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美国气象经济的发展轨迹和经验

时间:2022-09-10 08:46:58

解悟美国气象经济的发展轨迹和经验

摘要: 美国政府在引导和规范国内气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并有效抑制国有气象部门的垄断企图,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消除不利于气象事业顺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适时坚定地扶持充满创造活力的民间资本的竞争努力。可以说,没有这种理智而清醒的管理理念,没有这种不昧于时的前瞻眼光和超脱手法,没有这种不拘于内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战略,是断难有其今天的作为的。我国气象经济的起步较美日等发达国家要晚近40年,更因发展思路不明至今已远远落后于诸多国家。如今面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信息日益广泛而精细化的迫切需求,面对全球“气候政治”氛围愈益浓烈的全新形势,特别是“WTO”冲击波带来的沉重的竞争压力,中国气象经济市场势必将在格局和规则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我国在推进气象服务市场化进程中亟需借鉴“美国经验”,以确保我国气象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解悟;气象经济;美国经验

“气象经济”指由气象信息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它是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条件下,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产生的。国际上的气象经济活动有其发展演变过程:20世纪4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的气象部门开始了商业化气象服务,私人气象公司开始出现。此后,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气象服务需求的增大,商业气象服务逐步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后, 发达国家商业气象发展迅速,气象经济的作用和社会关注度大大提升。我国气象经济的起步较美日等发达国家晚近40年,更因发展思路不够明确,而远远落后于诸多国家。如今面对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信息日益广泛而精细化的迫切需求,面对全球“气候政治”氛围愈益浓烈的全新形势,特别是“WTO”冲击波带来的沉重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潜心自省。这里拟对处于蓬勃生长阶段的美国气象经济发展历程做一较详尽的分析介绍,并联系我国气象经济发展现状予以对应分析,以期采他山之石而攻玉,有益于破解我国气象系统目前“气象服务产业化工作”的改革困局。

1 气象经济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气象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象部门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这里的“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包括气象部门有针对性的提供天气预报警报、气候应用分析、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气象资料等多种服务活动,以及一些媒体或服务商借助气象部门的合作,主动进行的有偿传播深加工、精加工气象信息的服务活动。这里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即是 “商业气象”,它是广义 “气象经济”的一个细分概念,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气象经济”。

纵览发达国家气象经济的发展历程,国际商业气象发展迄今已历经了3个依次渐进的阶段: 草创阶段;拓展阶段和蓬勃生长阶段。而根据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比照,我国的商业气象服务还处在草创阶段,近年来开始显现拓展阶段的些微迹象;澳大利亚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商业气象服务已进入拓展阶段,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的商业气象可以说已开始具备蓬勃生长阶段的特征。

相较于实践的明显落伍,国内理论研究更是迟滞。2004年9月,在中国气象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下,第一个专门研究机构――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则迟至2007年6月2日召开。王守荣,潘家华,共商加强气象软科学和气象经济学研究合作[N],中国气象报,2008年3月14日。时至今日,研究气象经济的专门论述仍然非常缺乏。而系统研究气象经济发展历史、运作模式问题的论述目前多见于中国气象系统内部的有关会议交流和内部调研汇报资料,公开报道较少。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国内气象部门工作实际深入分析探讨的迄今较为少见。

国外“气象经济”方面的研究可见于以下论述。Forecasters and probability forecasts: the response to a questionnaire (A.H.Murphy ,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ciety, 1992,3); Changes in the competitive battlefield ,Mastering Strategy(Part Two) (C.K.Prahalad,Financial Times. 1999); Knowledge and the firm (J.C.Spender,& R.M.Grant.,Over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Eugene Linden的《变化的风》;詹姆斯•加维的《气候变化伦理学》;Elizabeth Kolbert的《一场大灾难的野外记录》;TimFlannery的《天气的制造者》;以及史蒂文•普尔,Takahashi T,Sutherland S C etc,Kenneth EKunkel.等人的著作中分别就气象对社会、经济、国际竞争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宏观层面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Anaman.K.A, D J Thampapillia,A.Henderson Sellers,P.F.Noar, and P.J.sullivan.介绍了澳大利亚气象服务利润的获得方法。

