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时间:2022-04-05 02:05:48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摘 要:积极营造语言表达空间、营造动手操作空间、营造动脑思维空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营造语言表达空间、营造动手操作空间、营造动脑思维空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动手操作,使学生从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思维是问题的开始,发展是人的基本特征。经常创设有思维性的问题,使学生养成动脑思维的习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营造 空间 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课改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积极营造语言表达空间、营造动手操作空间、营造动脑思维空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一、营造语言表达的空间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它是社会进行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具。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教学中,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动口表述的机会,是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有效途径。

1.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课堂上,师生情感融洽,教学氛围自然、宽松、和谐,能积极促进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教师用和谐的语言、以平等慈爱之心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请你说一说”“谁还能来帮他补充完整”“说得真好”等,把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首要的位置,着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创设语言表达的时机

语言是通过交流来学习的。通过交流,它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如:学习《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先让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零,问:“自然数的大小变了吗?”接着,再让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小数,也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零,问:“小数的大小变了吗?”学生迷惑了,教师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进行猜想,继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意见:“在自然数的末尾添上一个零,这个数就扩大10倍”“在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零,这个小数大小的不变”。……这样,不但巧妙地导入新课,创设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口表述,交流、补充,还总结出了《小数的性质》。积极创设语言表述的环境,促进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二、营造动手操作的空间

课改实践表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学习上有所创造发明。动手操作,使学生从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而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堂上,教师积极安排一些画、摆、拼和做的活动,给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空间,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动手操作,激发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

1.创设动手操作的时机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课堂上,尽可能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实验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如:计算32+21=( )时,(1)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来计算:30+20=50 2+1=3 50+3=53;(2)也可以让学生拨动算珠来计算:32+20=52 52+1=53;(3)还可以让学生列竖式来计算等等。多种方法的思考,既创设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了解知识的形成,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2.创设探究性的操作内容

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学中,教师积极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和较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现、认识、辨析、理解、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如:“把12个苹果平均分在几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的个数一样多,需要几个盘子?”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由学生自由选择盘子的个数,自由讨论、交流,结果,大部分学生找出了5种的分法,即:每个盘子放1个、2个、3个、4个和6个,一个学生还举手说,只需要一个盘子就够了,就是二月个盘子放12个。“这种方法行吗?”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分清了哪几种方法是正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有了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动手操作的价值。

三、营造动脑思维的空间

“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是课程改革工作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思维是问题的开始,发展是人的基本特征。经常创设有思维性的问题,使学生养成动脑思维的习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能力的发展。

1.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和激发兴趣,从而寻找和发现新的问题。如:学习《圆锥体体积》这一内容时,教师让每个学习小组拿出课前准备了的几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容器、沙子等操作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操作实验,当学生分辨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本质联系后,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猜测、想象:“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如果把圆锥体的高扩大3倍,那么它的体积与圆柱体的体积相等”“一块高3厘米的圆柱形铁块,可以熔铸成一个高9厘米的等底圆锥体”……学生们畅所欲言,在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路展开了,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2.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如:“甲段绳子长24厘米,乙段绳子长16厘米,两段绳子平均长多少厘米?”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绳子在学习小组上进行操作、讨论。当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合作交流得出了:(1)将两段绳子连接起来对折:(24+16)÷2=20(厘米);(2)每段绳子各取一半,再合起来:24÷2+16÷2=20(厘米);“还可以怎么求呢?”教师又组织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两段绳长进行比较,特别是对两段绳子的相差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寻找其特点,结果得出了:(3)(24-16)÷2+16=20(厘米);(4)24-(24-16)÷2=20(厘米)。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分析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掘每个学生的个体潜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展示自我,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校园电视 不仅仅是看 下一篇:关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