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5-16 04:02:16

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已经在中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想法。本文就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关键词:突破教材 化教学结构 分层教育

一、突破教材限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我校硬件条件较好,共配有两个网络教室,共有百余台正品牌学生机,而且通过光纤专线上了互联网,完全能够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因此我校每个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使用的教材明显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1.在教材的内容上初中与小学大同小异

比较小学和初中的教材,我们会发现很多内容存在较大重复。如windows基本知识、键盘练习、文字编排、演示文稿的制作等等,这些内容小学和初中大同小异。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不但浪费时间,学生也感到枯燥。

2.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不合理

按照教材内容要求,每周至少应安排两节信息技术课方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而大多数学校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节课。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必须大胆突破教材框框精心设计每堂课,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向45分钟要效率,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我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针对计算机课堂,探索适应其学习的教学程序。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教学内容目标化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每节课在开始的时候教师就要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注意力也就能集中,学习就能心中有数,学习效率也就高了。

2.创造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能力,达到教与学双方的全面活动,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比如,我在上“Internet基础知识”课程时,开展“Internet大家聊”活动,同学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你一句我一句聊得不亦乐乎。当我又说到“设计网页”时,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思路和设计想法,各种想象随着思维的飞跃而产生。

改善教学结构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正如一位教育名人所讲:好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议论纷纷、情意融融的;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育

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带动落伍的同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教师可以设计几项任务,分层次指导,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其他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发给那些最早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这样,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教师也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精心设计,注重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把教学分成“看、玩、做、比”四块,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并且能熟练地进行运用。

1.看。通过“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看画面:精彩的动画,让他们赏心悦目,从而激发学他们学习计算机兴趣;看课本: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让他们通过看书自学,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看网络:通过网络学习,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2.玩。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操作电脑结合起来,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寓教于乐。他们在玩中学,学得有趣、投入,其乐无穷。

3.做。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4.比。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展现,给学生以自信。在班上,可把相同任务分小组完成,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果更优秀。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次教学.《广东教育》.2005年03期.

[2]刘微.《看,玩,做,比――信息技术学习四部曲》.

作者单位:徐州市九里中学

上一篇: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课内外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