素作为一级指标。每个指标项目下面都有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评价指标及其代表意义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编号及意义

资源廪赋条件 X1 茶园面积/万公顷

X2 茶叶产量/万吨

X3 农业总产值/亿元

X4 名优茶产量/万吨

X5 可采摘面积/万公顷

X6 公共品牌价值(品牌资源)/亿元

X7 无性系良种覆盖比例

组织结构状况 X8 茶叶交易市场*

X9 茶业企业数目(规模 年产值≥500万)

X10 龙头企业产值/亿元(选取每个省的前十位计算总和)

X11 中国驰名商标数目/个

X12 茶产业服务业*

X13 茶叶年出口额/万美元

产业环境 X14 产业政策*

注:带*的指标表示下面有三级指标

2.2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因子分析可以看成是主成分分析的一种推广。它的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因子 F1、F2、…、Fm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被描述的变量X1、X2、…、Xp是可以观测的随机变量,即显在变量。而这些因子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在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教育学等领域中,许多基本特征例如“态度”、“认识”、“爱好”、“能力”、“智力”等等实际上是不可能直接观测的,我们把它们看成是潜在变量。而对人的测量例如“教育水平”、“收看电视频度”、“是否喜欢某种节目”、“考试成绩”、“平均收入”等等是显在的,可以观测的。对人的测量可以看成是一些潜在变量(不可观测的基本特征)的表现。因子分析正是利用这些潜在变量或本质因子(基本特征)去解释可观测的变量的一种工具。

2.3对湖北省等11个省份茶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表2 资源廪赋条件各指标数据

省份 茶园面积/公顷 茶叶产量/万吨 产值/亿元 名优茶

产值 采摘面积

/万公顷 无性系良种覆盖比例 公共品

牌价值/亿元

X1 X2 X3 X4 X5 X6 X7

福建省 20.12 27.26 104.03 60.1 18.35 95% 194.71

云南省 37.33 20.73 100.7 50 22.87 32.50% 44.19

浙江省 18 12.6 86 78 12.2 57% 218.21

湖北省 21.47 12.6 52.4 40.8 14.73 27% 22.61

湖南省 10.1 11.8 37.8 26 9.2 45% 42.38

安徽省 13.35 8.33 36 28 12 17.50% 35.13

广东省 4.08 5.33 35 29.2 3.35 40% 10.7

四川省 21.89 12.93 67 42.7 18 48.70% 50.85

河南省 10.4 4.2 40 28 2.33 15% 45.71

江西省 5.68 3.51 17 7.96 4.9 44.50% 30.46

贵州省 21.93 2.1 32.17 13.7 9.3 21.30% 37.77

数据来源:《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国茶业年鉴2008》和互联网。

运行SPSS13.0软件后,对以上数据做因子分析,首先得到的是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表,见表3和表4。

表3 相关系数矩阵 Correlation Matrix

X1 X2 X3 X4 X5 X6 X7

Correlation X1 1.000 .678 .721 .477 .916 .081 .189

X2 .678 1.000 .919 .793 .855 .696 .614

X3 .721 .919 1.000 .882 .874 .621 .689

X4 .477 .793 .882 1.000 .694 .568 .798

X5 .916 .855 .874 .694 1.000 .333 .391

X6 .081 .696 .621 .568 .333 1.000 .732

X7 .189 .614 .689 .798 .391 .732 1.000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变量的相关系数大于0.5,说明相关性较强,原则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4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KMO and Bartlett's Test(a)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709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Approx. Chi-Square 74.458

df 21

Sig. .000

由表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74.458,相应的P值接近于0。如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709,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由得分表可以看出,福建省、浙江省、四川省和湖南省的高级资源廪赋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浙江省和福建省,比其他省份高出很多。就初级资源而言,云南省、四川省和湖北省占据了全国三强的地位。就湖北省而言,先天资源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湖北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三,茶业产值位居第四,但由于良种普率较低以及公共品牌的缺失,使得湖北绿茶的内在品质和全国的知名度都不是很高,也使得湖北省目前只能依靠产量取胜。

综合二者,在资源廪赋条件上,福建、浙江、云南最优,湖北、四川、湖南次优。

2.4综合分析及结论

综合资源廪赋条件、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环境三个方面,可以把11个省份分成三个层级,福建省、浙江省和云南省茶产业竞争力相对最高;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安徽省茶产业竞争力较强;广东省、贵州省、江西省茶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其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从而进一步验证和表明了茶产业竞争力三因素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3、针对湖北省茶产业的发展建议

1.加强标准化茶园的建设和良种的普及

标准化茶园和优良的品种是保障茶叶内质的核心部分,因此在与之相关的基础建设方面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质量上的把关。在有机认证等各项标准认证方面,要认真执行相关规章。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和目前的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偏离,集约式发展才能使产业具有持久生命力。

2.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品牌营销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政府要在湖北绿茶及其湖北其他公共品牌的营销上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在形式上也要善于创新。

3.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湖北旅游资源丰富,要以之为依托,带动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做好茶湖北文化的宣传,并将文化和品牌营销有机结合,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燕妮,章家清.安徽省茶叶产业竞争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818-1820.

[2]管曦,杨江,谢向英,林丽琼.中国茶叶消费现状与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茶叶科学,2011,31(6):546-551.

[3]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11,(5):4-10.

[4]方玲,吕立哲,金开美,赵丰华,郑杰.基于 GEM 模型的信阳茶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茶叶Journal of Tea 2011,37(3):133-132.

作者简介

许林(1972-),男,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上一篇:我国“人人贷”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与有关判... 下一篇:欧债危机背景下的股票与债券市场动态相关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