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中 玩转艺江湖

时间:2022-05-15 09:36:43

中国本土的艺术展会无外乎发生在几个大城市,这次的“经典北京”、“上海当代”、艺术长沙、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完全涵盖了东、西、南、北、中几大方位,分析这些展会在当下中国的大环境下各自的优势、突出的特点、缺乏的条件,都不可避免地与城市文化、当地民俗有着必然联系。

表面上看,艺术展会拼的当然是现场和人气,实际上归根结底拼的是“掌门人”的个人魅力。无论是一贯执掌展会的董梦阳、谭国斌、吕澎,还是新上任的马西莫・托里贾尼(Massimo Torrigiani)和罗一平,他们与当地政府的疏密关系、个人操盘能力都决定了一届展会的规模大小和精彩程度。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政府从多方面、多角度参与进来,展会距离“城市文化地标”这个目标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呢?

“经典”收官 战绩平平

撰文/菠菜 图片提供/经典北京组委会

“经典北京”艺术博览会于9月18日在农展馆落幕,也结束了它3年来的孤独长跑。明年春季,“经典北京”将并入它的母体,与“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同期开幕。早在2009年“经典北京”首次起航,其掌门人董梦阳就抱着“探索中国经典艺术市场下一个新的增长点,从而引导收藏、投资新方向”的野心,今年却宣告“收队回营”,很明显这一仗打得既辛苦又不怎么漂亮。董梦阳是用了心的,也比常人都努力,可惜天不遂人愿,中国当下的市场环境,不是你付出了就能得到对等的回报。

为什么要把“经典北京”合并?原因很简单:其一,“经典艺术”的定义不甚明确;其二,招展工作举步维艰;其三,销售持续疲软。一场劳心劳力的博览会,如果已经有三项令人糟心,也就真的不能再大张旗鼓地做了。

中国的“经典”够格吗?

展会对“经典艺术”的定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而是当代艺术里没有呈现的部分,包括水墨、古董、写实和古典,这样的定位难免有点牵强。目前中国并没有太多专门经营经典艺术的机构,由于拍卖的盛行,传统的古玩、玉器、古书画、近现代书画、早期油画等门类也没有太多会被送到博览会上进行交易,为了把场面撑起来,难免有一些当实类作品充当经典散落在场类。熟悉的展商,熟悉的艺术家名字,熟悉的作品画面……毫无惊喜可言。董梦阳对此也给与了回应:“我们的问题有许多,我也想、我也会越来越修正,赋予其一个鲜明的个性,给我们些时间……”

吴冠中的纸上油彩《长江万里图》算是今年比较重头的,刚刚成立的艺融拍卖今年卯足了劲要靠它创纪录,请了专业人士进行托裱,而这幅画的上一次纪录是在2010年的北京瀚海春拍上,成交价5,712万元,它在仓库里待了才一年多的时间,趁着吴冠中老先生仙逝后的市场热又被请出来套现。保利拍卖的“吴冠中经典作品收藏展”又何尝不是顺应市场潮流?据调查,吴冠中生前授权的限量高仿复制品(版画)共订出了70多件。也就是吴老先生故去不久,作品真假还未遭质疑。相信从2010年底往后的3-5年,“吴冠中热”都不会减退。

招展工作举步维艰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没有那么多经营经典艺术的机构,这是招展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另外,中国的艺术品税收问题直接阻挡了很多海外画廊和机构进入内地市场,海外招展更是寸步难行。在中国,所有的艺术品入关都需要增加17%的增值税,有100年以上历史的作品,不再附加进口关税。而绘画和雕塑作品原作都需要附加12%的关税,这意味着总进口税率将达到29%;复制品的关税为14%,加上增值税,总进口税高达31%。与美国对艺术品的零进口关税和英国5%的进口税相比,中国的过路费太高了。而香港、新加坡、中东等国家或地区,免关税或较低税率的政策,是中国内地所不能比的。

