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17 10:34:06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在群体动力、群体心理和系统理论的支撑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大学教育中的应用需要以确立明晰的合作规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的控制小组规模、保证良好的性别配比、选择优秀的小组负责人,以及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能力等因素来进行小组人员配置,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完善教学模式的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 学习模式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36-02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国都拥有广泛的市场,是各个阶段教育过程中都较受青睐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合作性强、效果明显等特点,是参与式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在西方国家常以“TEAM WORK”或者“GROUP WORK”的形式出现。在参考群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系统论思维模式,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大学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群体动力”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提出的群体动力公式为:B=f(P,E)。其中,B指个人行为,P指个人,E指社会环境,具体主要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以及群体士气等方面。在“小组合作模式”当中,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参与模式是可以参照群体动力模型来建构的,包括小组成员构成及其个人行为特点,小组学习规范及压力、小组凝聚力和士气等各个方面。从群体心理学层面上来说,可以对学习小组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从众行为、顺从行为、暗示、模仿和感染等,这些因素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所取得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任何教育都不是孤立的,在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群体性层面进行研究的同时,还要通过系统的观点,全面的考虑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在以课堂为背景的授课基础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只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手段和一个值得探索的途径,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学习方向的指导、合作学习思维的培养等方面都必须负起关键责任,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消除学生的茫然感,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在学生不断的被肯定以及自我肯定的过程中较好的进行下去。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在大学教育中的合作规则

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置身于教学之外。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主要扮演了规则的制定者角色及部分承担学习小组合作绩效评估与点评者角色。因此,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模式要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必须首先制定基本的规则。

1、明确组织结构及分工职责

小组式的学习模式,本意是通过群体性合作,增强学生自主协调和集体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强化其学习动机、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若在小组分工过程中不能明确划分小组结构,或无法划分各个部分应该分工负责的板块和功能,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各自为政,学习资源浪费或分布不合理,达不到合作的效果;二是互相推诿,小组合作效率低下,拖沓无章,甚至不能完成既定学习任务。

因此,在大学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教师应凭借自身权威此种学习方式的合作规则,明确合作小组在该门课程学习中的基本组织结构和应该明确的分工负责部分,并强调这一部分规则的满足程度将作为对小组合作最终成果质量考评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减弱学生对此种学习方式产生的茫然和不信任感,另一方面杜绝对学习任务的群体性拖沓、重复抑或是漠视行为。

2、全员参与原则

全员参与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必须加以强调的关键性原则。在群体行为中,惰是可能发生的。若没有全员参与的要求,一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可能通常只由该小组中的一个或几个人完成,或者没有人对这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责任。个体心理上的懒惰与“搭便车”行为会对合作学习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也违背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衷。

在对学生群体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初期宣传和解释中,必须强调全员参与即每一位组员参与学习活动与其所获最终评价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要求每一个小组必须在其最终成果形式中以可测或可显示的方式给出每一位组员所做的工作具体内容。这样的做法可以保证最终学习成果的有效率、维护学生公平感、调动积极性及培养责任感。

3、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即在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出时间和效率上的具体要求。以组织一次案例合作为例,若是需要原创的案例,学习小组就必须安排好小组性的调研、案例成果的制作(如拍摄制作MV、制作PPT或模拟演练等)以及案例最终展示和进行成果提交,教师在这种情况中应给出十五天到二十天的小组合作时间。给出时间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检查验收的同时,成果是否符合硬性时间的要求,以及是否达到预先确定的效率标准,都应成为影响最后成果评价的关键指标,通过对时效性的强调,提高各个学习小组对等学习任务的紧张性,端正其学习态度,塑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4、范围既定原则

学习范围的确定必须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这是教师必须在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入时注意加以强调的。在给出的既定范围内,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是案例准备的结果,以各种健康积极的形式来对学习内容进行解释和表达,但跑题的情况或是偏激、非健康的表达形式都应在不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塑造人格、优化性格。“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由,但自由是相对的,必须有其边界和范围,在内容上不能超脱出所教课程,否则脱离教学目标,毫无意义,在形式上不能超脱社会规范,否则便是错引方向,不利于学生成长。

5、评价权力分配原则

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通常也是教师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和学生努力学习的直接动力之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检查,其评价权力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学习活动开始前给出明确规范。

