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运用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时间:2022-05-17 04:30:44

让语言运用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一、 背景拓展:词语的运用

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接触过不少词语,可真正能够自如地用于言语活动的不多,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初次接触相关词语时,词义内涵与形象内涵没有构成多向的联系,它留给学生的大多还是抽象的意思。当生活中出现相关形象时,难以与学生心中的词语库存构成快速而有效地联系,结果就出现了库存的词语总是束之高阁,眼前的形象却难以描述。可见,为让词语成为学生的活的库存,在学生接触相关词语时,须重视词义内涵与形象内涵地有机结合,让词语以具体的形象,构成自然而必然的联系,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列举相关形象,开阔背景空间。比如,苏教版三下《恐龙》一课中的“望而生畏”一词,学生首次接触,为促使其理解运用,教者这样引导:

师:看到三角龙这样的脸型,你会感到怎么样?

生:我看到三角龙的脸型,会感到很害怕。

师:作者用了哪个词语,表达这个意思的呢?

生:望而生畏。

师:三角龙的脸型让人感到望而生畏,你还看到过哪些动物的什么部位,让你望而生畏的呢?

生:大蟒蛇伸出长长的芯子,让人望而生畏。

生:鳄鱼张开嘴,露出锋利无比的牙齿,让我望而生畏。

生:老虎张开血盆大口,让人望而生畏。

师:除了动物凶恶、难看的样子让人望而生畏,生活中,还有什么场景让你感到望而生畏?

生:夏天,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叫我望而生畏。

生:台风登陆时,将大树连根拔起,电线杆被刮倒了,那情景真让人望而生畏。

师:你们说的是自然现象,还有其他的吗?

生:妈妈知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阴沉着脸,我望而生畏。

生:在医院,护士要给我打针,我见针头就望而生畏。

生: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前人山人海,令人望而生畏。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由三角龙脸型的形象与“望而生畏”的意思构成联系,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拓展到蟒蛇、鳄鱼、老虎等可怕的动物,再拓展至自然现象和生活琐事,随着空间的不断拓展,学生眼前的形象越来越丰富,而这些形象始终与“望而生畏”这个词语的意思构成了紧密的联系。如此引导,词语存贮于学生头脑中的不仅是具体的意思,而且是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望而生畏”这个词语的灵活运用就无须担忧了。

二、 分步递进:句式的模仿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在阅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句式,这些句式在其言语活动中却难以寻觅,因而他们说话写作时不够灵气,欠缺生动。可见,让句式成为听从学生自由调遣的活的库存,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当学生在阅读中碰到陌生的句式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引导领会句式在语言表述中的作用,并结合生活实际,寻求相似内容,进行移花接木,促使学生运用。例如,苏教版三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句子向学生传达了规则意识,怎样让学生在理解句义的同时,把握并学习运用句式呢?教者这样引导:

师:生活中有哪些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自觉遵守呢?请你用上“不管……都”的句式说一说。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不能踩踏草坪。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或随地吐痰。

生: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拾金不昧。

生:在教室里,不管有没有老师在,我们都应该遵守纪律。

怎样让句式训练寓于内容理解与情感体会之中,让它们融为一体呢?上述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理解内容、体会规则后,教者及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相关现象,用“不管……都”说说句子,陈述见解,这既是句式的训练,又是情理的感悟。

三、 触类旁通:道理的讲述

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说理性的课文,有些非说理文中也有说理的段落,说理中都是言简意赅,有理有据,这是学生学习言语方法的重要范例。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理解道理,领会说理方法;继而由此拓展,触类旁通,练习讲述道理。比如,《狼和鹿》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对“功臣”和“祸首”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解读。初读,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可细细品读后,又感到讲得确实在理。怎么让学生弄懂这违背常理的话语呢?教者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狼对鹿和森林的影响,理解鹿对森林和自己的影响,从而明白“功臣”和“祸首”的意思。此后出示句子:“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取得冠军的刘翔,居然说约翰逊是自己的‘功臣’。”接着,这样引导:

师:课文这段话先讲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然后从“森林”和“鹿群”这两个方面讲理由,很有说服力。你们能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联系课文《翻越远方的大山》,说说刘翔称对手是“功臣”的理由吗?

生:约翰逊跨栏水平一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刘翔会产生追赶约翰逊的愿望。

生:刘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会不断刻苦训练,跨栏水平不断提高,后来终于超过约翰逊了。

生:是啊,不是约翰逊引领,刘翔怎么会成为冠军呢?

师:你们讲得很好,理由很充分。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取得冠军的刘翔,居然说约翰逊是自己的“功臣”。约翰逊跨栏水平一流,刘翔会产生追赶约翰逊的愿望。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刘翔会不断刻苦训练,跨栏水平会不断提高,最终登上冠军的宝座。

师:(带头鼓掌)说得太棒了!

其实,要三年级的学生讲道理,确实有难度,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先分步引导,然后连起来讲述,学生随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终模仿成功。教学中,情理体悟与语言训练,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可谓天衣无缝。

四、 角色转换:故事的复述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不少课文安排了复述的练习,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为提高复述效果,教师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灵活地讲述故事,设法让学生由旁观者变成当事人,把他们从幕后推到前台。这样的训练,对文本的解读而言,更有难度;对学生的训练而言,也更有力度。譬如,阅读《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教者要求学生想象娜塔莎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由娜塔莎的口来讲述这个故事。请看下列片段: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娜塔莎,回家后该怎么把自己经历的这件事讲给妈妈听呢?请同桌一人扮演娜塔莎,一人扮演妈妈,来一段母女对话。(然后,指名上台,跟教师对话)

上述案例中的角色变换,转换了角度,提高了趣度,增加了难度,对学生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激励。教者置身其中,和学生一起表述,这样,情境性更真、趣味性更浓。在复述中,教者穿针引线,激起一个又一个话题;学生机智应答,出现一段又一段妙语。这样的复述,不仅是语言的内化,而且是语言的提升。

(作者单位:泰兴市襟江小学)

上一篇:童心阅读破译言语表达的密码 下一篇:对当前写字教学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