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扩张与内需结构失衡

时间:2022-05-16 09:44:01

信用扩张与内需结构失衡

【摘要】当今世界,为应对实体经济的不景气,货币当局一贯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带来了人为的信用扩张。信用扩张刺激了实体经济的增长,但也会给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这不仅仅意味着通货膨胀,对于实体经济的内部需求结构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文章从理论出发,结合实证来探讨信用扩张对实体经济内需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扩张;投资;消费;内需结构;失衡

一、信用扩张的内涵

信用扩张即信用膨胀,是指经济体中信用关系的积累,反映的是经济中资金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程度加深,资金的融通量的增加。自中央银行制度出现以来,信用扩张中既有反映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的信用膨胀,即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信用膨胀;还包括由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所引发的政策性信用扩张。目前,在大多数有关信用扩张造成的经济增长负面效应问题的研究中,信用扩张一般是指央行货币政策所导致的政策扩张。

从信用扩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信用扩张有利于将拥有大量闲置资金所有者手中的资金融通至资金使用效率较高的生产者,有助于提高资金里有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而信用扩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随着经济的总量和投资规模的增加,经济中资金融通的规模也相应会增加,信用规模也将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信用扩张又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如果信用规模过度扩张则会造成投机行为盛行、经济风险积聚、经济结构扭曲等诸多不利影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将就信用扩张造成的内需结构失衡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二、信用扩张对经济内部需求产生的影响机理分析

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信用扩张将会有力刺激宏观经济总需求的增长。从总量来看,信用扩张会造成金融市场资金供给的增加,利率降低,导致资金使用成本的降低,更多资金缺乏者能够承受资金的成本,从而融通资金进行消费或者投资,因而信用扩张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信用扩张刺激总需求的同时也将带来内需结构的变化。

从信用扩张对投资、消费需求的影响机制来看,由于消费与投资在决策过程与行为主体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信用扩张对两大内需的影响力大为不同。首先,投资者对于利率更加敏感,投资与否决定于资金使用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信用扩张带来的资金成本变化(利率变化)不仅影响到资金的流出,还会影响到未来的收益,进而影响投资决策;而消费者消费与否直接依赖的是消费商品所带来的效用与商品价格之间的比较,对于商品带来的效用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个商品效用的评价也并非一致,导致消费决策难以根据具体指标的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因此尽管信用扩张会也会给贷款消费商品的消费者带来额外的成本,但并不会给消费决策造成太大影响。其次,投资者多以机构组织为主,消费者多以个体为主,消费所需的资金融通量通常小于投资所需的资金融通量;并且消费主体的资金融通需求没有那么强烈,而投资主体内部委托关系广泛存在,也造成了内在的投资冲动,因此消费与投资主体差异使得其对于资金成本敏感性大为不同,造成信用扩张对投资和消费影响的非一致性。此外,现实经济中对于消费主体融资的渠道要远远落后于对投资主体融资的渠道,这种金融体系的客观限制也造成了现阶段信用扩张对投资与消费影响的非一致性。

三、中国信用扩张与内需结构性失衡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率与消费率变动趋势

改革开放以前制约我国经济的是生产落后,如今生产力已有极大提升,但国内消费却没有适应生产的提高,导致了我国现阶段内需不足、发展失衡。与此相对应的金融体系也是倾向于生产投资领域,这种金融体系结构本身也给消费的提高形成了制约。从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却不断上升。1978年到1988年、1989年到1999年、2000年到2011年最终消费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6.4%、53.7%和45.5%;与此同时,投资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从前20年的平均33.33%,上升到2000年到2012年的平均49.94%(如图1所示)。特别是2001年以来我国投资率一直都居高不下,除了2005年,投资率一直都高于消费贡献率,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2009年投资对于经济贡献率出现历史高峰,达到87.6%的罕见水平(如图2所示)。

为剔除周期性波动因素和偶发因素的干扰,更好的把握投资率与消费率的变动趋势,本文运用Eviews计量软件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终消费与投资对于GDP的贡献率做了H-P滤波,得到了两者的潜在趋势(如图3所示)。