多年以前,国内,国家气象局张洪广、马鹤年结合新经济体系特点提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性事业的创新难题。华中科技大学黄小彦分析了各种商业气象服务模式的优劣,并对我国气象界的未来走势做了设想。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朱允卫对严重制约我国气象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识瓶颈、技术瓶颈和政策瓶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近些年,中国气象局周曙光、王海啸,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田静等对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气象服务模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科技日报于小晗以及姜晓凌、马竞等探讨了中国气象走向市场的体制困惑和难点。北京万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湛秀松尝试结合气象部门商业实践探索了我国气象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管理的问题。

2 美国气象经济的演变轨迹

美国的私营气象服务起步于20 世纪40年代。1940 年,美国农业部长任命了1 个“天气与私人天气预报服务关系委员会”。该委员会为其准备的报告指出:“专门的局地的天气预报对许多公用事业和工业组织有实质性的作用, 为休闲活动服务的专门预报也是公众兴趣所在, 天气局不可能为公众中所有有专门兴趣的群体提供这种详细和连续的服务。私营气象学家或组织应与天气局合作开发作为公共机构的天气局不应做的专门服务”。1953 年,由商业部长任命的“关于天气服务的8 人咨询委员会”提交了1 份题为“天气是全体国民的事”的报告, 建议天气局积极鼓励发展私营气象服务, 取消对接收资料的限制,并从收费的专门服务领域撤离。1977 年,国家海洋大气局颁发了关于产业气象学的指令,要求所属各单位给予私营气象部门适当的支持。指令中明确表示:“避免直接提供那些适合由私营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提供的服务, 向非政府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只收取适当的复制费”。同年,天气局设立了“产业气象特别助理”负责处理天气局和私营气象部门的联系。自此, 私营气象服务公司不断诞生,新公司纷纷扩展业务,私营气象公司发展迅速。

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在美国社会对气象服务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始进行果断的气象服务改革,将原来国家公益气象服务全部实现私营化,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减轻负担。根据美国国会1996财政年度预算案,政府决定从1995年10月开始,政府停止有关公益气象服务。至此,美国气象服务市场私营化进程宣告完成。在这一体制下,国营的美国国家气象局负责无偿提供一般性的气象信息,包括普通天气预报和重大灾害天气的基本警报,气象预报警报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所需的全部运行经费包括人员工资完全由政府提供;国家对气象科研提供经费,购买先进设备,进行气象、水文观测和气象数据分析等工作,不断提高国家气象检测技术和气象预报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则主要由私人气象公司承担,按商业化方式运作,所需的气象资料和信息也由国家气象部门免费提供。私营气象服务公司(主要指气象卫星、气象雷达和表面传感器的制造商、受雇于政府部门和操作气象数据网的经销商、提供有价值的实时天气产品的预报公司和软件系统及开发商等组成)根据国家气象部门提供的一般气象信息,与媒体(如广播、有线电视、电讯单位)合作进行分类加工,制作包括天气、水文、农业、森林火灾、航运等不同领域专用的特供气象信息,提供给相关行业的用户,进行有偿服务。私营气象服务公司依赖国家气象局和研究所,使气象信息转变为财富;同时私营公司也为研究机构进行气象科研提供部分资金,并为它们培养的气象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今日美国的商业气象服务涉及新闻信息、交通运输、保险金融、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等重要经济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目前,美国已拥有400多家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小到个体开业,大到拥有上百名气象学家。其市场年营业额约为4.5亿多美元,比1995年的2亿多美元增加一倍以上,而气象风险管理的营业额达到了78亿美元。著名的私人气象公司有国际天气服务公司(WSI)、美国天气频道公司(TWC)、美国全球天气动力公司、美国全球气象服务公司(AccuWeather)、阿姆斯风险管理决策公司(RMS)和夏顿(ALDEN)公司等。其中,美国阿姆斯风险管理决策公司1996年被评为全美第40个发展最快的公司。该公司1988年创建于美国加洲的斯坦福大学,并加盟摩根集团,现有职员总数300 多名。另外,美国还有专为各项与天气有关的活动提供保险的世界天气保险公司,以及为法庭提供天气证词的气候咨询公司。