对于学风尚未明显形成、理性分析判断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应该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助的学习成果评价模式。这种做法既可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和积极性。对于学风良好、学生分析能力比较成熟的班级,可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学习成果评价模式,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时通过教师必要的补充完善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认识和理解。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教育中的人员配置

1、“小组合作”的规模

小组合作的规模,即组成学习小组的组员人数以及小组数目的多少。在一般情况下,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要经历资料收集、材料制作、成果展示这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以2至3人为宜,因此学习小组规模最好控制在6至9人的范围之内。人数过少的合作小组显得过于弱小,不足以给组员提供足够的心理依靠和信任感,人数过多的合作小组更易产生从众行为、顺从行为和一些搭便车行为,使得组织人数和学习效率边际效益递减甚至产生反作用。

从总体上来看,在组织和安排一次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小组规模的设置还要考虑到整体的均衡要求。即划分的各个学习小组规模一应该尽量避免产生部分小组规模过大或过小的情况,以免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产生不公平的影响,增强复杂性;二应该考虑学习小组本身的数目的多少,是否能与学习时间的安排相配合,能否给予每一个学习小组同样均等的表现时间和机会;三要考虑到学习活动安排的场地是否能够符合小组学习形式的要求。

2、小组中的性别

小组中的性别,即一个学习小组中的男女比例,以及整个学习安排中各个小组的性别构成状况。具体而言,即指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一个学习小组本身的男女性别比例,以及在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不同小组之间的性别比例。

同一小组内部男女生比例应大致持平,性别数量上的均衡有利于充分发挥男女生的性格特点与优势,有效地规避因过多男生或者过多女生而带来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上的局限性。而不同小组之间的男女比例状况也应该达到一个大体持平的水平,以便于在更加客观的基础上以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男女生的数量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持平水平,文理科班级更是显现出了鲜明的“一边倒”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小组中的性别配比只能够根据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尽可能公平的分配,必要时要从数量上保证小组人员性别比例的平均化――这是一种在实践操作中较为可行的选择。

3、小组负责人的选择

小组负责人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和核心,必须满足意志力坚定、责任心强、有自信心、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等条件。它的产生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由教师指定,第二种是由学生推举。

在教师指定小组负责人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在该门课程中表现突出、成绩或进步明显的学生,提出让这些学生担任负责人的客观依据和理由,保证机会的公平性。也可对有自信毛遂自荐的学生进行考量推选,对他们进行肯定并给予其培养自我意识和表现意识的机会。

在学生推举小组负责人的情况下,当选小组负责人通常是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得到认可的,这有利于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给出候选人推选的竞争性暗示,并认真观察以避免缺乏责任心或学习能力的负责人当选。

4、小组性格能力结构

(1)性格结构

根据古希腊医生希波拉底(Hippocrates)的划分,人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不同的个性导致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在进行小组合作的组员配置时,组员的性格搭配是必须要考虑的要素之一。然而,在分组前的性格调查中,所有的学生都否认自己完全属于这四种气质类型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学生们认为自身只符合一种气质类型中一种或者几种行为特点,并且同时拥有两种以上气质类型的特质。

面对学生符合多种气质类型特点的混合型状况,关键是要判断学生主要的性格趋向而不是完整的性格特质,这种判断可以以对学生的个性问卷调查为依据统计得出,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简单的分为四类:外向冲动型,外向稳重型,内向稳重型,以及内向抑郁型。并以此作为小组划分的性格指标依据。

(2)能力结构

在学习小组的构成中,需要有核心的负责人,也要有得力的策划人和方案实施人,还要有较好的协调者和执行者。因此,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对软件技术手段和硬件使用方法的掌控能力、对组织人员安排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协调能力、成果演示或展示环节所需要的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都是每个小组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根据这些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组员进行组合,也是划分小组的重要考量。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大学教育之中,是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和多样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规则的确立,保障学生的公平感,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和水平,并着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或产生迷茫感等现象,及时予以指导。在大学课堂上,小组合作既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途径,也是教师指导模式的创新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国海. 组织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2]张德. 组织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3][美]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4月版.

[4]乔纳森.H.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 华夏出版社,2008年1月版.

作者简介:丁婷婷,1983年生,硕士、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管理

基金项目:2009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行动学习: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LGC2009JY27。课题组成员为陈亚辉、王春生、丁婷婷、詹秀华、陈晴。

上一篇:谈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 下一篇: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