董梦阳回忆起这些年的招募工作时说:“没有哪一年是顺利的,困难多得已经想不起来了,每年的努力和坚持,只是因为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未来。台湾的画廊进场也存在着同样的关税问题,但明年‘艺术北京’会大举进来,因为他们找到了市场,看到了希望。对我们来说,西方的画廊可能还是远了点儿。只要关税改革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加强了,我们的文明环境就会被改变,这样有一天海外画廊来这里才能有所收获。”这么看来,关税还不是最重要的障碍。可以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下既要推进画廊业、收藏业的发展,又要顺应国民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如果有一天有所突破,那也是因为我们国家整体环境的突破。

销售持续疲软

在内地,谈艺术博览会的销售是一件很伤感情的事情。不要去看成交率,也不要看成交额,只要每年有新面孔入场,就已经足够让人兴奋了。董梦阳说他今年最突出的感受是西方古典油画开始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许这些一两百年前的作品不仅有着美好的意境和技法,而且同中国艺术品的高价相比又便宜得多。但仅仅靠这些来创博览会的销售业绩是不够的,董梦阳自己也承认,中国的艺术市场处于农村阶段,在农村没有必要去做一个规范的超市,有杂货店、供销社就足够了。这个观点显然不对,如果不去倡导超市、商场的营销模式,不去引导一种崭新的生活习惯,农村的需求只会永远停留在杂货店、供销社现有的规模上,又怎么会知道超市和商场的存在呢?

画廊、拍卖行、博览会本来是并行的艺术品交易平台,却在艺博会中被融为一体,这是董梦阳的怪异之处,可他自己并不这么想。谈到这一点时他异常激动:“在奇怪的市场发展中,产生奇怪的现象何尝不是一种正常呢?!在欧洲是有了一级市场的成熟,而后才有拍卖市场,而我们在画廊业的起步阶段,拍卖也已经超英赶美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利用它的影响力再来带动画廊业呢?中国有许多事情是跳跃发展的,从封建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在补市场经济的课。当我们还没见到现代艺术时,我们的当代艺术市场也已如火如荼。许多课我们都得补,许多道路不可逾越,因地制宜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事情,今天如何发展我们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经过几年的摸索,董梦阳知道,在艺术教育缺失的中国,过早地细分市场是不合时宜的,他不断地在实践中思考和修正,结论就是:“经典”暂时玩不转了,“设计”这个跨学科、创意性的门类或许有更大的活路。

回归本土的“上海当代”

撰文/金思梦 图片提供/霖杰公关

9月7日,上海展览中心华灯初上,闪耀着优雅朦胧的橘黄色光芒。这一天是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简称“上海当代”)的VIP预展之夜,宾客云集,摩肩接踵。

令人担忧的硬件品质

“上海当代”从2007年创办之时起,已在这座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巍峨建筑中举办了5届。是夜,正南广场中央高贵典雅的音乐喷泉和旁边赞助商保时捷高调亮相的跑车,恰如其分地烘托出VIP夜试图营造的尊贵气氛。

可是,如果你从西馆的观众入口进入展馆,率先入目的媒体展位区将猛然打翻你适才准备好开始享受的视觉盛宴。除了一连排毫无区隔的“大通铺式”背板,连用来摆放杂志的展台都从往届用层板装订刷白的简易木桌,再次降格为一摞半人高的纸箱板。粗劣简陋的程度令人震惊,自然也惹来用广告页置换展位的参展媒体骂声一片。还未开幕,媒体展位的现场图片和展商对展位搭建偷工减料的抱怨就在微博疯传,引发了包括参展商在内的公众对“上海当代”江河日下的争议和对主办方意大利博洛尼亚会展集团专业水准的质疑。

更迭频繁的总监人选

这样的争议与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在主办方持续亏损的5年中,“上海当代”换了3任总监。总监人选的更迭也牵动着艺博会多舛的命运。

2007年举办的首届展览,由经验老道的世界顶级艺术策展人洛伦佐・A・鲁道夫(Lorenzo A.Rudolf)和艺术经纪人、收藏家皮埃尔・于贝尔(Pierre Huber)分别担任展会总监和创意总监,策展经验与藏家资源的强强联合,为“上海当代”引入了画廊准入制度、强推新艺术家、特别策划单元和企业赞助商这些国际顶尖艺博会的操作方式。曾经参与过的人们必定对开幕当日的盛况记忆犹新。一展成名,也让“上海当代”一跃成为亚太地区当代艺术博览会中的佼佼者。