3 “美国经验”的启迪

美国进行的气象服务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公私双赢的效果,它促使一个良性的气象服务市场体制确立起来。国家、研究所和私人公司在气象研究和服务领域各有归属,各方通过利益机制,共同推动着气象技术的发展和气象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这一范例至少可使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1) 商业性气象服务能够激活气象服务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促进气象科技发展,提高国家气象服务的整体效率。国家应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服务水平并以之为全社会提供基本气象服务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包括私人气象公司或其他民间机构在内的各类具备资质的单位参与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

(2)国有气象部门在继续从事公益性气象服务的同时,可以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按照市场机制、遵循市场规则,在基本气象资料和信息平等共享的前提下,与其他商业气象服务商(包括私人气象公司)展开公平的市场竞争。

(3)私人气象服务是对国家气象服务的有益补充和自然延伸,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公私伙伴关系(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民间机构介入气象服务市场后,必定会千方百计地分析市场需求,更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尽最大可能满足客户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从而达到赢取气象服务市场份额的目的。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良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和社会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

(4)不管采取何种气象服务制度安排,必须确保能有大量的气象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丰富的气象产品种类以供消费者比较选择,这是现代政府的职责,同时政府要能够为气象产品供销提供良好的商业运行通道和市场营销环境。因此,确立竞争体制和确保弱势竞争对手拥有公平竞争权利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垄断”是阻碍实现这一制度安排的“死亡之吻”。

(5)商业气象信息的经营并不必然导致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隐患。美国几十年的商业气象市场化运营实践已足以证明这一点。

由以上美国商业气象发展历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美国政府在引导和规 范国内商业气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并有效抑制国有气象部门的垄断企图,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消除不利于气象事业顺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要求的陈规陋习,适时坚定地扶持充满创造活力的民间资本的竞争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发达的美国气象经济。

4 关于我国气象经济的解悟

4.1 “WTO”幕景下的危机态势

加入WTO 对我国的影响波及方方面面,其中对商业性气象服务的影响尤为突出。

WTO 有三个主要协定即《货物贸易多边协定》、《服务贸易协定》和《知识产权协定》。在《服务贸易协定》中,WTO 将服务贸易分为12 类、142 个服务项目,包括运输、金融、保险、数据处理与数据库服务、教育、卫生、文化、艺术交流、广告设计、律师、会计、信息与科技咨询、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开发服务等服务。12类服务中没有单独列出气象信息服务,但含有环境服务。从广义来讲,气象信息服务可以划为环境服务,因气象服务的目的之一是预报环境中大气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全球关注的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沙漠化都与气象有密切关系,或者说其本身就是气象问题。气象经济价值日益凸现[N], 市场报,2005年12月28日 第七版。

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时并未承诺放开气象服务市场,但中国承诺2005年起全面放开服务市场,作为服务类的“商业气象”也没有理由例外。事实上,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组织相当看好中国市场,一些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机构已经以各种方式悄然进入中国:美国阿姆斯风险决策公司5年前已开始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共同开发中国台风评估模式;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日本最大的私人气象公司天气新闻公司(WNT)等几年前就先后在广东、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如今日本的气象信息服务公司已经占据了上海、广州70%以上远洋航运公司的气象业务。英国气象局也与北京全球气象导航公司选定气象导航作为合作首选项目。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已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服务。他们带来了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组织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服务理念、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这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气象科技市场的发展,促进商业性气象服务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但同时,也必然会与国内气象服务组织展开正面竞争,挤占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和竞争结果实在令人难以轻松面对!

