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兴趣培养

时间:2022-05-18 02:55:55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13-01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的目的性和认识的兴趣性。后者对于学生更为现实。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总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觉得学习的轻松;相反,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这种学习是枯燥难熬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浓厚的兴趣。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 联系实际生活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会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丰富多采,学生也会乐在其中,学生创造力就会得到尽可能的发挥。

笔者曾给一年级的一位学生出了一道这样的题:一个数是3,比另一个数少2,另一个数是几?该生回答:3-2=1,另一个数是1。接着,我又出一道题:你的弟弟有3个苹果,比你少了2个,你有几个苹果?这位同学马上回答:“3+2=5,我有5个苹果。”一个小朋友做出两种不同的回答,这说明第二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他可以根据问题提供的情境,借助于具体形象进行思维。这个例子告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这样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了贴近生活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的时候,笔者拿来了牙膏盒、水杯、粉笔盒,足球、玻璃球等等。还有在教学三年级“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到操场上跑一跑、量一量、测一测,感受一下10米,20米、100米的距离。这些生活化的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

2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学生在学习中便会积极思考,诱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探索性、竞争性、游戏性、故事性的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情景教学活动之中,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效果的,所以,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的游戏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学“7的分与合”笔者通过了几种游戏巩固了7的分与合,第一,是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请小朋友拿出1~6这6张数字卡片。老师拿出一张卡片,小朋友要很快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一张卡片,使拿出的卡片上的数和老师拿的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7,并把卡片举起来给老师看,说出几和几合成7。第二,猜一猜游戏,老师把这7颗糖果分在两只手里,不让大家知道每只手里有几颗糖果,让学生猜出老师每只手里有几颗糖果。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积极性、主动性高,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3 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活动,它形象、直观、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它需要多种感官参与,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是启迪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天生好动,好玩,动手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多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做”过,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4 进行优化训练

练习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数学教学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征,备课时要从练习的形式、题型出发,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如讲故事、做游戏、小组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有如在“7的分与合”结束新课时,同样也设计这样一个练习:练习“小蚂蚁找家”师讲述:小蚂蚁的家在哪里?请同学们根据蚂蚁身上的数字和家的门号帮小蚂蚁找家(小蚂蚁身上的数字和门牌号的数字合起来是7)比一比,哪只小蚂蚁最先回到家。像这些有趣练习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上一篇:用艺术的语言“粘”住学生 下一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