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湿地

时间:2022-05-26 03:59:37

呼和浩特是个盆地,大青山下来的水全部积存在这个盆地里,浸润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犹如海绵一样饱饱地吸满了水。

我听在呼和浩特市旧城生活了八十多年的老人说,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牛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每到黄昏,女人们就会来到桥下洗衣服,顽皮的孩子们在河里嬉水、打闹,男人们则站在桥头谈天说地。

20世纪50年代,玉泉井和海窟有深层地下水涌出,扎达盖河、营房道河和新城护城河涓涓溪水常年流淌,这些水源的周围是生有大片芦苇和马莲的湿地。有名的马莲滩、苟家滩和孤魂滩都是湿地。旧城通往新城的的中山路就是在湿地中穿过的。这些湿地春天翻浆,附近房舍因为地基打得不稳而造成墙倒屋塌。那时,呼和浩特挖坑就见水,插根枝条就会长成树木。人们想挖个菜窖都很难,没挖半米就见水了。

直至20世纪70年代,呼和浩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十分丰富,新旧两城居民都有自备的压水井。呼和浩特市郊区的自流井更是日夜喷涌。

我小的时候,家住在锡林南路内蒙古防疫站的院内。院子的南边,是内蒙古送变电公司的宿舍,送变电宿舍再往南就是一个大水塘。这个大水塘旱天不枯,雨天不溢,坑中生长着高低不齐的芦苇和三棱草,蝌蚪成群。

直至上学,我在旧城的中山西路小学读书。每天要穿过四无遮拦的人民公园。那时人民公园叫卧龙岗,那里有一泓泉水常年不涸,清澈见底的泉水中,飘荡着碧绿的水草,泉水静静地流向远处的一个水潭,而后流向白莲滩,浇灌着附近的菜园。公园南边是一片坟地,坟地搬迁后,此地与北边的大坑相连挖成公园的西湖,公园东北原有一座砖瓦窑,砖瓦窑的南面是取土的大坑,在这里挖成东湖,东西湖之间的长堤原是城区的土围墙,中间修成一座三孔玉带桥。

那时,我家临近东瓦窑、碱滩、盆窑、石羊桥等处,这些村周围也有大片的湿地。盆窑南有一片草滩,深绿色的小草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中间点缀着黄色的小花,真像柔软舒适的天然地毯,人走上去,悄无声息,那种感觉十分美妙。后来,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林业干校(后来成了林业设计院及家属区)。20世纪80年代初,盆窑村整体搬迁,村旧址建起电业大院;碱滩东、双树村北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毛纺大院。

记得民族商场(过去的联营商店)的对面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片湿地;内蒙古体委的办公大楼所在地,过去的地名叫大钵坑,也是一片苇塘。

最令人难忘的是西菜园乡境内的芦苇塘。从南茶坊出来到小黑河边,辛辛板村周边都是湿地,湿地内遍布芦苇,一片浓绿,去往昭君墓的大路穿过这片湿地。这里,春天绿荫匝地,秋天芦花飘荡。西菜园乡各自然村分散在这片湿地中。每年雨季,旧城的雨水都汇集在这里,使青翠的芦苇生长得更加高大茂盛。有翠鸟在芦苇荡中生息,发出美妙的叫声,十分动听。

每到秋天,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就长出白茫茫的芦花,在秋风中翻滚荡漾,以它奇特的风貌,装点着金色的秋天。冬季来临,苇塘结冰,农民把芦苇割倒,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芦席。

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兴建高楼大厦,施工单位日夜不停地抽水。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城市地下水位急骤下降,曾经遍布城周的湿地悄然消失,大片的芦苇塘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湿地――南郊湿地公园了。

上一篇:古塞寻梦 11期 下一篇:大杂院到商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