然而好景不长。在次年第2届举办之前,皮埃尔就因为一连串的麻烦被博洛尼亚展览集团单方面解除合同,先是涉嫌以创办基金会名义底价购买作品,再是被巴黎画商恩瑞克・拉法纳(Enrico Navarra)指责其――将个人收藏的卢昊作品用作“上海当代”图录封面、 “Pierre Huber奖”实则是为自己画廊的艺术家而设、要求欧洲私人藏家在中国购买艺术品必须以他为中介。深陷丑闻的皮埃尔最后只得以违约为由,一纸诉状将博洛尼亚告上法庭,黯然离开“上海当代”。

劳伦佐・鲁道夫也在第二届举办之后,与博洛尼亚分道扬镳,并于次年在新加坡创办首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成为“上海当代”的又一竞争对手。

2009年开始的继任者,刚从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离职的策展人秦思源受命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危难之时。尽管他在策划艺博会这类商业性艺术展上还欠缺经验,但主办方看重的正是其学术能力与资源,寄望他能在购买力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改变艺博会的策展思路。相应地,秦思源也采取了减低展位租金、缩小展位面积、分别为艺术家和小画廊设立主题展览“发现”和“平台”、开创太地区收藏家发展项目(CDP),以此来增加对展商和消费者的吸引力。连续两年,在关税优势明显的香港国际艺术展与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的两面夹击之下,“上海当代”还能持续营造一定程度的消费氛围,已经实属不易。

今年新上任的总监马西莫・托里贾尼(Massimo Torrigiani)不是一个能在国际艺术圈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只是一本意大利摄影季刊Fantom的出版人。他的目标已经从“洛伦佐&皮埃尔时代”的宏大愿景“做一个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展会”,务实地调整为“成为中国大陆最好最专业的当代艺术博览会”,甚至立下了军令状。正因为其区别于前任的身份和制定的新战略,令 “上海当代”在面临巴塞尔艺博会控股加持的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强有力竞争之时,还有一些值得称道的新鲜内容。

大力推崇的摄影单元

“热点”“首届展览”“影像室”和“探索”这四大“特别项目”,加上新设立的 “亚太区摄影奖”,构成了此次艺博会画的特别策划单元。

“热点”版块由主办方与非盈利艺术机构Arthub亚洲共同策划。Arthub亚洲的总监,也是上海非盈利艺术机构机构“比翼”的创办人和前总监乐大豆。此次,他邀请了常青画廊、Bors-Li画廊、北京现代画廊、长征空间、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公社等画廊推荐旗下合作的邱志杰、鸟头组合、阳江组、庄辉&旦儿、梁远苇、周啸虎等所谓的“成熟艺术家”展出各自的作品。只是,这些艺术家未必愿意被称之为“成熟”――在当代艺术界,褒贬不一的“成熟”二字不见得是个能拿捏好准确语义的词。

也许,“成熟”只是相对于“首届展览”版块的对象而已。“首届展览”旨在推出在2010-2011年举办首次个展的最新和最不为人知的亚太艺术家。但从现场来看,称这些艺术家为“东南亚”而非“亚太”艺术家,似乎更为精准。

“影像室”和“探索”两个版块就有些“大题小做”的意思。不细心的参观者几乎会完全忽略掉不起眼的“影像室”单元。而“探索”作为“一个收集当代东南亚艺术实践和发展的资源和资料的试验性项目”,既不像文献展,也不像google的网上博物馆项目,颇有“鸡肋”之感。

其中最有意思当属摄影版块。“亚太区摄影奖”即专为此版块而设立。艺术家奥利佛・巴比瑞(Olivo Barbieri)、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Cristopher Phillips)、来自伦敦与纽约的摄影编辑和策展人艾玛・瑞菲丝(Emma Reeves)、《周末画报》主编叶晓薇以及Arthub 亚洲的联合总监、鹿特丹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新任馆长Defne Ayas组成的评审团,从参展画廊推荐的年轻艺术家中,最终挑选了1980年出生的陈维。

