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时间:2022-05-16 05:38:07

贸易开放\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摘要: 长久以来主流国际贸易模型中充分就业的假设使经济学界忽略了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就业的分析,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则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供扩展的框架。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扩展到存在贸易开放的情况后,本文发现如果一国的比较优势为制造品,贸易开放将会减少就业,这是因为制造品价格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而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则阻碍了劳动需求的增加。为了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并且考虑到就业的持续性,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动态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劳动力占比度量我国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不考虑劳动市场刚性时,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开放能增加就业;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较大时,劳动力转移过程反而促使贸易开放减少我国的就业,恰好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结果。该文的政策含义则意味着政府应努力降低劳动力市场刚性以促使贸易开放增加就业。

关键词 :贸易开放;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市场刚性;就业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1-0156-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1.028

主流经济学强调贸易开放能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贸易开放同时也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在这方面,大量的研究在斯托尔伯-萨缪尔森定理的基础上分析贸易开放对劳动报酬的影响,并且一些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会扩大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工资差距[1][2]。但是经济学界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就业或失业的理论研究却关注不多,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国际贸易模型都是基于充分就业的前提设定的。正如Davison和Matusz[3]所指出的,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忽视贸易开放对就业或失业的影响是因为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而就业问题属于宏观经济学,从而无法通过理论模型将两者联系起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就业不足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因此忽略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显然是不恰当的。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开放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城乡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就业问题,因此研究贸易开放对该过程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使用国有企业及政府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人数的比重度量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利用我国1995-2007年间的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较高时,贸易开放会对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1 理论模型

本文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扩展到存在贸易开放的情形,以分析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

1.1 基本设定

假定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分别用下标A和M表示。劳动为两个部门生产的唯一投入要素,并且生产函数为:

QA=LαAA 0

QM=LMαM 0

这里QA和QM分别为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产量,LA和LM分别为投入到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αA和αM为参数。

农业部门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工资水平,将农产品价格标准化为1,则可以得到农业部门的工资为:

WA=αALAαA-1(1)

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制造业部门由于工会组织等力量而存在一个由政治决定的最低实际工资,该实际工资由制造品价格衡量,即:

WM=WMPM

这里WM为制造业最低实际工资,WM为制造业名义工资,PM为制造品价格。一般而言,制造业名义工资将高于农业工资,即WM>WA。制造业部门根据最低工资由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劳动需求,即:

αMLMαM-1=WM(2)

1.2 封闭经济均衡

根据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由于制造业部门工资高于农业部门工资,因此理性的农业就业人员将会选择转移到制造业部门寻找工作,直到农业部门工资等于制造业部门预期工资为止。因此劳动力转移的均衡条件为:

WA=WMLMLM+LU(3)

这里WM=PMWM为制造业部门名义工资,LU为制造业部门失业人数,因此LMLM+LU为制造业部门的就业概率。

将(1)和(2)代入(3),并令LT=LM+LU,可得:

LA=ψPM1αA-1LT11-αA(4)

这里ψ=αA11-αAαM1(1-αM)(1-αA)WMαM(1-αM)(1-αA)。令经济中的总劳动人口固定为L,因此有:

LA+LT=L(5)

(5)、(4)以及(2)共同决定了在均衡中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就业人员LA和LM,以及失业人员Lu的规模。图1反映了该均衡。

图1中向下倾斜的直线LL反应了式(5),向上倾斜的曲线SS反映了式(4),两条线的交点决定了农业部门就业人员数LA和制造业部门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总数LT。图中OL

A为农业就业人员,OL

T为制造业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总数。制造业就业人员数则由(2)式决定,由图中OL

M表示,因此此时失业人员数由L

ML

T表示。

1.3 贸易开放均衡

在贸易开放的情况下,一国根据其比较优势决定贸易结构,从而影响制造品和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本文分两种情况讨论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

1.3.1 一国的比较优势为农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出口农产品而进口制造品,因此该国的农产品价格提高而制造品价格降低。这意味着在新的均衡下,以农产品为基准的制造品价格会降低,即PeM

马?颖等:贸易开放、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期图1 封闭经济均衡

如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SS曲线向左上方移至S'S'。由于最低实际工资的存在,制造业部门就业仍由(2)式决定。因此在新均衡下,农业就业人员OLeA>OL

A,制造业就业人员OL

M不变,失业人员L

这是因为贸易开放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提高减少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制造业部门转移,从而减少了由此产生的失业。

1.3.2 一国的比较优势为制造品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出口制造品而进口农产品,与情况下1相反,此时制造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即PeM>PM,由(4)式可知,此时S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图3反映了这种情况下的均衡。

如图3所示,PM的上升使SS曲线向右下方移至S'S'。由于制造业就业人员仍有(2)式决定,因此制造业就业人员不变。此时农业部门就业人员OLeA

A,失业人员L

MLeT>L

ML

T。即当一国比较优势为制造品时,贸易开放会增加失业,从而减少就业人员数量。这是因此贸易开放导致的制造品价格提高增加了制造业部门的名义工资,从而吸引更多的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而制造业部门最低实际工资的存在阻碍了劳动需求的增加,因此在均衡状态下便增加了失业人员,从而减少了就业人员数量。

