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话中的人称代词“俄”与“/nia/”

时间:2022-05-16 06:23:07

摘 要:本文分别考察了呼和浩特话的人称代词“俄”与“/nia/”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和社会意义。指出“俄”是呼和浩特话有的人称代词,是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合的产物。“/nia/”在呼和浩特话中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用法,第一人称用法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第三人称用法同晋语区第三人称“/nia/”的用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些细微的差别。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自治区中部偏西。呼和浩特方言属于内蒙古晋语的呼和浩特片,其基础是山西、陕西晋语,主要是由于清朝的“移民实边”政策使得晋语的势力向北扩展而形成的。此外,山西商人在清朝征服内蒙古及中原地区后,大批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也对晋语的北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期间又受到蒙、汉、回各民族杂居的影响以及其他省区移民的方言影响,包括呼和浩特方言在内的内蒙古晋语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语言特点。在语音、语义、语法、词汇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本文所要考察的两个人称代词“俄”与“/nia/”便是非常具有呼和浩特地方特色的语言成分,它们有着特定的使用范围和鲜明的文化意蕴。

本文所说的“呼和浩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呼和浩特式普通话”,是生长于呼和浩特的人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受到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语言面貌,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二是指呼和浩特方言。

一、“俄”[ɣ35]

“俄”是呼和浩特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使用者、使用场合、使用地域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称代词的特点。而且“俄”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

(一)句法功能

“俄”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其句法功能比较简单,主要用来作主宾语和定语。作主宾语时相当于“我”,作定语时相当于“我的”,但作定语只限于用在亲属称谓前面,如“俄爸、俄妈、俄姐”等。可以后加“们”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例如:

(1)俄今天可买了个好东西。

(2)她爱说俄甚了,俄该干甚还干甚,俄不管她那。

(3)俄妈今天又把俄给海骂了一顿。

(4)俄们班主任真猛,敢跟校长吵架。

“俄”在实际运用中都是实指说话人的,没有虚化的现象,是一个很稳固的第一人称代词。

(二)使用范围

1.使用地区

“俄”虽然是呼和浩特特有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呼和浩特市内各区还有着使用频率上的差别。其中,在呼和浩特的“旧城”,“俄”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其他城区。“旧城”主要指玉泉区和回民区,这里是呼和浩特的老城区,是汉、回杂居之地,是呼和浩特“俄”这一人称代词的源头。

“旧城”居民的来源比较复杂,有从宁夏、甘肃一带迁来的回民,有从山西、陕西等地迁来的汉族人,也有从呼和浩特周边地区迁来的人。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这里已经形成了被当地人称为“旧城口音”的独特的语言面貌。在操“旧城口音”的人中经常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为“俺[ŋᴀ53]或读[ŋ53]”①。“俺”的使用者基本上是老人或没有正式职业的人②,它正是本文要讨论的“俄”的来源,这是以旧城人为主的少年儿童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将普通话与自己的方言相融合而制造出来的一个人称代词。

在旧城长大的小孩子,在上学之前,大部分人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为“俺[ŋᴀ53]或读[ŋ53]”。上学之后,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除了用普通话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之外,他们还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方言词语用普通话的语音来表达,“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人们先是将“俺[ŋᴀ53]或读[ŋ53]”改读为与“我”相同的上声,读为“[ŋᴀ214]或[ŋ214]”,由于普通里没有“ŋ”声母,于是又去掉声母读为“214”,最后由“214”变为现在使用的“俄”。继而,这个人称代词的使用范围由“旧城”扩展出去,以至成为整个呼和浩特市特有的人称代词。

2.使用者

“俄”的使用者是有限的,主要以青少年为主,而且伴随着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在使用频率上会有差异。首先从年龄上看,一般说来,其使用者的年龄大约在10~30岁之间,以中学生和部分大学生为主。李树新(1988)调查认为,“俄”是女性青少年自称时使用的单数第一人称代词,而男性青少年使用“爷”作为单数第一人称较多。但据我们现在的粗略考察,在呼和浩特使用“俄”的男性青少年也已经占相当比例。

这里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上文我们说到,“俄”是因为操方言的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将普通话的语音用到自己的方言词语上而产生的人称代词,但实际小学生用“俄”的频率远远要低于中学生。理论上说,小学生应该是最先开始使用“俄”的人群,但为什么事实上却是中学时代开始大量使用呢?这是因为小学是学习的入门时期,这时的小学生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学校和老师都很重视学生的发音和用词,因此小学生的普通话相对更规范,所以使用“俄”这种普通话和方言相糅和的成分的机率就比较小。而进入中学后,对语言使用的要求相对比小学要宽松,另一方面,中学生也较小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意识,所以他们使用“俄”的频率就会增加。在呼和浩特的初中生和高中生中,“俄”的使用可以占到90%以上。大学生使用“俄”的频率降低是因为大学里的学生来源更广泛,呼和浩特本市的学生在与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接触的过程中,渐渐不再使用这一人称代词了。

