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

时间:2022-05-16 06:55:14

知识就是力量?

人类已来到了信息时代,漫不经心的信息每天泛滥于网络和生活中,以至于我们误以为知识很容易获取,似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已包罗万象,每个人都可以就每个话题侃侃而谈了。

但我们忘记了:要获得真正的知识是很困难的事。我们所获取的知识,通常只是一些看法,有些是误解,有些是不确定,还有些根本违反事实。大量的假信息、假警报让我们的眼睛和大脑疲于奔命,散乱的思绪时时刻刻在逼使我们分心,使我们在溢流的思考中迷失自己。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如今值得重新审视。正确的说法是:有用的知识才是力量,而无用的知识不但不是力量,反而是冗余,是累赘,是瞎耽误功夫。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曾经借他笔下人物福尔摩斯的口讲过这个道理:“你要知道,我认为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股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请相信我的话,总有一天,当你增加新知识的时候,你就会把以前所熟悉的东西忘了。所以最要紧的是,不要让一些无用的知识把有用的挤出去。”

肤浅的知识冗余多了,有深度的知识就少了。摆脱和丢弃你所不需要的知识冗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它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生存能力。

哪些是“有用的知识”?你在自己生活中用得上,并且本身是确切可靠的知识。但知识本身具有暧昧不明的特性,并且,生活环境越复杂,我们观测的事物中就包含了越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所获取的知识也就越不确定。因此,与其说我们所获取的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假设。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名言:“除了知道我的无知之外,我其实一无所知。”

贩夫走卒之流可能是无知的,但他们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无知;某些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在于他们不仅缺乏真知,而且还不知道自己缺乏真知。比如,当某位专家超出他的专业范围而发声时,他只是在发表一种看法(也许是偏见)而非知识,甚至在他专长的领域之内,他也不一定能表现出真正的知识素养。

过多的知识冗余还很可能羁绊甚至扼杀你自由行动的能力―既然一切均可解释,一切均可接受,一切皆是命运,那你的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

法国哲学家蒙田举过一个例子:一位罗马富翁,聘请了每种学问的专家,要他们常伴左右,为的是当他在朋友中偶然谈起这事或那事,这些学者可以替代他,随时依照他们的特长供给他或一篇文章,或一句荷马诗歌,等等,以为这就是他自己的学问,因为那是藏在他所雇用的人的脑里。

像罗马富翁这样的人物,现在不是更多了吗?而且你再也不用花钱雇用各种专家了,只要上了百度或谷歌,什么样的知识搜索不出来呢?但那些学问真是你的吗?

孜孜于让各种各样的知识涌入头脑的人,其实连和自己谈心的机会也不想有了―他们连自己都不关心了。在这样的大脑中,反应式思考代替了创新式思考,让他们的眼光变得越来越狭隘;他们的记性越来越充实了,但他们的心灵和判断力却越来越空虚了。

知识首先是要对自己有用,特别是对自己的心灵有用,用知识来改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然后再来奢望它会对别人也有用吧。

如果知识的丰富不能使你的灵魂变得更活跃更清醒,而是更加粗鄙的话,如果学问的伟大不能使你的行为变得更加伟大的话,这样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

上一篇:这一代的中产,和他们的未来 下一篇:别人有义务成全你的自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