此外,艺博会还于最后一天在外滩M on the Bund举办一个题为“摄影资讯――新的一代: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的炼金术”的摄影论坛。如此推崇并加大摄影作品的比重,与总监马西莫有着必然联系。此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变摄影作品在中国艺术市场不太受欢迎的现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交量才是硬道理

尽管如今的“上海当代”已无法与开办之初的盛况相提并论,但从25个国家和地区前来参展的90余家画廊还是从数量上居历年之首。交易热度也相对算不上火爆,不过许多画廊仍然捷报频传。

一举拿下120展示空间的星空间之所以此次加大投入,据总监房方透露,也是缘于和新总监马西莫沟通之后,对其着眼本土艺术市场的新战略信心大增。房方此次率队带来了旗下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其中85%的绘画和雕塑当场成交,销售情况甚至比上一次参加首届“上海当代”和今年香港国际艺术展更好。稍显遗憾的是,展出的装置作品还是基于大多数藏家收藏习惯的客观原因没有售出,但艺术家作品本身的品质不容小觑。

同样是带来年轻艺术家作品的空白空间也成绩喜人,当场售罄年轻艺术家谢帆的5件绘画和苏波的1件雕塑作品,其余参展艺术家也因为在此次艺博会上的亮相在事后有作品售出。唯一有些美中不足的是此次下手的都是老客户,没有新面孔的藏家出现。

冷林的北京公社在缺席两年之后,再次来上海“试水”。该画廊当场售出了包括年轻艺术家王光乐的“无题”系列和马秋莎的影像新作在内的几件作品。同样参加 “艺术北京”和中艺博(CIGE)的北京公社希望回归“上海当代”有助于两者共同培育国内艺术市场,吸引更多买家,以此达到双赢。

整场艺博会中的最突出的纪录无疑是台湾的大未来・耿画廊,售出了90%的作品,价格在1-10万美元之间。台湾艺术家陈浚豪获得了最多关注,他以临摹的方式建构中国山水画超尘脱俗的意境,用的不是水墨而是数以百计的微型“蚊钉”。他的作品令人惊艳,旋即销售一空,包括一幅大约17.8万美元的以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为蓝本的惊艳之作。

当然,也有销售不好的情况出现。有大约5家画廊因为展位不显眼,以至于被其他抢眼的展位和艺术家项目遮蔽了,在艺博会期间没有卖出作品。这些都是主办方明年需要充分考虑和改进的地方。

回归本土之后的“上海当代”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形之下,除了让参展方有所收获,是否真能逆转连年亏损的颓势,如博洛尼亚与马西姆所愿实现盈利,还有待观察。

“上海当代”历任总监

2011

马西莫・托里贾尼(Massimo Torrigiani)

出版和创意机构Boiler Corporation的创始人之一兼总经理,出版摄影季刊 Fantom - Photographic Quarterly。他曾担任艺术杂志Boiler编辑及意大利生活时尚杂志Rodeo的主编。他曾开展有关“文化政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的学术研究,在意大利及其它国家举办各类艺术活动与论坛。

2009~2011

秦思源

策展人、艺术家。曾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策划过一系列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和艺术项目,包括声音艺术项目“都市发声”和“余震: 英国当代艺术展1990-2006”。 2006-2008年,担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现任Artforum杂志和Art Agenda的评论人。

2007~2009

展会总监

洛伦佐・A・鲁道夫(Lorenzo A.Rudolf)

曾担任1991-2000年巴塞尔艺术展总监,成功将该展会带入世界顶级艺术博览会行列。他创办了巴塞尔迈阿密海滩艺术博览会。在担任2000-2002年法兰克福书展总监期间,该展会发展成为全球出版业顶级展览。随后,在2003-2005年担任国际艺术博览会(1FAE)副主席期间,他创立了棕榈海滩博览会,并将其发展成美国顶级精美艺术及古董展。

创意总监

皮埃尔・于贝尔(Pierre Huber)