2 实证研究

2.1 计量方程设定和数据说明

为了研究在劳动力市场存在工资刚性情况下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lnEmpit=αXit+β1Tradeit+β2Labit

Tradeit+ui+vt+εit

这里Empit为t年i地区的就业人数;Tradeit为t年i地区的贸易开放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表示;Labit为t年i地区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指标,因此Labit

Tradeit为劳动力市场刚性和贸易开放的乘积;Xit为其他解释变量。

劳动力市场刚性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最低工资,工会组织力量等等,因此实证研究中也分别从这些角度构造劳动力市场刚性的指标。Forteza和Rama(2001)[4]发现劳动力市场刚性的众多指标中,只有工会组织力量和政府雇员力量会对经济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由于劳动法尚不健全,因此实际上工会组织在中国所起的作用不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的雇员则享有相对较多的社会福利,而且这部分雇员相对而言较难解雇。因此,基于出于中国实际情况的考虑,本文使用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度量劳动力市场刚性。

一个地区除了贸易开放会影响就业外,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一般而言,由于就业具有持续性,因此当期的就业量和上一期的就业量正相关;并且较高的投资率会通过增加劳动需求而增加就业量;而劳动力市场刚性本身的存在则会减少就业量,并且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减少对劳动的需求。

因此具体地,本文的回归模型可以表达为:

lnEmpit=α1lnEmpit-1+α2lnvit+α3lnProit+α4Labit+α5Tradeit+α6Labit

Tradeit+ui+vt+εit(R)

这里Empit-1为t年i地区上一期的就业量;Invit为投资率,用t年i地区总投资占GDP的比重表示;Proit为t年i地区的劳动生产率,用劳均实际GDP表示;ui为地区变量,vt为时间变量,εit为回归残差。各变量数据均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本文的样本包含了我国1995-2007年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出于数据一致性的考虑,本文将重庆归入四川省,则由于缺乏数据没有包含在本文的样本中。由于在本文的理论分析中贸易开放是通过影响制造品相对价格而对劳动力转移以及就业产生影响,因此在计量中应规避汇率制度对价格的影响。由于我国在1994年才废除实行多年的双重汇率制度,因此为避免双重汇率制度产生的影响,本文的样本起点选为1995年。表1给出了数据的基本信息。

注:Empit的单位为万人;Proit的单位为元/人。表内数值为均值,括号内为标准差。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和广西;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2.2 估计方法及结果分析

由于在本文的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值,因此回归方程(R)是一个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方程。对于动态方程而言,由于E[(lnEmpit)εit-1]≠0,直接对方程进行回归可能会产生偏差。基于此,Arellano和Bond(1991)[5]使用广义差分矩方法对动态面板方程进行估计。首先对回归方程(R)进行一阶差分,得到如下方程:

ΔlnEmpit=α1ΔlnEmpit-1+α2ΔInvit+α3ΔlnProit+α4ΔLabit+α5ΔTradeit+ α6Δ(Labit

Tradeit)+(εit-εit-1)

对方程进行差分的目的是为了产生相信的矩条件,广义差分矩根据以下条件确定工具变量集合:

E[(εit-εit-1)(lnEmpit-s)]=0,s≥2;t=3,…,T;

E[(εit-εit-1)Xit-s]=0,s≥2;t=3,…,T;

E[(εit-εit-1)εit-s]=0,s≥2;t=3,…,T;

这里Xit-s为解释变量集合。具体针对本文的回归方程,由于解释变量中投资率、贸易开放等变量来自于经济个体的理性决定,因此这些变量依赖于其他经济变量,可能具有内生性。为了消除内生性产生的回归偏差,本文使用各个变量的滞后一期值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

表2列出了方程的回归结果,回归(R1)仅包含了贸易开放项,而没有包含劳动力市场刚性和贸易开放的乘积项;回归(R2)则同时包含了贸易开放以及劳动力市场刚性和贸易开放的乘积项。从回归的结果看,回归R1和R2的Hansen-J检验均不显著,表明模型的工具变量满足过度识别约束。Arellano-Bond AR(1)和AR(2)检验表明差分后的残差只存在一阶序列相关,而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因此可以断定原模型的误差项无序列相关。联合显著的wald检验表明回归R1和R2均在整体上非常显著。因此,这些统计信息均表明本文的工具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均是恰当的。

在回归R1和R2中,lnEmpit-1的系数均显著为正,并且解释力很强,这反映了就业具有很强的持续性,一般而言工作岗位不会在短期内终结,因此当期的就业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上一期的就业量。Invit的系数在两个回归方程中也显著为正,这说明投资能增加对劳动的需求,进而能增加就业量,从这点上看,在就业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投资的方式促进就业是可取的。lnProit的系数在回归R1和R2中均为负,但不显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使企业在不增加就业量的情况下也能增加产量,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减少就业量,然而这种效果并不显著。Labit的系数在回归R1中显著为负,而在回归R2中则不显著,这是因此回归R1仅考虑劳动力市场刚性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劳动力刚性的存在阻碍了劳动需求的增加,因此不利于就业的增加;回归R2中由于包含了贸易开放和劳动力市场刚性的乘积项,因此实际上检验了劳动力市场刚性对就业的间接影响,此时劳动市场刚性系数不显著说明了劳动力市场刚性对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本文更关心的是存在劳动力市场刚性时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回归结果R1中只包含了贸易开放Tradeit,没有包含劳动力市场刚性和贸易开放的乘积Labit

