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现状

时间:2022-05-17 01:38:23

摘要:目的:研究通过采用血肿抽吸引流术来治疗脑出血所产生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将本医院192例进行了脑出血手术的患者,通过采用吸引术以及骨瓣治疗进行分组治疗,将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通过限定参照条件与设置对照的手段进行研究。结果: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严密的比对之后,采用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情况较好,风险更低,预后较好。结论:在未引起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采用血肿抽吸引流术来治疗脑出血对患者的治愈率较高。

关键词:血肿抽吸引流术;脑出血;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42-01

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一种疾病。由于在进行手术过程中容易引起更大的出血等情况,因而该病的预后往往较差。而医务工作者在进行手术时未能找到具体的出血点就盲目的进行电凝止血,也有可能伤及神经,造成患者更大的生理功能障碍[1]。迄今为止,医学界在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更有效的治疗脑出血的问题上有很大的争议,既包括手术中对神经损伤的产生原因、环境、临床的治疗方法及手段的不明晰,也包括在该研究领域收集的资料的完整性较差。而近几年来推出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方法在对脑出血进行治疗时有着操作方法简单,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对脑组织损伤较小,手术风险较低,治疗耗时较少以及费用更低廉的特点,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许多患者家属的好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为192例进行了脑出血手术的患者,其年龄跨度在4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6岁,其中男性130例,女性62例。其中,患有高血压的患者118例,出血部位分别为:丘脑出血 64 例,壳核出血 106 例,脑叶出血 22 例。其中实质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为50例,血肿量为\20ml。根据从发生脑出血到实际就诊的时间不同,主要分为两例:7h内进行早期手术的有98例,7h~48h内进行手术的有94例。将所有病患分为两组,其中微创组112例,骨瓣治疗组80例。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年龄、营养状况均无太大差异,不对该研究造成大的影响,因而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19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抽吸引流组112例,骨瓣治疗组80例。采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脑出血治疗的患者(a组)和采用,骨瓣手术进行脑出血治疗的患者b组)均需经过历时14天左右的疗程进行全面的观察与治疗[2],最后通过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对。在为期一周的观察期内可以得出两组病患的意识恢复情况,在两周之内可以得出病患的两种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的情况。

1.2.1血肿抽吸引流组:血肿抽吸引流术首先通过CT来准确的测量病人头部血肿的三维数据,进而能够得出血肿的具置以及血肿的面积和立体形态,从而能够制定出较好的手术方案[3]。而根据制定好的入颅路径,将人体的头部通过计算机进行建模分析,就能得出具体的手术参数。整个手术都是在基础麻醉加上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根据血肿中心至穿刺点的距离选取相应长度的穿刺针,将针尾固定在电转夹具上,转透颅骨及硬脑膜后拔除金属内芯,换塑料内芯后,拧紧盖帽后从侧管稍加负压抽吸。首次抽吸量控制在总量的1/3。在插入冲洗针后以生理盐水进行血肿冲洗。待冲洗液清亮后注入1万U尿激酶(以1ml生理盐水稀释),夹闭2~4h后放开引流管,每天2~4次。根据引流量及复查CT结果调整穿刺针的深度,3~7天拔针。

1.2.2骨瓣治疗组:骨瓣治疗组则是根据病患脑出血量的多少,病人术前意识障碍的深浅,血肿的位置来进行去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因该方法手术治疗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大,治疗费用高,故手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1.3统计学方法:该研究主要通过采用统计软件包对不同组别的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比对,进而采用二次回归成像法以及X2值可行性检验法对离散的资料进行检验,最后再用函数的形式加以反应。

2结果

在术后两组均未产生其他并发症的前提下,通过分组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脑出血采用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的a组与采用去颅骨瓣手术进行治疗的b组队预后有明显的差异(P

上一篇:浅谈丙肝抗体阳性者血清中HCV—RNA的联合检测... 下一篇:鼻腔射频治疗鼻出血在耳鼻喉科门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