世界知名的艺术经纪人、收藏家和画廊主(日内瓦画廊Art&Public),以发掘和支持艺术新人著称。他是最早将中国、日本和印度当代艺术家介绍到国际艺术市场的艺术品商人之一。1990年代,作为巴塞尔艺博会战略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与洛伦佐・A・鲁道夫共同开创了瑞士顶级活动的成功战略与理念。

“广三”:回到问题自身

撰文/上上 摄影/上上

2011年9月22日,位于广州二沙岛的广东美术馆门前竖起了一排几十米高的脚手架,绿色的保护罩几乎将建筑物的外墙完全遮盖――这是广东美术馆新任馆长罗一平根据展览主题所营造的“施工氛围”。本届广州三年展的启动展提炼出两个关键词“拆”与“建”,并围绕“回到美术馆自身”的元问题延伸出一系列展览和主题论坛。“展览开幕式的最初计划是让所有人都穿上工人服,背个工具包,带上安全帽,一齐走红毯,最后通过脚手架,进入美术馆。”罗一平馆长对于这个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的想法充满遗憾。

城市、文化和思想的“拆与建”

本届广州三年展的初衷是以为期3年的广东美术馆改扩建工程为出发点,将美术馆视为装置本身,以上千工人对建筑进行改造作为历时三年的行为表演,而最终将落成的新馆作为三年展中一件最重要的作品。所以,这是一场有别于以往任何区域的任何一届国际双年展或三年展,它将依照改扩建工程的进展逐步推进展览的时序,把展览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三大部分。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脚手架犹如一道独特的景观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经历亚运会的洗礼后,“拆与建”所带来的问题反复、持续,并不断膨胀:噪音、交通堵塞、尘土飞扬……人们不得不反思这种行为本身,反思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反思城市与自身的关系。

在“广三”论坛上,有嘉宾直言近年来一批由国际著名建筑师所设计的地标式建筑,比如“大裤衩”、广州歌剧院,更多只是西方设计师为所欲为的“试验品”,中国逐渐成为创意垃圾的堆积场。西方话语权的强行介入给中国人留下的尽是一些不堪入目的怪物,而真正体现中国文化底蕴的建筑却越来越少。罗一平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一直大拆大建,而拆的过程不能只是一味的拆。我们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都在努力建立新的文化体制和文化语境,在这样一个语境下,我们不停地往前走。”而如今,是时候停下来,好好去思考“拆什么,建什么,怎么建”。

城市生活中“拆与建”的矛盾显而易见,而文化和思想上的“拆与建”值得深思。罗一平在谈到美术馆改扩建时说:“你要改,我就先得拆,拆了我才能建。拆多少,建多少,实际上跟百年中国文化一模一样,辛亥革命以来,甚至、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一直就在拆和建。”“辛亥革命拆解了清朝帝国,建立共和制,并伴随着一种缺陷一路走来,直到国民政府的,共产党成立。这里面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民众的心理选择。拆和建里面包容了中国百年的政治史,百年的变革史,百年的文化史!”

让胸怀成为名片

当美术馆改扩建方案列入广东省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一纸激起了千层浪,罗一平回忆到:“我们一份简单的报告,为什么能够引起广东省政府如此高度的重视,能够把它写进规划纲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推动力,使政府高层在决定未来发展的时候,把美术馆推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给出这么一笔巨额的资金?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这不仅是美术馆的问题,它事关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化快速的进程中,一个必然的现象,就是文化要成为主体。”

从策展理念到展览过程中一些耐人寻味的插曲,从论坛嘉宾一针见血的发言,到中外学者心有灵犀的一拍即合,“广三”向外界传递的并不是众多大牌艺术家云集的声势,而是一种平和深刻的国际化视野和胸怀。罗一平谈及自己对美术馆的定义时说到:“美术馆是文化的名片,并对外界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审美追求到了哪一步,文化发展到了哪一步,公民文化素养到了哪一步,国际化程度到了哪一步,胸怀到了哪一步。”

回到策展本身

广东美术馆的内部结构对于当代艺术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但启动展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构建起一条清晰的脉络,艺术家作品的跌宕转换也给观者带来了起伏的心理变化。罗一平馆长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展厅间的内在关系。