(二)中国信用扩张与内需结构失衡的实证分析

如果将政府进行的宏观调控政策视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我们可以将政策调整带来的信用扩张看作是经济系统的外在冲击。于是采用VAR模型可以较好的观测政策性信用扩张对内需结构失衡的影响。所谓脉冲响应函数是指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它刻画出在误差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

1.信贷扩张与消费率变动的趋势因素、周期因素分解

由于各年度信贷规模统计数据中既包含着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趋势性因素,又包含着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政策性扩张。相应的,年度投资率消费率数据既受到长期经济发展趋势与前期政策作用的影响,同时也受近期政策性信用规模变动的影响。因而分解出政策性信用扩张及其带来的内需结构变动将成为建立脉冲函数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

为减轻数据的过度波动与异方差问题,本文对反映信贷余额数据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并采用滤波器为100的HP滤波函数进行趋势性因素分解,如图4所示。其中LZLOAN为信贷余额的原始统计数据,Trend表示运用信贷年增长的趋势性因素,即实体经济推动下的信贷规模扩张,Cycle表示的是信贷年增长额围绕潜在增长趋势波动的偏离值,即政策性信用规模变动情况。相类似的我们对投资与消费比率做趋势性分解,如图5所示。其中,LI_C是投资与消费比率取对数后的原始数据,Trend表示计算得出的投资消费比率增长的潜在趋势,Cycle表示的是投资消费比率围绕潜在增长趋势波动的偏离值,其序列记为hp_i_c。

2.信贷扩张对经济结构影响脉冲分析

由于建立VAR模型要求分析变量间需存在协整关系。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hp_zloan和hp_i_c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序列在5%的水平下都呈现平稳状态。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显示,两个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银行信贷年增长额与投资消费比率两者的波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我们运用Eviews建立VAR模型,模型的特征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特征根的倒数的模都小于1,因而VAR模型是稳定的,由此得出的脉冲分析结果较为可靠。

如图6所示,如果给新增信贷hp_zloan一个政策性的冲击,从第一期开始投资消费比率就产生了一个偏离潜在增长趋势的正向波动,这意味着如果新增信贷如果偏离潜在趋势增长,那么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也会偏离自身增长的趋势而增长,表明信贷增长的波动能够造成投资消费的失衡。这就是说,如果央行为了刺激经济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银行信用扩张,也将导致实体经济投资与消费的失衡。具体来说,投资对于利率十分敏感,一旦利率降低,将会极大的刺激投资需求,贷款增加,银行信用也会随之扩张。因此根据脉冲分析结果,1994年以来每一次银行信用的政策性扩张都会带来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衡。

四、政策建议

经济机理分析与我国经济数据表明,信用扩张可以直接刺激经济总需求的增长,但也会造成投资与消费结构变动,加剧实体经济的内部结构失衡问题。因而抵御衰退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中蕴藏着未来产出与消费失衡的风险。由此,本文建议:

1.货币当局应当尽量严格控制合理控制信用扩张力度。财政政策相对货币政策而言,其政策的重点更为鲜明,可有效集中资源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信用扩张所带来的盲目性与低效率。因此,在应对经济萧条时,政府应采取更多的财政政策手段,减少货币政策的频度,降低货币政策力度。这不仅仅是避免投资消费结构失衡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观诉求。

2.深化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完善消费领域的金融制度建设。经济根源于人们的需求,决定于生产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影响与制约。我国长期积累的内需不足、发展失衡问题较为突出,金融体系的结构本身对消费形成的制约已在当前集中显现。因而突破金融制度的约束,加强消费领域的金融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我国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有利于我国提振内需的经济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Friedrich A.Hayek.Profits Interest and Investment[M].New York:Augustus M.Kelley,1970.

[2]樊纲.论均衡、非均衡及其可持续性问题[J].经济研究,1991(7):13-20.

[3]潘敏,缪海斌.银行信贷与宏观经济波动:2003-2009[J].财贸研究,2010(10):83-89.

[4]袁志刚.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经济的非均衡表现与走势[J].学术月刊,2008(11):70-78.

本文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科研实践基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向金鹏(1987—),湖北武汉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议贷款决策的流程化、标准化 下一篇:基于合同不完全性导致的信誉博弈问题分析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