“俄”的使用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这种情况还依性别而不同。其中男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使用“俄”为第一人称的现象要比女性显著得多。大部分男性在高中毕业后就渐渐很少使用了,但女性在30岁左右时还有着相当高的使用频率。

3.使用场合

“俄”是非常口语化的第一人称代词,一般用在轻松随意的场合,如家庭成员或朋友、同学之间。在正式场合以及上下级或师生等关系中一般不用。

(三)社会意义

在呼和浩特的青少年中,使用“俄”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是在“正常”年龄范围内使用这一人称代词,会有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产生,一般来说会让听者对说者产生不良印象,可称为“听者贬义”。对男性来说,在超出适合年龄时仍然使用“俄”,会让人觉得“娘娘腔”,甚至会被认为没出息或品质不好、素质不高等。对女性来说,超出年龄范围使用“俄”则会让人觉得很嗲,有故意装年轻之嫌,甚至给人轻浮的感觉。但总的来说,女性使用这一人称代词的年龄段要大于男性。

这里有一个没能解决的疑问,既然超出年龄范围来使用“俄”会产生这样的“听者贬义”,那为什么还是有人在不适合的年龄范围内使用它呢?对使用者来说,又有什么特定的意味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二、“/nia/”

“/nia/”在呼和浩特话中有三个读音:/nia53/、/nia35/、/niəʔ/,可以作第一人称代词,也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

(一)第三人称“/nia/”

“/nia/”用作第三人称代词时,可有三个读音:/nia53/、/nia35/;/niəʔ/。其中,/nia35/的情况与第一人称一样,是说“普通话”的人用的。/nia53/是纯粹的方言,而/niəʔ/则是说方言和说普通话的人都用的。但对说普通话的人来说,用/nia53/和/niəʔ/时,其强调的侧重点是有倾向性的。一般说来,读/nia53/强调的是人物,而读/niəʔ/则更强调事件。如:

(5)/nia/(/nia35/)反正是不去,你说甚也没用。

(6)/nia/(/niəʔ)反正是不去,你说甚也没用。

相对而言,例(5)强调的主语某人的重要性,例(6)则不突出哪个人,强调的是整个事件。

1.句法功能

第三人称代词“/nia/”通常用来作主宾语,作定语时除用在亲属称谓前,还可以用在“家、家何儿(家里)”前面,相当于“他家、他家里人或人家家、人家家里人”。例如:

(7)/nia/脑子好哇,咱们哪能跟/nia/比了。

(8)/nia/根本不希罕这东西,你快趁早一个儿留的哇。

(9)你让/nia/好好儿学习哇,别一股劲儿圪捣/nia/。

(10)/nia/家有钱哇,还不是想去哪儿去哪儿。

(11)/nia/家何儿不同意,咱们也没办法。

(12)你甭看他这会儿乍撒地不行啦,/nia/要是一来,他立马圪溜溜儿地啦。

“/nia/”也可以后加“们”作定语,“/nia/们”读作/nia35 məʔ/或/nia53 məʔ/。例如:

(13)/nia/们娘母俩长得才像呢,活脱一个壳壳。

(14)/nia/们那些人活得才滋润了,哪跟咱们了。

但“/nia/们”作定语时不一定指的是复数。例如:

(15)/nia/们是电脑高手哇,有甚难的了呵。

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某个人擅长电脑,而非某些人。这样的用法也是很普遍的。

以上“/nia/”的用法均是实指的。

“/nia/”在使用过程中也有虚化的现象。如“nia/”还可以泛指“别人”,如“/nia/说”可解释为“听说、据说”。例如:

(16)/nia/说是调工资呀么,不知道啥时候儿调呀。

(17)/nia/说下雨了么,咋一天了也没个动静。

“/nia/”常用在话题前面,用来引出话题。如:

(18)还是/nia/她妹妹喜人么……

(19)/nia/XXX到门儿(到底)欠(有本事)了,刚进城几天天都买上房子了。

(20)/nia/好人到门儿(到底)是有好报了。

(21)/nia/三九天还有人穿凉鞋了,这有甚希罕的了。

(22)/nia/你也信开这东西啦?