一号展厅,探讨的是高速城市化发展下的农民问题,观者不由思考自身的何去何从:“张新民的作品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兴奋,以及进城后和失去土地后的焦虑。”二号展厅杨勇的作品随即表达了都市化的迷茫,“当你进入展厅,两边墙上都是玻璃和奢侈品,你进入了一个繁杂的都市场景,仿佛置身于令人眩晕的、多元的、变换的、魔术般的都市时代。你在寻找,在裂变,你看到的你都是镜像中的你,周围的你,都在不停地裂变和扩散。你自己是谁?我是谁?镜像中的我随着我同样在行动,我看到了无数的我和无数的他――都市化,让每个人迷失在碎片当中。”

第三个展厅中邱志杰的作品则勾起了我们对文化和历史共同的回忆,“当我们从乡村走入都市,第一是焦虑,第二是迷茫,第三是寻找,我们寻找什么?寻找我们的根,寻找与我们身体、体验和情感具有最直接关系的东西。当你来到这里(第三展厅),你会发现焦虑没了,你会在这片竹子的清巷中回到过去。但是问题随即提出:我们的目的是回到过去吗?显然不是,于是我们来到第四个展厅……”

从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当下时代城市发展的急速与人心的浮动,开始反思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反思广东及珠江三角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经验和远景。

烟花不败,艺术常开

撰文/张锋 图片提供/艺术长沙组委会

自2007年9月由湖南省博物馆、“艺术长沙”展览策展人、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谭国斌和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等单位联合推出“艺术长沙”品牌以来,已走过4年的历程,两届“艺术长沙”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也将以往大众眼中的“娱乐之城”打造成新的当代艺术地标。每次展览的开幕式都成为当代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共庆狂欢的舞台,而与艺术长沙相关的后续活动,则越来越显示出城市文化的凝聚力与品牌效应。

2007生逢其时

2007年9月6日晚,艺术家方力钧、王音、李路明、毛焰和李津在长沙世界之窗2007艺术长沙新闻会现场集体亮相,从而拉开了艺术长沙活动的序幕。9月15日下午6时,来自全世界的100多位艺术家、收藏家和评论家搭乘专列,从北京出发,赴湖南省博物馆参加展览开幕式。

名为“艺术长沙”的文化之旅,给湖南的当代艺术爱好者带来的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新最鲜活的力作,在艺术家们呈现出的300多件风格不一的佳作背后,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以高规格、大规模的张扬姿态涌入长沙,对于长沙这座城市而言,迎来的不仅是冲击如此强烈的视觉盛宴,更是十分难得的群众艺术体验。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共吸引观众50,587人次,并且有许多热心观众,在参观完展览以后纷纷留言,抒发自己对展览的感言,留言达140余条。一位艺术爱好者在在参观完画展后写下感言,“即便是我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也对中国当代艺术家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让湖南观众感受到艺术的另一面风情。”

2009惊艳登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当代艺术市场遭遇重挫,首届艺术长沙举办之时盛大的场面成为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在心里暗说这不过是艺术市场旺盛期的一锤子买卖,但事实给予了正面的回应: 2009艺术长沙又惊艳登场!2009年10月23日,岳敏君、隋建国、曾浩、他们组合、杨福音五位艺术家在湖南省博物馆的艺术联展,形成第二届“艺术长沙”的文化之旅。主办单位承袭上届“艺术长沙”的创新风范,在一架满载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的“北京―长沙”的飞机上了这个消息。

2009艺术长沙上,岳敏君展出的21件近四五年来的作品“场景”系列,代表他10年多来对艺术新的思考和表达。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兼雕塑系主任隋建国为“2009艺术长沙”所创作的雕塑《长沙的沙》,在本届艺术长沙上展出后,永远地留在省会长沙。艺术家曾浩参展作品强调了文化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急迫与必要。由青年艺术家赖盛和杨晓刚组成的“他们”组合把现实与超现实、真实与梦幻、平静与焦虑、秩序与混乱、对象与象征进行了富有哲理的并置。杨福音则是长沙本地出生的中国当代水墨画家,他的画纯粹简约,充满现代感。这五位艺术家展出绘画、雕塑及装置等作品100多件,这是继2007艺术长沙后,当代艺术又一次生动造访古城长沙,古老的长沙与以创新为灵魂的当代艺术的再次交融。

