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机理

时间:2022-05-17 02:03:12

文化产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机理

摘要: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果,是文化产业的基本产物。文化产品的内部属性和外部属性决定了文化产品具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正是这些特殊的属性和功能使得文化产品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应充分利用文化产品的这种属性和功能,在文化产品中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途径。

关键词:文化产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性;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9-0172-07

文化产品内涵深刻、外延丰富,包含有诸多的产品类型。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动漫、快餐等都是文化产品中最基本的文化形态,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文化产品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形式直接进入社会成员的文化消费领域,通过影视、新闻、文学作品等可感可悟可体验的审美把握,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选择和审美观念,从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和支点。

更重要的是,文化产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承载着对大众的教化职能以及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它埋藏着当代人的焦虑,充满着当代人的梦想,表达着当代人的人文关怀,是当下思想的时尚表达,是社会主流意识的鲜明体现。这里“撇开关于意识形态的经院式分析,直接从当今社会的实际出发,可以发现,社会的发展已经进步到了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意识形态建设。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与文化产业这一载体的规模手段才能实现的时代”。而文化产业最核心的部分则是文化产品。换句话或许可以这样说:“社会的发展已经进步到了一切关于思想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意识形态建设,都只有通过和借助与文化产品这一载体才能实现的时代”。文化产品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就在于文化产品承载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具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属性和功能。

一、文化产品具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殊属性

“文化产品,具体来说,就是文化生产的成果,是用一定的物质载体承载着特定的精神内容的产品形式。它具有精神产品的性质,又具有物质产品的特点。”作为物质产品,文化产品要考虑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要注重产品的物质材料的选择,重视商业化、流行性因素,追求经济效果;作为精神产品,文化产品要有创新性内容,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具有能够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并通过信息、宣传、教育、文娱等功能,担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因而。文化产品具有物质产品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精神产品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双重属性,而这些属性又可以归结为文化产品的内部属性。因为除此之外,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的产物、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还兼具外部属性。即文化产品的属性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属性,其中内部属性包含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外部属性包含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属性(如下图1)。

(一)内部属性

1.商品性。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商品性,就是具有一般商品所具有的属性。“文化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专门的交换品生产出来的”,即文化产品首先是一种产品,它具有一般产品具有的商品属性和经济效能。

首先,文化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物化成果,文化产品一经生产出来,就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既可以直接运用于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领域,也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文化领域。其次,文化产品具有价值。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一般商品的生产是一样的。都在生产的过程中凝结了人类劳动,耗费了人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文化产品的价值也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制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文化产品价值的含量。再次,文化产品具有交换价值。文化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不进入交换领域。文化产品的价值也不能得到体现,只有进入市场、进入流通领域,文化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得以实现。第四,文化产品除具有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外,文化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还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要受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等的限制和影响。文化产品只要一进入市场就要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和影响。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主要偏向于文化产品的实体或形式部分。不仅如此,文化产品作为一种产品,和一般产品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文化产品的“文化”方面,即文化产品以自己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构成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精神属性或日意识形态属性。

2,意识形态性。文化产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反映社会经济基础、体现社会主体意志,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所以,“文化商品和服务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他们不像咖啡壶、汽车或银行卡那样只是具有一种实用功能,在本质上还是价值观的携带者。”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很早就认识到文化产品在实现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独特影响,他说:“流行文化中当然不无琐屑与凑热闹的成份,但一个占据着流行文化传播通道的国家有更多的机会传达自己的声音并影响他国的选择则是千真万确的。”

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可以从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和传播等过程中体现出来。

首先,任何文化产品在创作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掺杂创作者自身的主观印记、政治思想倾向、伦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并通过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向社会表达、宣传,力求实现其思想价值主张的泛化。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论述文化资本概念时曾专门探讨了精英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精英价值观有时可以转化为整个社会的文化资本,这其中就暗含了精英价值观即文化产品的重要意识形态功能。

其次,文化产品在流通消费过程中。通过交换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在实现它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即传播特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审美观等等,而大众在消费中则不可避免的被赋予了创作者观念和倾向的作品所影响。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很早就看到了文化产品的这种意识形态属性。他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马克思对此也曾经形象地描述,即“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由此可见,文化产品从产业化的生产经历商业化的运作到规模化、组织化的再生产、再分配,会形成较强的意识形态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达到物质、经济力量的作用。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对实现美国重建欧洲的目标很重要,其通过美国流行文化传播的思想也很重要。

上一篇:科学合作引发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下一篇: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