(23)/nia/我本来不想去个,/nia/他非得让你去。

(24)/nia/你们也不说好好思慕思慕,这么个儿到门儿能行不。

(25)嗨,你说/nia/我们单位今儿个出了个甚希罕事啊。

这些例句中,“/nia/”有的可以替换成“人家”,带有羡慕甚至忌妒的口气,如例(18)、(19);有的可以勉强替换为“人家”,如例(20)、(21),但相当一部分是不能替换的,如例(22)~(25),这部分不能替换的多数是用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及其复数后的。在这种用法中,可以有“/nia/他”“/nia/人家”的用法,但没有“/nia//nia/”的说法。周莉芳(2004)认为,在丰镇话中,“/nia/”在这里是作为定语用的,而且整个“/nia/+X”短语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同位语。她所举的例句如下:

(26)niaʔ54老孙也分上新房了。

(27)你妈niaʔ54就跟你们要钱嘞,niaʔ54我妈就不要。

(28)niaʔ54我姐姐夜儿个来电话了。

(29)妈,您[nie31]看看您niaʔ54脸上那圪摺子皱纹,看niaʔ54我爹,跟您同岁,您看人nie53那脸,展嗖嗖的。

(30)呀呀!看niaʔ54那鼻子,niaʔ54那眼睛,长得再惜人点儿哇长得太漂亮了!

(31)niaʔ54孩子赵林一说话,小敏就给个缉嘴棒子马上就堵回去了。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nia/”在这里的作用仍然是提示一个话题,同本文例(18)~(25)一样,“/nia/+X”短语后的内容都是陈述“X”的。

周莉芳(2004)认为“[niaʔ54]还可以作同位语,位于人称代词、指人名词、名词性短语、疑问代词之后,构成同位短语,充当主语、定语。”“从表达功能上来说,在这种句法环境下,[niaʔ54]的作用已经主要不是称代,而是起强调它前面的成分的作用,和[niaʔ54]作定语的表达功能相同。不过,作定语是通过修饰被强调成分来实现的,作同位语是通过复指被强调成分来实现的。因此,当被强调成分是人名或包含人称代词的名词短语时,两者可以互换而意义不变。”“构成同位短语时,[niaʔ54]的‘人家’义严重磨损,主要是在话语中对前面的成分起凸显作用,几乎已经虚化为一个单纯起强调作用的功能标记了。正因为如此,由它构成的同位短语才只能作主语、定语、介词‘把’的宾语,不能作句子的宾语。”在呼和浩特话中,“/nia/”也可以在话题后面来提示话题,这是“/nia/”最虚化的一种用法,其实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话题标记了。这种用法的“/nia/”通常是读作/niəʔ/的,无论是说方言还是说“普通话”的人。例如:

(32)李XX/nia/动不动就恼了,真不好侍候了。

(33)这两天的天气/nia/阴麻糊涂地。

(34)蓝/nia/也不是那好好儿地蓝,看见黑死滥干的。

“/nia/”还可以用在谓词性成分后。如:

(35)打人/nia/也得讲点艺术了。

(36)开饭馆儿/nia/挺挣钱的。

(37)/nia/那会儿跑步/nia/一跑一个第一。

而且当“/nia/”前面或后面的“X”比较简单时,通常“/nia/”居前居后都可以。但当“X”比较复杂时则以“/nia/”居后为主。如:

(38)我们孩子她们班主任的兄弟媳妇儿的侄女子/nia/学习可好了。

一般不会说:

(39)/nia/我们孩子她们班主任的兄弟媳妇儿的侄女子学习可好了。

如果一定要在前面用“/nia/”,则更可能说成:

(40)/nia/我们孩子她们班主任的兄弟媳妇儿的侄女子/nia/学习可好了。

甚至会说成:

(41)/nia/我们孩子/nia/她们班主任的兄弟媳妇/nia/那个侄女子/nia/学习可好了。

在对话中,“你/nia/”“他/nia/”可以单独成句,表示一种生气、怨恨的情绪。如:

(42)――我看你那桌子上乱哄哄,给你整落了一下,大概把你那有用的也瞒(扔)啦。

――你/nia/……

(43)――唉,他/nia/……

――又咋啦?

