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道路绿化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时间:2022-05-15 09:12:28

浅谈城市道路绿化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城市道路绿化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起到改善环境、保障交通组织、美化环境上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绿化、植物景观、美化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urban road greening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ssu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sign, you can play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protect traffic organization,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urban greening, landscape plants, landscaping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道路绿化的概念

道路绿化指经过科学、合理、艺术的设计,在各种不同性质、等级和类别道路的绿地上栽种植物,达到改善环境、辅助交通组织、美化环境景观、创造宜人活动空间的目的,发挥道路的综合功能的活动。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的分类,道路绿地附属绿地中的道路绿地,是指道路和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等。

2 道路绿化的意义

2.1 生态保护

由于植物固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使得植物在道路绿化中能起到特有的生态保护作用。种植大量的树木可以降低噪音、吸收二氧化碳、调节和改善道路环境小气候、因此道路绿化在改善小气候的同时,也对地面起了保护作用。同时道路绿化还可以改善地温,防止路面老化、降低辐射热。

2.2 交通辅助

在道路中间合理种植植物形成分车绿带,能遮蔽对面车辆的灯光,保障车辆的安全行驶;同时,可以美化环境,减轻视觉疲劳;可以起到标识作用;可以发挥交通组织作用。

2.3 景观组织

道路绿化植物可以构成优美的景观,来衬托城市建筑和美化城市环境,为整个城市增光添彩。同时,对周围环境和空间起到分隔作用和景观组织作用。这些景观还可以对于污水沟等起到遮挡作用。

2.4 文化隐喻

随着我国城市改造的加快,城区文化的特征要求越来越明显。在道路绿化中充分的发挥文明和谐的宗旨,也是在体现着城市的风貌。把文化的素养充分的融入贯通,向外界展示城市的文化。

3 道路绿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道路绿化设计应统筹兼顾道路的功能性质、人行和车辆交通的安全要求、景观的艺术性、道路环境条件与植物生长的要求、绿化与道路工程设施的相互影响、绿化建设的经济性等因素,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 明确定位,满足功能。

(2) 保障安全,保护环境。

(3) 适地适树,相伴相生。

(4) 艺术构图,营造特色。

(5) 远近结合,协调关系。

4 道路绿化的植物选择

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地带性植物与引进性植物结合。近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生态效果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4.1 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接到绿化中,主要是作为道路,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珠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形、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赏树、赏枝干;

(2) 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干无不良气味;

(3) 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可以落光,便于集中清扫;

(4) 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支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

(5) 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

(6) 有一定的耐污能力,抗烟尘能力;

(7) 数目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4.2 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以遮挡视线、减弱噪音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枝叶丰满、珠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蘖枝过长妨碍交通;

(2) 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 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

4.3 地被植物的选择

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至关重要,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

4.4 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搭配,合理配置: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

4.5 行道树绿带

指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庇荫,同时能起到美化街道、降尘、降噪音减少污染的作用。首先选择合适的树种,选择行道树树种的一般标准为:树冠冠幅大、枝叶密;耐修剪;落果少或者没有飞絮;发芽早,落叶晚。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道路特征。目前行道树的配置以逐渐注意乔灌草结合,常见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

5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

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是一门综合艺术,种植配置设计得当,不仅给人以欢愉的美感,同时也能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药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环境特点,立地条件,规划设计要求以及植物的形态、色彩、风韵等多方面的因素,精心组织,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和观赏效果,创造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置首先应考虑交通安全,有效协助组织人流集散,发挥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

5.1 城市道路景观的一般配置方法

(1) 一板二带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

(2) 二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绿化。

(3) 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4) 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5) 其它形式。按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带,如山坡、水道的绿化设计。

5.2 城市环城快速路的植物配置

通过绿地连续性种植或树木高度位置的变化来预示或预告道路线性的变化,引导司机安全操作;根据树木的间距、高度与司机视线高度、前大灯照射角度的关系种植,使道路亮度逐渐变化,防止眩光。种植宽、厚的低矮树丛作缓冲种植,以免车体和驾驶员受到重大的损伤,并且防止行人穿越 。

快速公路以及一般公路的立体交叉绿地要服从交通功能,保证司机有足够的安全视距。出入口有作为指示性的种植,转弯处种植成行的乔木,以指引行车方向,使司机有安全感 。在匝道和主次干道汇合的顺行交叉处,不易种植遮挡视线的树木。立体交叉中的大片绿地即绿岛,不允许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的乔木,以草坪为主,点缀常绿树和花灌木,适当种植宿根花卉。

5.3 分车绿带的配置

指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分车绿带宽度由道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窄者仅lm,宽可10m余,在隔离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为原则,一般窄的分隔绿带上仅种高度不超过 70 cm低矮的灌木及草皮,成枝下高较高的乔木。如低矮、修剪整齐的杜鹃花篱,早春开花如火如荼,衬在嫩绿的草坪上,既不防碍视线,又增添景色。随着宽度的增加,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形式多样,可规则,也可自然。利用植物不同的姿态、线条、色彩,将常绿,落叶的乔、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配植成高低错落、层次参差的树丛、观花或观叶孤立树、花径、岩石小品等各种景观,以达到四季有景。有些秋色叶树种如紫叶李、银杏、紫叶小壁、栾树、五角枫、黄栌等都可配植在分隔绿带上。这里需要提到得是我们无论以何种方式配置植物,都需处理好交通与植物景观的关系。比如说在道路尽头或者车辆拐弯处不宜配植妨碍视线的乔灌木,只能种植草坪、花卉及一些低矮灌木。

5.4 路侧绿化

路侧绿带是指在道路的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从广义上讲路侧绿带也包括建筑物基础绿带。由于绿带宽度不一,因此,植物配植各异。路侧绿带国内常见用地绵等藤本植物作墙面垂直绿化,用直立的桧柏、珊瑚树或女贞等植于墙前作为分隔,如绿带宽些,则以此绿色屏障作为背景,前面配植花灌木、宿根花卉及草坪,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以防行人践踏破坏。绿带宽度超过10m者,也可用规则的林带式配植或培植成花园林荫道,例如洛阳的关林大道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宽度为17m,植物配置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植物品种多样化,形成了较好的植物群落。这样只有把路侧绿带和建筑物的基础绿带统一以来才能形成和谐的道路两侧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 杨震,徐苗. 西方视角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8(4)

[2] 王缨. 浅谈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J], 上海农业科技,2008(6)

上一篇:铁路路基病害的产生机理与治理方法 下一篇:RTK在市政工程测量中的应用