Tradeit,此时回归结果显示贸易开放的系数为正。这说明了当不考虑劳动力市场刚性时,贸易开放能够直接促进就业增加,这是因为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开放能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回归结果R2则包含了劳动力市场刚性和贸易开放的乘积项,此时贸易开放Tradeit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劳动力市场刚性和贸易开放的乘积项Labit

Tradeit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了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较低时,贸易开放能增加就业;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较高时,贸易开放会减少就业。由此可见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符合理论分析的预期,这是因为我国的比较优势为出口制造品,贸易开放会提高制造品的价格和制造业名义工资,由此吸引更多的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但是制造业部门存在的最低实际工资刚性阻碍了劳动需求的增加,因此贸易开放会增加失业,从而减少就业人数。

3 结论和政策含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贸易开放已成为各国不可避免的趋势。尽管贸易开放在总体上能使一国受益,但利益的分配确是不均衡的,甚至有些群体会在贸易开放过程中受损,因此研究贸易开放在何种情况下会使哪些群体受损对于理解贸易开放本身以及政策的制定均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正是在这方面所作的一个尝试,本文的关注点为劳动力市场工资刚性和劳动力转移过程,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扩展到存在贸易开放的情景后,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上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存在工资刚性时,贸易开放将会减少就业。由此可见,本文从就业的角度发现了使贸易开放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劳动力市场工资刚性,因此本文的研究类似于Krishna和Yavas[6],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劳动力市场结构没有改革之前,贸易开放会使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损。

本文的研究对政策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较高时,贸易开放会减少就业,因此政府在推行贸易开放政策之前应该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使市场力量在决定工资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尽管我国经过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关精简,国有企业及政府机关的就业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该比重绝对量仍然过大,仍然阻碍着劳动力市场改革,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对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进行改革,促使在这些部门就业具有更大的弹性。

其次,根据本文的分析,就业减少是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产生的,而劳动力转移则是因为贸易开放造成农产品价格相对降低形成的,因此为防止该过程产生过多的失业,政府应该补贴农产品价格,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阻碍以及制造业部门就业饱和的情况下,该政策能有效地减少失业。

最后,本文的实证研究同时发现投资也能有效地增加就业,即表明了贸易开放的外部需求和高投资率的内部需求均能促进就业。因此,当由于外界影响使出口贸易受到阻碍时,增加投资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恰当手段。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国内就业不足的情况下,一方面政府应该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使贸易开放的就业效应发挥最大的功效;另一方面,同时也要不遗余力地促进国内投资的增加。

参考文献(Reference)

[1]Feenstra, Rand GHanson. Foreign Investment, Outsourcingand Relative Wages[A]. in R.C. Feenstra et al.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 : Essays in Honor of Jagdish Bhagwati [C]. MIT Press, Cambridge, 2006:89-127.

[2]AcemogluD. Patterns of Skill Premia[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 :70,199-230.

[3]DavidsonC and Matusz 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Labor Markets: Theory ,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M]. W E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Kalamazoo, Michigan, 2004.

[4]Forteza A and Rama M. Labor Market “Rigidity” and the Success of Economic Reforms Across More Than One Hundred Countries[M].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1:2521.

[5]Arellano M and Bond R.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1, 58:277-297.

[6]Krishna K and Yavas C. When Does Trade Hurt? Market, Transition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M].NBER Working Paper, 2002:8995.

Trade Opening, Labor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MA Ying YU Guansheng

(Center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China)

Abstract The mainstream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l has hold the assumption of full employment for long time, so that economists has ignore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trade opening on employment, but HarrisTodaro model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expansion. In this paper, we extended HarrisTodaro mode to the case of trade opening, and found that if one country's comparative advantage was manufacture, trade opening would reduce employment, that's because the increasing of manufactured goods' price would attract more labor migration from agriculture to manufacturing, but the existence of lowest real wage rigidity in manufacture hindered the increasing of labor demand.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rade on employment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tinuity of employment, we use China's dynamic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to do empirical research and use the labor share of statedowned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measure the extent of labor market rigidity. We find when do not consider the labor market rigidity, due to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trade opening can increase employment; when labor market rigidity is relative high, the labor transfer process would make trade opening reduce employment, which just validat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this paper. The policy implic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strive to reduce the degree of labor market rigidity to promote trade opening increase employment.

Key words trade opening; labor migration; labor market rigidity;employment

上一篇:模糊物元评价方法在水库移民安置区优选中的应... 下一篇:基于环境匹配的人才流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