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即用来提示话题的“/niəʔ/”会不会只是一个与“/nia/”同音的语气词?如果是的话,也可以解释为什么“X+/niəʔ/”不能作句子的宾语,因为一个成分带上其他的语气词后也是不能作宾语的。同时,“X+人家”构成的同位短语也不能够充当句子的宾语,但“人家”却并没有虚化成一个近乎功能标记的成分。因此,这个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寻找恰切的理据。

2.使用范围

第三人称“/nia/”在呼和浩特的使用范围较广。“/nia/”作为第三人称和提示话题的标记,使用的场合也很多,一些正式场合也有人用。使用者也没有显著的年龄特征。

(二)第一人称“/nia/”

“/nia/”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时读/nia53/或/nia35/。/nia35/这个读音是方言与普通话相糅和的产物。在呼和浩特,说方言的人读/nia53/,而说“普通话”的人则用/nia35/。

1.句法功能

第一人称“/nia/”常用来充当主语,作宾语的频率要低于主语,作定语时同“俄”一样,限于亲属称谓前,如“/nia/妈、/nia/大(我爸)”等。排列起来的话,应该是:主语>宾语>定语。“/nia/”也还可以加“们”表示复数,相当于“我们”,这一点与“人家”的用法不同。“人家”后面是不能加“们”的。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nia/”也没有虚化的用法,都是指称说话人自己的。例如:

(44)/nia/今儿个不想出个了,你一个儿去哇。

(45)/nia/跟他说了呀,那个人佯佯悟悟地一天也不知道做甚了。

(46)/nia/们那儿这两天不通车,雪下得过大。

(47)/nia/达不让/nia/去,/nia/也没办法哇。

2.使用范围

1)使用地区

“/nia/”的使用地区很分散,因迁入者居住的地区并不集中而形成。

2)使用者

使用的人群主要是未成年的女性。使用者的年龄段与“俄”相似,但使用人数比“俄”要少得多。③

3)使用场合

“/nia/”不用于正式场合,多用于朋友、同学和家人之间。

3.社会意义

在北京话里,用“人家”自称时,有为自己开脱或找理由的意味,有时也有撒娇的意味。“/nia/”也具有这样的用意,但同时也可以作为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来使用。但它作为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即上文说过的未成年女性,如果不是这个人群内的人使用“/nia/”来自称的话,就会产生特殊的社会效应。这种效应也是一种“听者贬义”,但在程度上要比“俄”的超范围使用所产生的贬义更重。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可以思考:既然“俄”或“/nia/”有其既定的适合使用的人群,超出既定范围就会产生听者贬义,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既定人群之外的人也要用呢?我们初步认为原因应该是使用者的心理――既定人群之外的使用者希望自己仍然属于这个人群。

三、结语

以上简单考察了呼和浩特话中的人称代词“俄”与“/nia/”。“俄”是呼和浩特特有的人称代词,有其特定的使用人群和场合,如果超出特定的使用人群就会产生特殊的社会意义。“/nia/”在呼和浩特话中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用法,第一人称“/nia/”也有特定的使用人群和场合,同“俄”一样,超出这种特定的人群和场合则会产生特殊的社会意义。第三人称代词“/nia/”的使用范围比较广,而且有虚化的用法,在实际运用中,虚化程度是有轻重之别的。本文只是简单进行了一些考察和描写,具体、深入的调查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俄”与“/nia/”在呼和浩特话人称代词系统中的地位,现将呼和浩特话的人称代词系统粗略地列表如下:

注释:

①平遥话里有第一人称代词“哑/ŋ53/”,研究晋语的学者认为它是“我家”的合音 (侯精一,1999),是复数第一人称。但呼和浩特话中

的“俺”是单数第一人称,因此不好说也是“我家”的合音。它应该更接近沁县的“/ŋə213/”或洪洞的“/ŋo33/”或万荣的“/ŋ55/”。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②旧城的商业相对发达,是呼和浩特小商品和小吃业最红火的地区,我们所说的没有正式职业包括这里的小商贩和个体加工业者。

③文水话里有复数人称代词/ŋəʔ312məʔ2/,只用于男性少年以下和女性青年以下单数自称,含有娇柔语气。(侯精一、温端政,1993)

④“爷”最初是一种不礼貌的第一人称用法,但现在呼和浩特旧城的年轻人用“爷”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越来越多,它的负面色彩正在逐

渐消退。李树新(1988)有详细论述。

参考文献:

[1]张延华.山西临猗方言的人称代词[J].中国语文,1980,(6).

[2]李树新.呼和浩特市青少年单数第一人称代词使用规律初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8,(3).

[3]宋秀令.汾阳方言的人称代词[J].语言研究,1992,(1) .

[4]史秀菊.山西临猗方言人称代词的音变[J].方言,2003,(4).

[5]周利芳.内蒙古丰镇话的人称代词[niaʔ54/nie53] [J].语言研究,2004,(3).

[6]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7]哈森,胜利.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

[8]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上一篇:生成语言学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下一篇: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汉语“被”的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