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艺术院校课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18 06:07:06

论高等艺术院校课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课程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课程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近年来,高等艺术院校课程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从高校课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剖析、完善课程管理工作的几点设想、健全课程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环节入手,对当前高等艺术院校课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艺术院校;课程管理

课程是制约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它通过系统地编排各学科教学内容和进程把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是变教育理想为育人现实的重要条件。但是,近年来,课程教学体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结构体系欠合理性,难以支撑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与社会、学生需求脱节。具体体现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不甚合理;学时数偏多;因人设课等。因此,加强高校课程管理尤其是课程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一、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缺少相应的课程审议制度

课程审议环节,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在高等艺术院校课程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材建设落后。以音乐学为例,由于艺术类专业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及想象力的发挥,固以本校教师专著自编教材为主,忽视了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且缺少校际交流、互补和对话;所设专业方向过多、过细,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却明显滞后。

(二)缺少相应的课程反馈机制

所谓“课程反馈机制”,即在课程管理中,针对一些影响课程的因素,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变革课程的机制。一般来说,课程方案应随着培养目标或培养类型做相应的变化调整,但事实并未如此。比如说,高等艺术教育以培养音乐类、美术类或艺术类等专业人才为目标,应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但事实上,高等艺术教育的培养还没有完全摆脱普通教育培养的模式,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环节中就更为明显。因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反馈机制,进而对课程进行有效地调整、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程管理弹性不足

无论是高等师范院校还是高等艺术院校,在课程选择中,“一选定终生”的现象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种选课方式不足之处体现为:学生在选择教师及课程时,缺乏一个了解的过程,致使学生的发展受阻;其次,课程管理的弹性不足,如钢琴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课学习后,若发现其兴趣不在钢琴方面,就很难予以调整变化方向。

(四)学生选课缺乏科学指导

在高校的课程选择中,“趋易避难”则成为学生选课时的重要现象。有的学生只选择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比如说,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乐理课或音乐欣赏课作为其选修课;也有一些同学针对教师严格与否进行课程选择,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进行选课咨询,因而其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课程的选择,关系到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应引起学校相应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加强高等艺术院校课程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课程管理机制

程式化、封闭式的管理往往成为我国高校课程管理机制的突出特点,然而笔者认为,新的高校课程管理运行机制的创建,不仅仅要立足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更要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使二者有效结合。具体体现为:

1.建立民主审议机制,强化课程决策管理

课程决策民主审议新机制的创建,就是要从制度和途径上充分保证广大公众(如:行政领导、学术专家、教师及学生等)参与课程审议的合法性,合理体现各主体对课程决策的影响力和监督力。

2.完善课程筛选制度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也就是说,所开设的课程应依据其培养方案而定。值得一提的是,开课计划应根据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当社会需要发生新的变化,学科有新的发展,均应适时地对原有的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包括增、减、换。此外,建立学年(或学期)末课程问卷调查制度。主要调查对象为临毕业的大三或大四学生,以及刚参加工作的学生,以此全面了解他们对所设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最后,所选择的课程应经主管部门归纳整理,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

3.完善课程评价管理的导向、激励机制。

课程评价,即为获得课程实施中有效的反馈信息,对教研室、学术专家、教师及学生进行评教,以便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反馈调控功能。它作为学校课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现行高校的评价管理中,人们往往注重其评价的结果,与之相应的激励和促进功能则被忽视。因此,在高校课程管理中,应高度重视其过程的管理,使课程管理工作朝着更规范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二)明确课程管理主体――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

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由各学科中的教授、课程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等人员构成。它作为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其设立的目的在于:为使课程的设置、审核及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而服务。一般来说,课程管理委员会设校、院(系)二级。校级主要是对全校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审核和管理,以及对其下属课程管理委员会开展指导性工作。院(系)级主要负责其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管理。各级课程管理委员会要各司其职,学校应加强其柔性管理,实旅统分结合原则,从而调动学院(系)的积极性。

(三)建立选课咨询中心

选课咨询中心的建立,即在课程管理中,用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性。选课咨询中心应在每学期开课前,针对各科的特点、内容举办一些相应的指导讲座。同时,标明各门课程的学分数,发挥学分制在选课中的引导作用,既保证专业课的优势,又有助于扩大学生将来就业的渠道。

三、强化高校课程管理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建立以课程质量提高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丰富的课程内容、灵活的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更要兼顾所设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的设置,兼顾分科性学科课程与综合性学科课程设置,同时发挥活动课程、选修课程及隐性课程的作用,使得课程既反映学科水平,总体又自成体系。此外,增设研究型课程,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管理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参与

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就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和自由发展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构建多样化的综合课程的同时,积极发挥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作用,从而实现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此外,增设任意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三)重视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一般情况下,培养计划入校三个月内制定完毕,学校将其作为教学档案进行保存。但这种培养方式过于刚性管理,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在学期结束前,对培养计划进行阶段性的调整,或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使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管理更加弹性化、科学合理化。与此同时,有效的课程管理要求在制定培养计划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对其发展有利的课程。

上一篇:江西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对全能型音乐歌舞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