但遗憾的是,对于国外公司的步步紧逼,国内气象系统并没有引起真正的警惕。他们的理由是,如果在本地开展气象信息业务,外资公司提供的本地监测系统尚无法与当地气象部门相提并论,而通过远程气象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又很可能会偏失。一些气象界人士就此乐观地认为,“他们在悄悄地做,对我们还构不成威胁”。气象经济:振翅前的徘徊,上海金融报, 2004 年9 月14 日。

4.2 破解危机的思路与对策

2002 年,世界气象组织(WMO)从保护气象事业有序和健康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认识气象服务的经济框架。共有四个方面。其中包括:“……2.认识气象服务的经济特征。在大多数国家,气象服务包括三方面内容: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和特殊服务。基础设施提供了气象服务的基本条件和可能。基础设施、基本服务都是公共物品,即国家公益事业,应由政府无偿提供;特殊服务指为某些特殊用户提供的有附加价值的气象服务,这种服务被视为私人物品,可以市场机制方式提供。3.认识国家管理市场竞争的政策也会影响气象服务。在许多国家通过气象立法或其他气象法规的形式直接约束气象服务,而消费者保护条例也会影响到气象服务,包括气象资料的获取。基本气象数据和相关信息的获取权利应该受到保护,这样可以避免气象部门垄断和歧视其他非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 ……”

WMO 提出的认识气象服务的经济框架,为我国在推进气象服务市场化中妥善处理公益性气象服务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之间的关系,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正确处理各利益方市场关系,确保我国气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提供了很多方向性的思路。

不久的将来,中国气象经济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将相当激烈,在格局和规则方面将面临重大调整。国外气象公司拥有雄厚的资本、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强大的技术实力等优势。他们在占领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的同时,会把成熟的气象商业模式带入中国,这是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所不具备的,这一切势必会打破中国气象市场沉寂多年的死水。姜晓凌, 气象经纪人败走申城的背后,上海科技报,2004年8月10日,第一版。同时更多的国有气象系统以外的国内其他系统的气象服务企业将会率先接受并学习国外同行先进的气象服务理念,以抗衡国有气象部门的排挤和打压,奋力拓展自己的一片天空。

有鉴于此,国内气象部门的商业气象服务工作要尽快脱离“垄断”政策保护,建立起公平、公开、公正、有序的气象市场运行规则,并尽快与国际气象产业运行规则接轨,使国有商业气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诚然,国家办气象曾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在政策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气象产业“婴儿”,面对惊涛骇浪的商海必将无所适从。

再者,要加大开掘和尽快提高气象经济的商业价值。不断拓展和延伸气象信息产品的功能,努力满足多领域、多层次客户的需求,同时培养新的市场需求,扩大客户群体。1998 年出版的《美国气象年鉴》首页就曾记载:美国商务部长认为,全美1/ 7 到1/ 8 的商务都与气象有关。而据日本住友综合研究所的测算,仅凭“日本1996年7~9月份的气温比常年高2度”这一正确的“气象预报”,便为商界增加了7 500亿日元的营业额。获益的商家不计其数。日本商人的“气象投资”,气象万千网站,2007年5月19日。国内像旅游、服装、饮料、医药、空调、保险、交通、期货等一大批与气象息息相关的行业与气象“联姻”以求自身更好发展的市场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其三,气象经济要加快发展,关键是要跳出“部门框框”,用智慧和胆识整合社会资 源,大胆推进气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嫁接,实现气象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与强化。首先要重视并科学设计气象服务产品,包括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工程服务的商业运作模式及盈利模式,开掘其商业价值及市场价值,实现各方“多赢”。刘思思,首个气象指数保险已在沪试点,上海商报 www.省略,2007年7月17日。其次要重视和加强气象经济的应用能力的开发,这是气象经济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所在。气象经济的应用能力不是气象技术、气象信息的简单转化,而是气象信息及技术与市场需求相关信息、技术的整合创新。最近,欧洲科学基金会在其主持召开的一次研讨会里首次试图拉近“气象模型社区”和“理论经济学社区”这两大社区的关系,以便为将来的深入合作打下基础。气象学家正同理论经济专家展开合作以改进天气预报模型并更精确的评估不断增加的大气二氧化碳水平所产生的影响。经济学家帮助气象学者改进全球变暖预测模型.译言,[2008-12-06] .www.省略/articles/view/22217/,Science Daily (Jan. 23, 2008).