2011品牌战略

2011年,艺术长沙贯彻了其一直以来的轰动效应,依然采用了京湘包机的方式,将来自北京的400多位艺术业内人士带到长沙。加上其他城市赶来的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和收藏家,上千人在9月17日于湖南省博物馆济济一堂,体现了艺术专业、地方产业与湖南主流媒体互动的整合优势。艺术家与“花儿朵朵”选手携手红毯,橘子洲头夜晚的烟花盛宴,乃至艺术家车队全程的警车开道,均让这次当代艺术为主体的活动充分体现了资本推动下的湖南娱乐文化向精英文化及产业化的发展,也是湖南精心打造的多元、共生、互荣的“艺术长沙”文化品牌的战略之举。

本届艺术长沙由长沙市人民政府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美协、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嘉乐轩主办,由长沙市委宣传部、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承办。以“解离”为主题的展览又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又一次大阅兵,参展艺术家人数较之前的两届多出一倍。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展览中、青年艺术家都有参与,系统展示了毛旭辉、张晓刚、展望、马六明、陈文波、赵能智、陈蔚、段建宇、马秋莎、王光乐作品。而展览之后的延伸活动,则显示出艺术长沙逐渐走向成熟的一面。将第三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搬到长沙,将当代艺术体系的展览、评论和收藏体系打通,且年会包含了闭门会议和公共论坛的形式,一方面促进收藏家之间的交流互动,一方面也通过坛论的方式与观众形成共识。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还出版了与此对应的收藏家论坛文集和展览系列丛书,为这次盛会载入史册做足功夫。

只见物色不见绵延

撰文/杨列 摄影/杨列

来到成都的第一天,出租车司机便对我说:“去成都音乐公园玩下吧,有一个音乐活动要开始,非常不错,公园是由一个旧的厂房改建的,非常漂亮”。作为成都市民,艺术似乎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而音乐,多少能让他们感点兴趣。坐着媒体大巴来到本次成都双年展的现场时,围墙上面“要fashion,要hold住”的标语也表达出了成都东区人民的上进心。

现场十分热闹,媒体众多,大概是因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开园仪式与双年展开幕仪式一同进行的原因,很多音乐人也纷纷到场。而台上分成两排笔挺站立的艺术家和成都相关领导明显穿得有些多,在太阳的暴晒下汗流浃背。随着火车汽笛的拉响,五色祥云般的烟火升腾,2011成都双年展正式开幕。

国内最大的展览

由原红光电子管厂华丽变身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成为了成都双年展的主会场。本次双年展首次通过艺术、设计、建筑三大主题的联展,以及一系列艺术领域广、参与性强的邀请展和演出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大师齐聚成都,期间不仅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展示和剧目表演、还有深受广大年轻人喜爱的现代流行元素,这些展览用各自不同的艺术手段满足了市民们不同的艺术需求。

回归到展览本身,3个主题展以及16个特别邀请展的设计虽然绚丽,也可以满足人们对艺术的不同需求,但是却略显拼凑,没有令观者形成一个统一的视觉感受。2011成都双年展主题展采用“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运作”的模式。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双年展组委会。经费由企业投入、社会赞助等构成,总投入达到3,530万元。可以看出,成都政府想要将双年展打造成国际性展览的心情非常迫切,而将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更是成为此次双年展的立意之本。

溪山清远 路在远方

作为艺术媒体最为关注的“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由吕澎所策划,命名为“溪山清远”,是借用了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画家夏圭的画作《溪山清远》之画名,展览分为三大板块:“溪清:流动的丰富,顺应的灵活柔性”“山远:亘古的沉重,距离的限制与角度”“路岐:人为的努力,交流与出入”。而众多艺术家的作品虽然都是以山水作为命题要素,但在作品中,却表达出了各自对于山水的理解,将艺术作品指向了心境与气质,静动、虚实、轻重、柔刚都已包含其中,也体现出了对于主题的把控能力。从参展艺术家的现场反馈来看,他们对这次的展览的影响力以及包容性都感到比较满意,周春芽、王广义等艺术家更是将本届成都双年展与威尼斯双年展做了对比,显然,艺术家十分享受这种万众瞩目的感觉。