第四,要做好气象信息产品的包装。在天气预报质量相当的情况下,气象信息产品的包装质量将直接影响客户的选择与取向。个性化服务是气象经济的发展趋势。气象服务领域涵盖了农业、工矿、城建、交通运输、水利、电力、旅游、环保、文化体育等多种行业和部门。但目前的商业气象服务内容还不能满足这些特殊用户的要求。比如对于保险行业、港口码头、交通运输、盐业公司、航道局、储运公司、“物流配送”部门这些企业的特殊要求, 就不能只是提供一般的天气预报,而应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和专项的“天气套餐”。即使是普通的个人消费者,也应成为气象个性化服务的目标。当然,气象信息产品的价格定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合理的价格定位才能保持气象信息产品的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黎健.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J].自然灾害学报,2006,(4).[Li Jian.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United States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Relevant Management[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2006,(4).]

[2]陈洪滨,范学花,董文杰.2005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2).[Chen Hongbin,Fan Xuehua,Dong Wenjie.Some Extreme Events of Weather,Climate and Related Phenomena in 2005[J].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6,(2).]

[3]吴富宁.气象灾害风险预报研究[J].城市与减灾,2009,(2).[Wu Funing.Study on risk prediction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J].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2009,(2).]

[4]徐文莉,陈继华.气象经济:概念的厘清和发源的追溯[J]. 生态经济, 2009,(9) : 141-142. [Xu Wenli,Chen Jihua.Meteorological Economy:Defining Clearly the Conce pt and Searching the Origin[J]. Ecological Economy, 2009,(9):141-142.]

[5]常国刚.着力加强四大能力建设 努力提升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水平[J]. 气象与 减灾研究, 2009,(2):1-5. [Chang Guogang.Making Efforts to Streng Then the Fo ur Capacitybuildings and Promoting the Level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to the

R 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J]. Meteorology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search, 2 009,(2):1-5.]

[6]郑秋萍,刘红年,陈燕.城市化发展与气象环境影响的观测与分析研究[J]. 气象科学,

2009,(2):214-219. [Zheng Qiuping,Liu Hongnian,Chen Yan.Observational and A nalytical Researches on the Impacts of Urban Development on Meteorological Envir onment[J]. Scienti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2):214-219.]

[7]林良勋,吴乃庚, 蔡安安等. 广东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气象应急响应[J]. 气 象, 2009,(5):26-33. [Lin Liangxun,Wu Naigeng,Cai Anan.Disaster and Emergency Re sponse of the Cryogenic Freezing Rain and Snow Weather in Guangdong in 2008[J] . Meteorological Monthly, 2009,(5):26-33.]

[8]王一姝, 徐建中. 气象条件对上海公路交通影响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信 息,2009,(8):277-280. [Wang Yishu,Xu Jianzhong.A Study on the Analysis and Count ermeasures of Climate Conditions That Impacts Shanghai Transportation System[J ].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8):277-280.]

Developmental Path and Experiences of Meteorological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EN Jihua XU Wenl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 n Science&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and regulating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economy, the U.S. government pays constant attention to and effec tively restrain the monopoly attempt of the stateowned meteorological departme n ts. Meanwhile, the U.S. government has promptly taken measures to eliminate the

outdated ways and regulations which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e conomy and didn’t comply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competition of the vigorous private capital is supported by the U.S . government. The meteorological economy in China started about 40 years later t ha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 and Japan. Today, China’s developm ent meteorological has been far behind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unclear development goals.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s that meteorological info rmation should cover more areas and be based on careful calculation. The meteoro logical politics become a global trend. The entry into “WTO” brings more compe tition. There for market of the Chinese meteorological economy must be adjusted

in patterns and regulations. The U.S. experience is valuable for China to bonow

to promote the marketability process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and to as sure a healthy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Key wordsunderstandings; meteorological economy; U.S. experie nces

上一篇:黄淮海地区水土资源粮食安全价值核算 下一篇:山西太原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