趣味展览抢风头

作为此次双年展的另外两大主题展“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与“物我之境:国际建筑展”,是对将成都建设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注解与呼应。2011成都双年展的学术主题定为“物色・绵延”,正是意在向人们表明:田园城市是可见的空间变化,绵延正是对这一空间起着根本性作用的文化、艺术等空间的不可见层面的提示。同时,“物色・绵延”之“物色”即是在人类意识中对“田园城市”的呼应,这里的“绵延”意指传统的过去性以及当下性的存在。“物色”借中国词汇,与建筑展的“物我之境”以及设计展的“谋断有道”相契合,“绵延”在现代艺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与艺术展之“溪山清远”的古今之思相暗合。同时,“物色”与“绵延”又中西合璧、古今相交、巧妙互渗。

在“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中记者看到,当参观者走进展厅犹如进入一个巨大的游乐场,很多国外参展艺术家带来了不少互动性极强的作品,观众可以尽情和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互动,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艺术品”。如伦敦艺术家MattHope的作品《人民发电站》就是利用一组在中国常见的户外健身设备,将其连接到电子机械发电装置,使其利用使用者的身体动力能量转换为供给室外电灯的电能,众多观众纷纷参与进来,其中不乏身手敏捷的老大爷。

打造“第二城”

成都政府希望将此次双年展打造为成都本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盛会,2011成都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吕澎更是表示:“通过这次双年展,成都已完全有实力从昔日的‘中国当代艺术第四城’超越广州和上海,排在北京之后,成为‘第二城’。下届双年展我们还会和威尼斯双年展合作,届时成都的当代艺术还会迎来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空间。”至少,从此次双年展的影响力与趣味性上来看,他的目的达到了。

艺术财经

斥资3,530万,三大主题展,16个特别邀请展以及民间艺术展,成都双年展,hold住吗?

吕澎

成都已完全有实力从昔日的‘中国当代艺术第四城’超越广州和上海,排在北京之后,成为“第二城”。

从参展商的反馈来看近40家参展机构中85%以上的艺术机构都有成交

艺术财经

“经典”与“当代”合并之后,回到“艺术北京”最初的状态,是攒足了经验、壮大了队伍要跟CIGE死磕了?

董梦阳

“艺术北京”的格局是匹配这个国家和这座城市的!

主题展区共有4个展览凤凰艺都主办的经典中国油画展观澜版画展青年水墨艺术家邀请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民国雕像展其中原创版画作为专题展的形式是第一次在“经典北京”上亮相

展览开幕式的最初计划是让所有人都穿上工人服背个工具包带上安全帽一齐走红毯最后通过脚手架进入美术馆但最终没有实现

艺术花儿再严肃的艺术也阻挡不了娱乐的脚步平日以学术为己任的艺术家们被“花儿”帅哥美女们簇拥着走上红毯时也春光焕发湖南最不缺的就是妹子人们更期盼下一届艺术长沙

藏家口水收藏家论坛开了一整天会议还没有结束几位藏家就在圆桌会议上打上了口水战而场内外微博上更是热闹各种实名的匿名的爆点声明辟谣就让谭国斌紧张了良久

辣椒GAGA艺术展惊现雷人造型某艺术家见惯不怪的红绿鞋搭配台湾策展人陆蓉之精心制作的湖南标志性的“朝天椒”艺术长沙更添fashion色彩

三大主题展中最“亲民”最“热闹”的要数首“谋断有道国际设计展” “这个双年展很适合一家人来看”“比去看电影农家乐好”

“双年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超出艺术领域,像威尼斯通过双年展、电影节等丰富的艺术节庆,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像奥运会、世博会一样的国际文化交流模式,成为一种城市文化开放的象征,这些其实都值得成都学习借鉴。”

――周春芽微薄

上一篇:看展不息,学习不止 下一篇:从“理想国”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